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地區考察學習報告范文
㈢強化結構創新,提升內在運行素質
充分利用入世帶來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重組的歷史機遇,圍繞市場需求,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經濟運行素質。一是抓好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做大做強第二產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調整優化第一產業的總體思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進一步做大做強汽車、摩托車、鋁業、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努力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勞動密集型產業為重要補充的工業經濟發展新格局。二是調整所有制結構,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按照“全面、徹底、規范、配套”的要求,努力在民營化改造、開放式重組、企業破產、轉換職工身份上取得突破,切實提高企業競爭活力。三是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按照“建立基地,培植龍頭,拓展領域,創新體制”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服務型都市農業,加快建設重慶都市后花園,大力發展都市旅游、工業旅游和以都市農業為載體的鄉村旅游,使旅游業成為我區經濟新的重要增長點。
㈣深化科技創新,增強經濟綜合競爭能力
實施技術創新,是挖掘區域經濟潛力,增強整體發展后勁的核心所在。因此必須大力實施高新技術戰略,具體要狠下“四個功夫”:一是在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上下功夫。要重點抓好國內外處于領先水平的高效節能技術和新設備、新工藝、新管理方式的推廣和應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與改造傳統農業的結合,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率,推動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和增值。二是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下功夫。充分發揮九龍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幅射帶動作用,堅持把發展高新技術作為提升產業素質和經濟質量的關鍵,盡快走出先手棋,搶占制高點。著力推進重點新技術項目與區域經濟相融合,吸引國內外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內研外引開發高市場容量、高附加值產品。三是在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上下功夫。大力普及生物災害防治、規模養殖、新型栽培等先進適用技術,扶持和幫助民營企業提高自我科技創新能力,促其上規模、增效益。四是在健全科技服務上下功夫。加快 “數字九龍坡” 和“軟件大廈”建設,提高信息服務水平;建立健全科技專業協會等中介服務體系,幫助引導骨干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健全利益機制,敢于讓科技人員先富起來,鼓勵各級專業技術人員深入企業、農村,領辦或創辦科技企業、示范基地、農業科技園,調動全區上下“科技興區’的積極性。
㈤推動載體創新,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以推進城鎮化和園區建設為載體,加大城鄉建設力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一是以全市推進城鎮化建設為契機,加大城鄉建設力度。不斷強化經營城市理念,堅持管理、規劃與建設同步推進,把城市作為最大的國有資本來經營,積極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加快現有城市基礎設施出讓、轉讓經營權運作步伐,采取多種形式吸引社會資本、私人資本、境外資本投資城鄉建設,努力實現城鎮建設投入的良性發展。西部九鎮要把握加快城鎮化步伐的現實機遇。要以產業的集聚、園區的整合,促進城鎮人口、空間布局調整;著眼于富民安民,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實現推進城鎮化和實施富民工程的有機統一。二是抓好以園區為重點的載體建設。以產業為紐帶,從優化資源配置出發,大力推進園區整合,形成“數鎮一區”、“數鎮一帶”的新格局,重點推進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東部九龍園區、華巖工業區和以西彭為中心的西部工業園區建設,按照規劃布局、功能分區,滾動策劃、包裝一批重大項目,引大引強。堅持親緣招商、信息招商,捕捉投資動向,加大各級領導干部招商引資的責任,獎優罰劣,激勵干部群眾想招商、招到商。
㈥加快環境創新,增強聚集效應
投資與經濟發展環境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已成為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實踐表明,資金、技術、項目總是趨向統一、開放、有序的地域流動。因而,要實現九龍跨躍式發展最根本的是要靠優良的投資環境。一要優化服務環境。理順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在政企關系上,下決心砍掉舊體制形成的不應有的既得權益,放權于市場、企業和中介組織,堅持要宏觀不要微觀,要規劃不要計劃,要服務不要事務,要政策不要決策,形成政策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格局。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環節,按照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建立結構合理、管理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行政審批管理制度。切實轉變作風,積極推行首接責任制、文明辦公制、服務承諾制、引導辦理制和限時辦結制,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要優化硬件環境。用新思路、新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積極實施以交通、物流、信息三大網絡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三要優化執法環境。進一步結合部門執法責任制,深化政務公開,規范執法和管理行為,嚴厲打擊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破壞投資環境等違法行為。積極探索和建立保護體系,切實維護投資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四要優化人文環境。以改革的精神、創新的思路,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從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加快“學習型城區”和“人才高地”建設,要把吸收、引進和留住優秀人才工作提高到戰略高度來認識,大力培訓,引進各類專業人才。加大干部的交流力度,創新領導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到守規不守舊、放開不放任、求優不求全,重引不重壓,推動經濟與社會文化的互動和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