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鄉心得體會
感受之二:濃濃語文味,彌漫課堂。
特級教師高林生說過:“小語就應該姓語 。”兩位老師吃透低段基礎目標,在朗讀中進行字詞句的訓練,小黑板出示的填空題:我是( ),冬天快要到了,我( )。練習說話。再如《看菊花》一課填空:( )的,( )的,( )( )的,( )( )的,一( )( ),一( )( )一( )( )。前者注重句子的訓練,后者更注重朗讀的指導。總之,課堂上少了熱鬧,多了味道,一種耐人尋味的味道。
感受之三: 把握、處理教材方法獨到
《小動物過冬》這篇課文,祁老師在導讀中交給孩子學習的方法,“讀課文 找詞語 說一說”并板書于黑板一角,接著就提供給孩子實踐的機會,先扶后放,用仿學法來實踐,真所謂“授之以漁”。吳曄老師的《看菊花》品詞賞句,在朗讀中和學生與老師的交流中不斷升華。在填空題“一( )( ),一( )( )一( )( )。”當一個孩子說一叢叢,一片片,一……后面就再也填不下去時老師順勢問了孩子,他為什么填不下去了?低年級孩子還無法理解時,吳老師就把一群可愛的孩子當成美麗的秋菊,通過抑揚頓挫的朗讀“一朵朵,一片片,一叢叢”并加上優美的體態語言,幫助孩子理解,突破難點,又使孩子更多的接觸文本,與文本對話了。
今天的課聽完了,但留給我的應該是更多的思考,只有博采眾長,集百家之長于一身,不斷積淀教學素養才能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為此,我還應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