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項目建設計劃書
4、養殖園區建設。圍繞25畝人工水庫工程,可以投放魚、鴨、鵝等配套生產;實施舍飼和網欄養殖,把肉食性和觀賞性結合起來;另外建設20畝地特種珍禽養殖基地,10畝山地養土雞區、500只兔養殖區、其他如羊、牛、等家禽養殖區。
5、生態系統配套。按照山地農業開發的立體框架,以宜則宜配套生態功能。25畝的水庫一座,建造200畝的栽植園,在栽植園建設景觀林帶;改造300畝山的經濟林和觀賞林帶,盡力體現田中綠野、山中綠蔭、道中綠廊、溝中碧水、園林中花、草、樹相映襯。
6、休閑設施配套。在生態園區建造休閑賓館一座,可以接待200人左右,配套建設會議室、ktv、餐廳、茶座,包廂。土特產批零門店;小吃店;建標志性門庭2個,改造提升一條專職旅游公路3公里、開辟旅游登山石階路1公里;建停車場2個,打通一條觀光巡回幽靜田間院落小路;依托雷公山風景區沿途改建一座登高觀景標志性閣樓,修建休息亭,架橋等安全設施連成自然山水園。管理房、清理河道、簡易碼頭,設置攀巖、速降、溜索、蹦極、素質拓展、野外生存、帳篷野營、模擬探險等項目。旅游公廁、保潔設施、觀景設施、修復古建筑、完善標識系統等。一處高山流水景觀,一處石拱橋式的小橋流水景觀;休息亭臺、一座游泳池。
7、基礎設施配套;規劃5000平方土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廠房,加工機械購置;種養基地的水道改建,輔設水網;鋪設路燈,建設排洪、排水渠等,耕作機械、力爭做到設施齊備、功能齊全,節能高效、循環利用。通過以生態農業園林的實施建設。把寒谷建設成閩贛農特產品的集散地、風光展示的寫作攝影基地。
五、經營理念
1、農產品深加工;自創品牌,加工地瓜干休閑食品、脫水蔬菜加工其他農副產品深加工、生產、銷售辣椒干、長豆角干等農產品原材料可以周邊農戶集體合同化生產專供出口及各全國大型超市;
2、觀光:一是風貌觀。觀賞閩贛省界武夷山脈特有的山大溝深、山尖坡陡、梁峁縱橫、綿延不斷、群山環抱、多路相連、生態風光觀看農村田園風光、高山流水、特種養殖。二是物候觀。早觀日出、晚觀霞,晨看濃霧、夜聽風;春看山花爛漫,夏嘗風雨彩虹,秋品山村秋色,三是尋找古跡文化,看盡東華山、龍華峰的自然博大胸懷;紅色革命遺址,世界客家祖地文化博覽。了解民情、民意、民風。
3、休閑;泡溫泉,游泳,垂釣,伐舟,享受自然給以輕松自在;
4、采摘。根據不同收獲季節,指導、組織游客直接進入田間地頭、大棚、園子里用農民特制的筐、籃、簍進行有償采摘新鮮水果、時令蔬菜、瓜果,讓游客即體驗收獲的喜悅,又觀賞田園風光,即增長見識,又感受勞作。
5、購物。用自行編織的形狀各異、規格不同的筐、籃、簍將生產的雜糧、野菜、蔬菜、水果、肉類或經特殊加工的熟制品盛于其中,進行包裝,并收集農村針織、編織、剪貼、手工等工藝,讓游客根據喜好、能力自行選購。
6、品嘗。品嘗原生態的蔬菜和肉類美食,客家米酒,客家特色小吃,按照客家人習俗,推出農村節令大薈萃,讓游客真切感受客家的熱情和飲食文化。
7、農事活動。根據農事季節,讓游客在農藝人員的指導下,參與有償農事活動,也可以直接將田、園、圈租賃、承包給游客,由農藝人員代管,讓游客參與季節管理及生產種植、收獲等農事活動全過程。并廣泛舉辦糧、菜、蔬、果生產競賽活動、賽畜活動及農產品交易活動,吸納周邊村、鎮、縣農戶參與,打造農事活動節令盛會。
六、可行性分析
1、適應了旅游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客觀要求,是旅游開發形式轉型的新探索,推進了現代旅游業和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拓寬了旅游資源開發的路徑,而且把旅游、農業、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加快了結構調整,提升和豐富了旅游的內涵,減少了旅游開發的投資風險,迎合了大眾消費心理。
2、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改變。旅游業具有極強的關聯帶動作用,開發農業旅游,向二、三產業交叉滲透深,對第三產業帶動作用強。同時充分開發利用了農村豐裕的空間資源和眾多的家事活動、傳統文化、風俗等無形資產,所需資金少,不但可緩解農村非農化過程中資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可增強農民的商品意識,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主動性加快,農產品的變現速度加快。
3、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加快脫貧和新農村建設步伐。積極開發農業旅游,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農村富裕勞動人口的就業問題(旅游業每增加1個就業機會,就能帶來相關行業5個就業機會),緩解社會壓力,而且擴大了農產品銷售市場,實現農業的多項、多次增值,為傳統農業向“高效生態農業”與旅游完美結合拓出新路子、找到農民增收的新的增長點,有利于城鄉差距縮小。
4、可以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鄉交流,提高農村生活質量與品位。項目開發不但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進程,提升了農村生活質量,而且增強城鄉交流,加快觀念更新、提升品位、推動進步。
5、可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有利于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開發農業旅游的生產素材是當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環境,因此對加快生態建設、農地保護、規范開發、資源永續利用力度大,有利于促進農業及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