對教師培訓的建議(通用3篇)
對教師培訓的建議 篇1
對前段時期的教師培訓工作進行反思以后,發現還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
一是培訓內容陳舊,與現代教育要求相距甚遠。有關部門在確定培訓內容時隨意性很大。這樣的培訓教師從中并沒有得到什么提高。
二是培訓方式、方法簡單,教師沒有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無論是理論培訓還是教學技能培訓,仍舊以口頭講授和觀摩看課為主,向教師灌輸知識,對教師掌握教育教學策略作用甚微。教師由于缺少主動參與和體驗,對學習沒有積極性和熱情。
三是對培訓對象不加區別,不分層次,不因人施教。在培訓教材目標、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培訓評價等方面對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教師“一視同仁”沒有區別。有關部門在確定培訓內容時,不了解城鄉教師之間的差異,不明確教師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培訓。最后以書面考試和少數人的比賽定成績,看似轟轟烈烈,其實收效不大。
下面就是我對教師培訓工作的思考和提出的一些建議。
一、培訓理念要更新。
新的世紀,新的價值觀,決定著新的角色意識,教師不再是蠟燭,照亮別人卻燃燒自己;教師也不再是渡船,送起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自己卻老在原地逗留。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是為社會培養下一代,更是為自己積累財富,不斷地積累,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價值和品味,從合格教師逐步成長為優秀教師、名教師、專家型教師。怎樣滿足教師自我提高,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怎樣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幫助?應當成為管理者經常思考的問題,在教師培訓這個問題上也不例外。因此我們要更新培訓的理念,認識到培訓工作不單單是讓教師教好學生,為學校的發展服務,同時還要為教師服務,為他們的個人專業發展“培土施肥”,讓教師與學生雙向成才。
二、培訓形式要確立。
隨著各級各類學校對教師培訓的日益重視,人們一直在尋找著一種理想的培訓方式。校本培訓給教師培訓工作帶來了一種新的思想,它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以學校為基本單位的組織教師學習的一種培訓方式。”最近教育界提出了把培訓與教師的教學實踐、研究融為一體的“校本研訓”模式,其實也是一種有效的培訓形式。
三、培訓師資要保證。
高素質的師資,是培訓質量的保證。并不是所有的培訓內容都能為現有師資能承擔的,因此要組建好一支多層次的師資隊伍。校外的專家教授可以請來做學術講座,部份骨干教師可以做輔導報告,一般教師可以現身說法講心得體會,各有用處,各有側重,這就能較好地解決培訓的師資問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于教師的工作實際,
四、培訓內容要實在。
好的培訓內容應當做到因人施教,分層滿足,不要強求一律。根據我們所知,市區教師教學基本技能較強,他們更希望有教育理論,教科研,現代化教學技術方面的培訓;農村教師則大都希望以基本教學技能為主。因此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培訓計劃,并適時調整,力求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起到立竿見影的指導作用。
五、培訓方式要多樣。
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為使教師通過培訓獲得新的、內化的、觀念與行為融為一體的教育策略與技能,關鍵在于如何引導教師的主動學習與自我提高。專家們提出要開展經歷、體驗式的培訓,如參與式培訓,讓教師經過“頭腦風暴”列舉觀點,通過培訓者的有效引導,使教師獲得新的認識或重要策略。還有案例對比式培訓,針對教育實踐問題的發現、分析和研討,引導教師反思、相互質疑,修正和完善教育策略,拓展經驗,提升認識等等。
其它還有如城鄉結對、以賽促練、讀書沙龍、網絡交流等等形式的研訓方式。
對教師培訓的建議 篇2
一、教育主管部門要進一步修訂完善有關的教育培訓制度。
教師對培訓本身需求的內在動力不強。作為主管部門,應該加強培訓的激勵機制,將培訓的短期收效與長期收效結合起來。設立本地域教師培訓獎勵機制,充分調動教師參訓的積極性,讓教師在培訓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獎勵,并將教師培訓的成果作為年終考核的一項內容,以推動教師培訓工作的持續開展。這種激勵機制從根本上看要牽涉到精神和物質的獎勵,以及制度上的強制性要求。
二、建立適合不同年齡層次、不同需求的培訓內容體系。
加強教師培訓需要調研。根據教學課程改革的要求,并針對不同類別、層次、崗位教師的需求,以問題為中心,案例為載體,科學設計培訓課程,豐富和優化培訓內容,不斷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首先,使培訓的內容貼近教師工作實際。從教師的實際需要出發,在培訓前做好充分地調查研究,提高培訓的時效性和目的性,做到分學段、分學科進行培訓,解答教師提出的具體問題和需要掌握的操作方法,立足于提高教師的教學實際水平,以利于教師的全面發展。教師最關注的如:這樣的課堂我怎么駕馭?這樣的內容我怎么教?這樣的問題我怎么解決?針對以上問題的培訓就是在充分調研基礎上的實踐操作培訓。
其次,按年齡界定培訓內容。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從年齡特點出發,建立基于年齡差別的培訓內容體系,將青年、中年、老人教師分開培訓,尤其不能放松對中年教師的培訓,讓培訓更有有針對性,從而獲得更好的效果。
最后,培訓應注重拓寬知識的廣度。知識的廣度是提高教師綜合素質,促進教育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絕大多數的教師認為培訓工作應拓寬教師的知識和視野,比在專業技能的培訓更為重要、更為迫切。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培訓內容的'引導,促使培訓機構將培訓重點放在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上。
三、創新培訓的方式方法。
無論是集中培訓還是校本培訓,教師們喜歡積極參與上下互動的培訓方式,如體驗式培訓、研討式培訓、案例分析式培訓。教師更愿意與專家對話交流,以解決自身的困惑與問題。部分教師希望到名校觀摩學習,得到名師的指導與培訓,培訓方式根據不同內容舉辦相應的活動,將教師喜聞樂見的方式作為常用的方式貫穿于培訓的始終。如專家引領的名師大講堂活動;校際間交流的安全觀摩活動;專題指導的送教下鄉活動等等。鼓勵教師自主選學,在培訓課程內容、培訓時間、培訓途徑、培訓機構等方面,為教師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選擇機會,增強培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加強市、縣、校級三級培訓指導網絡建設。
將教師完成的培訓規定學分作為考核各級培訓部門的標準,加大對基層學校業務指導人員的培訓力度,從教學一線教師選拔骨干充實到培訓者隊伍中來,組建合理的專兼職培訓者隊伍,充分利用區域內骨干教師資源,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發揮骨干教師的作用也促進他們自己的學習,從而更可以起到帶頭作用。
五、提高培訓的有效性。
教師的業余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培訓的經費投入也是不容易的,人、財、物和時間的投入一定要取得效果,否則隱性的損失很大,所以,教育主管部門要強調培訓有效性,并要在此基礎上采取措施從培訓方式、培訓師資、培訓管理等方面保證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培訓工作良性循環的實現。
對教師培訓的建議 篇3
教育偉業,貴有名師;為人師者,重在德賢。綿外學生,學匯中西,彰顯個性;綿外教師,教融古今,以文化人;全體綿外人,胸懷凌云志,心有大境界。適逢第33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茲對對全校教師發出如下倡議:
一、在陪伴和引領中不斷發現和發展學生
三尺講壇,領萬千學子馳騁天地之間,觀宇宙之大;一方教室,引無數心靈神游古往今來,察品類之盛。學數理化,感自然規律以求真;習文史哲,閱世事滄桑以求善;品詩書畫,悟人間冷暖以求美。陪伴和引領,發現和發展,讓師生心心相通,讓文化代代傳承。
二、在尊重和奉獻中成就事業和提升人生
教書育人,仁者展其懷,智者達其理,尊重學生,奉獻才華,成就事業,盡責家國。立志為師,志當如丹,磨礪不失其赤;志當如石,可破不摧其堅。以圣賢為范,見賢思齊,聞過則喜,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安貧樂道,誨人不倦。盡抒情懷,一展抱負,矢志做綿外良師。
三、在直面和擔當中引領和建設精神高地
世事浮躁,人心功利,科教興國,任重道遠。凱歌百代,雄關漫道真如鐵;偉業千秋,而今邁步從頭越。綿陽教育,馳名巴蜀,譽滿神州。綿外教師,當勤學不輟,奏奮進之音,攀登不止,譜百代凱歌。勇立潮頭獨辟蹊徑,直面困難學會擔當,巍巍教壇名師相望,綿外樂土才俊輩出。
天下教書人,千古紅燭情。代代教師胸懷天下報祖國,耿耿丹心輝映日月育英才。佳節又中秋,全校教師,悠悠樂哉;尊師又重教,身為綿外人,鷹飛魚躍。故發此倡議,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