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培訓心得
東城中學 韓硯楠
這次北京培訓收獲頗豐,記得高金英老師說了這樣一句話:“今天的教師即是工作者,又是學習者,也是研究者。他們是具有這三種身份的專家。”當時對這句話沒啥特別的印象,只是隨手記下來,回來后反思這幾天的學習內容時,這句話突然就蹦出來了,再仔細考慮一下,對啊,我們不正是在工作中學習和研究嗎?這幾天學習讓我看到了教育的廣闊世界,講課的老師都有著高尚的師德,豐厚的文化底蘊,系統的專業知識,重要的是他們都有自己的目標并且執著的為之奮斗著。佩服之余我在反思自己,真是走出去才知道天有多大,上班xx年了,才知道“教師”這倆字的分量,這次培訓讓我明白自己該往哪兒走了。
這次培訓中有好幾位老師多次提到了靜氣,回想一下這十余年的教書經歷,雖說也認認真真做了,但終究沒有靜下心來深究一下教材、學生和自己。老師說:
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
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
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
靜下心來研究學問
靜下心來讀幾本書
靜下心來總結規律
靜下心來反思
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這些說起來容易,可真要堅持做下來實實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個社會本身就浮躁,單單要求教師靜下心來,太難了。可是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有著大把未來的孩子們,我們的一言一行也許就會改變孩子的一生,“這個世界什么人都可以變壞,就是老師絕對不能變壞” 。高老師說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但最終受益的是我們教師自己。何不堅持幾年試一下吧,至少不會少什么。
幾位老師的課堂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師們的博學多才,從年逾八旬張梅玲老師到與我們年紀相仿的趙希斌博士,他們講課不用看稿子,出口成章,特別是高金英老師,我真納悶62歲的人怎么記得住這么多當下流行的小段子,而且說得這么流利。他們的博學讓我佩服,也為今天的我感到慚愧。畢業十三年了很少再去看書學習,有時候自己都能感覺到知識的匱乏,語言的蒼白,連夸獎學生都是那么單調,可是惰性總是占上風,一遍遍的告訴自己:明天吧,明天吧…就這樣混混沌沌過了十年,還和原來一樣。但是我發現孩子們的知識結構和十年前已經大不相同了,她們的喜好,我開始無法理解了;他們的語言,我快要聽不懂了,是我老了嗎?要說才30來歲,正當年啊!老師們的講座給了我答案,應該是我沒有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缺少了對新知識的好奇與敏銳,難怪我會迷茫,會困惑。我可不想做學生眼里的老古董,我愿意和他們一起向前走,不,應該走在學生的前面,這樣我才能有做一名好老師的資本,才能為我的課堂注入新鮮的活力。是啊,如今是信息爆炸年代,教師不更新、不補充新知識是萬萬不能的。做一個有價值的老師必須積蓄本體性知識,保證教師勝任崗位;增加文化性知識,能博采眾長自成一家;注重實踐知識,豐富教師經驗;積累條件性知識,是成功教學的“金鑰匙”。我們教學工作實踐越來越離不開必要的教育和心理學知識的儲備運用。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也許是這幾位老師課堂上神采奕奕的原因吧,課堂上的她們精神抖擻,沒有一絲倦怠,充分體現著她們的個人素養和對我們的尊重,這也是我們最直接的榜樣。我們喜歡這樣的老師,我們的學生肯定也不例外,可捫心自問:我們的孩子是否也這樣幸運,能每天看到精神、快樂的老師?真是慚愧啊,拿我自己來講,心煩的時候往往會把情緒帶到課堂上,語氣不自覺地加重,神態也開始不耐煩,有時候是看到學生怯生生的表情時才發覺自己的態度不好,雖說過后給學生道了歉,但總是覺得很后悔,怪自己沒控制好情緒;可碰上脾氣同樣不好的孩子就會在課堂上發生沖突,弄的孩子傷心,自己也下不了臺。現在想起來,在潛意識里我還是沒有做到真正把學生當做平等的個體。老師們都提到了“愛”學生,趙希斌老師把“愛”改為“尊重”,他把教師從“神”回歸到了“人”,當然,能做到愛學生更好,做不到也沒關系,但是一定要做到尊重學生,這是做教師的職業要求。用他的話說:“這是文明社會中的文明人應該做的文明事.”教育本就是傳播文明的,所以作為文明的傳播者,我們在提高知識素養的同時還要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具體到學生這兒,就要求我們首先不以粗魯的方式在身體和情感上攻擊學生;其次課堂本身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有錯誤是學生的權利,作為教師一般情況下以公平、關心、寬容、體諒等態度對待學生,;在特殊情況下以“專業”的方式調節、克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照顧學生的體面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