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一份特別教案》心得體會(精選3篇)
教師讀《一份特別教案》心得體會 篇1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全部奧妙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我讀了這句話,深有感觸,愛護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怎樣去愛,是我們倍感困惑的事情。當我讀完《一份特別的教案》中《學生打架之后》這篇文章之后,使我一下子想到了我們班的李文卓。他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一個孩子,個子也是最小,生活自理能力相當差,沒有受過學前教育,相比別的孩子,他是一個什么都不懂得孩子,學校里所有的規章制度在他眼里都形同虛設。班里的其他孩子都叫他“小不點兒”,可想而知,這對于一個剛進入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多么大的心理壓力,他膽小、怯懦、躲閃、忍讓,即使別的孩子欺負他,他連向老師告狀都不會。他所受的委屈都是他的媽媽告訴我的,我聽完以后心里也是很心痛,也為我的疏忽而自責 。
我通過和家長交流了解了孩子膽怯心理的形成原因,由于父母工作忙,把他放在一所鄉鎮幼兒園,有幾個大孩子專門欺負他,由于老師的疏忽,沒有及時的處理好,使他慢慢的變得更加膽小了。我又讀了一些教育書籍了解到,當孩子的挫折接踵而至的時候,他就會形成一種膽小的心態,時間久了,就會形成心理障礙。
讓膽怯的孩子變得勇敢起來,不能只靠老師幾句簡單的鼓勵的話就能奏效的。他需要老師的愛心、責任心和教育機智和教育契機。教育機智實際上就是一種準確把握兒童心理發展和教育規律的藝術,其實這種教育的契機一定會來到,只要我們善于等待、善于捕捉。
體育課剛下,孩子們跑來向我報告說,李文卓的眼睛被張澤夏用石子打傷了,但是張澤夏的臉也被李文卓抓傷了。我聽了一驚,叫他們過來察看傷勢,一看都不要緊。我就詢問原因,其實就是孩子們在跑鬧中的無意識傷害,張澤夏也是一個很調皮的孩子,不小心用石子打傷了他,不知怎么回事,一向膽小的李文卓忽然象一頭發怒的獅子,沖上去把張澤夏的臉給抓傷了,反而把一向調皮搗蛋的張澤夏給嚇壞了。我聽完他們的敘述,按照以往的處理方法,大部分是各打五十大板,然后曉以利害,互相道歉。但是這次不正好是鼓勵李文卓的好機會嗎?我安慰了張澤夏以后,把李文卓帶到了辦公室,然后用非常和藹的語氣對他說:“李文卓,你今天很棒,很厲害,你把我們班的調皮大王給嚇壞了,你比老師都厲害。”看到他半信半疑的眼神,我又說:“以后再不會有同學輕易的欺負你了,但是你自己也要好好表現呀,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要用優秀的學習成績讓同學們佩服你,不是用武力,能做到嗎?”他很肯定的點了點頭。
這件事后,我根據李文卓背誦古詩特別多,特別快的特點,多次表揚他,甚至請他當小老師來教學古詩。從此再也沒有人來欺負這個“小不點了”。他的小臉上時常浮現出自信的笑容。我的心里感覺到特別的安慰,一個老師,一個班主任,能撫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心靈的傷害,是多么快樂的一件事呀!我知道這次的教育案例是成功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心,讓每一顆幼小的心靈都得到我的關愛,這是我最大的心愿。
教師讀《一份特別教案》心得體會 篇2
閑暇時間,讀了李玉萍的《一份特別教案》,這是一本有關教育藝術的案例集,正如書的扉頁上所述,"這是獻給我們教育者的一份特別的教案,是許多特級教師成功經驗的總結與升華",這本書里選擇了近百個真實的教育教學案例,每個案例又分"背景材料""案例思考題""案例分析""案例的啟示"四個部分,由案例故事的梗概,島提出讓讀者思考的問題,再到對故事中教師的教育方式進行具體分析,最后畫龍點睛,對整個案例進行總結并啟發讀者進一步思考。讀著一個個的小故事,帶給我的是感動,感動之余,更多的是思考,常常吧自己的一些教育實踐聯系起來,有時慚愧,有時欣慰,有時悵然,從中我明白了很多。
在教學中,要學會給予,給予是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能夠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教師要學會給予,要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和余地,讓學生能夠自主的選擇。多給學生一些,老師就得到多一些,學生就成長快一些。給予還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面,要信任學生你才能給予學生,就如該書中《我自信我成功》一案例中說的:張慶春同學那樣,從一個很淘氣的學生,就因為當了一日的班長就改變了很多,進步了很多。這樣的進步不是老師的信任和給予嘛!曾記得自己也有這樣的經歷,有著樣一個學生,他叫吳東旭,他是一個很自由散漫的孩子,很聰明,只是因為英語基礎差,所以不是很愿意學英語,整天吊兒郎當的,很不好管教,我跟他談了好多次了,什么話都說了,但都沒有什么效果,后來我發現他在同學中的人緣挺好的,什么事都能說話挺好使的,于是我就提出讓他幫我負責一些事情,比如說讓他幫我收幾本老是磨磨蹭蹭才能完成作業的孩子的作業本,像這樣的活兒他總能較及時的完成,通過這件事情,拉近了他與老師的距離,也增進了他與同學們之間的友誼,
在后來的日子里,對于我對他提出的關于學習英語的要求,他也逐漸開始知道其中的重要性,我們之間更容易溝通了,我想這不就是老師的給予和信任嘛?我們但老師的要給學生什么呢?給時間,給機會,給任務,給困難…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閱讀了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教育案例,雖不能說就是掌握了教育的藝術,但是或多或少學到了一點東西,在自己以后的教育實踐中,若能夠借鑒別人的經驗處理自己會遇到的事件,對我來說,那將是最幸福的事。
教師讀《一份特別教案》心得體會 篇3
教師的工作繁瑣而勞神,如果我們不能從忙碌的桎梏中跳脫出來就會無法勝任工作的要求、就會被瑣碎的工作所困。所以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不斷用新鮮的事物去充實自己。如何學習呢?佐藤學博士說“教師要善于向書本學習,向學生學習,向同事學習,關鍵學習其實質,即同事教學的實踐之“花”,從而研究“花”之“種”。
首先,教師一定要愛讀書、會讀書。朱永新教授曾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閱讀的水平。所以讀書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沒有閱讀,就談不上教師真正的成長和發展。
其次,教師一定要愛學生、傾聽學生。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教師一定要靜下心聽學生的發言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認知、讀懂學生的真正需求。再次,教師既要是教的專家,又要成長為指導學生學的專家。當前時代背景的變化帶來了學校教育體制的變化,教學正在從以教學技術為中心轉型為以兒童的學習設計與反思為中心,因而教師的角色也應當從教的專家轉型為學的專家。
作為一線老師,我們在實踐中的確摸索了很多方法,但是卻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更談不上教育理論。佐藤學教授建議我們要立足于學科教研,校本研究,在“同僚性”的教師成長共同體中研討,反思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