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有效課堂教學活動上的評課發言稿
小村中學 李秀瓊
尊敬的縣教研室廖老師,各位同仁、兄弟姐妹:大家好!
藍河流翠,綠柳如煙,百鳥啁啾,在春風淺奏、溫晴洋溢、詩意漸濃的四月,我們小小的小村異常養眼,鮮花般的美女如云會集,更惹來帥哥無數。為了減少這幾天因為專注于聽課而未能細細品味美女帥哥的魅力帶來的遺憾,我榮幸的來當一回綠葉的代表。
首先,感謝此次活動給了我這個機會,一個向大家學習的機會,向參賽教師學習的機會,向大家匯報我聽課收獲的機會。所以說談不上是評課,權當是幾位評委給我們東道主的莫大厚愛與鼓勵,我雖有勉為其難之感,但我愿拋磚引玉。
亮點感受:
13節課既有小家碧玉的細膩柔美、耐人尋味,又不乏男性的大氣灑脫、優雅風采,也具有理性的詼諧調侃。兩個詞,“豐腴”“骨感”兼備;一句話,很給力,味是語文課的味,濃郁香醇。
13節課,都抓住了語文課“言語”這一特質進行教學,我覺得這是把住了語文課的根本。理由:多媒體的使用沒有舍本逐末,而是更多關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在讀中悟,悟中讀,都是對言語的親近、參悟;其二,很多問題的設置也較大層面圍繞學生言語能力的感悟及其發展上,當問題拋出后,在學生自主解讀文本基礎上,學生展示給我們的那些雖然是還很稚嫩然而質樸的個性表達,卻是真實的言語亮點;第三,在學生的合作、交流、展示環節中,注重了學生對言語的體驗。從語言賞析到言語感悟與表達究竟有多遠,《滿井游記》課中有實在出色體現;從文言文到現代文的言語體驗的成功飛渡,尖山《五柳先生傳》課里有精彩詮釋。從這個意義說,無論課改怎么改,能始終不放棄這一點是可貴的,更是理性的。
13節課,對文言文的“文”與“言”辯證處理趨于合理、和諧。既引導學生掌握、積累一些基本的古漢語字詞句的知識,又注重對文本的整體把握,賞析文章的篇章結構和寫作技法,更強調古文化的傳承和熏陶。我認為,做到了這一點其實就是找到了文言文與現代文的黃金結合點。通過教學活動落實了雙基、培養了閱讀能力、教授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技巧、實踐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等目標,達到了文言、文章、文化融為一體的和諧局面。對“言”的點撥劉文武老師堪稱高手,一個“謂”字,處理妙絕;對文本內容、篇章解析覃亞玲老師來的精巧;對文化傳承的關注,小彭老師顯露更好。
13節課,更大程度的展示了“預設”課堂的風貌。比武課都是在本校打磨后在異地課堂上進行的,課堂都全景式的展示了備教、指導、講練、評價等一系列預設環節,完成了“預設”的目標,我認為相當不錯了。
13節課,體現了本次活動的核心關鍵詞“有效”。原因在于,這些課都不同程度、側面、層次踐行了“生本”“文本”理念。我認為,合理學法的選定與有效運用和沉入文本的教學就是有效的,選擇什么樣的教法取決于學法的選定,落腳點就是學情,所以課堂的“有效”就注定要和“預設與生成”碰撞。這些課,體現了教師預設的有效,從備課到課堂講授指導、評價點撥、歸納拓展等環節均表現明確。而“有效”問題的設置就是一個個引發點,引發學生進入“有效”學習,推動課堂進程。這一點,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民中覃老師,她課堂每一個流程的有效性都是由有效問題推進的,從有效的切入,到學生沉入文本的體驗,到展示的層次邏輯、評價轉承等環節,都是經得住推敲的;關注了學生學的“有效”,很多課都用有效的誦讀貫通課堂,在恰當的時機用不同的讀法達成了不同的目標、有效的美點賞析(《滿井游記》課中對語言賞析的學法指導從特點、含義、效果三個維度進行,真是巴巴實實,效果也是立竿見影,令我嘆服)、有效的活動探究(這個亮點,非靚妹秦艷莫屬。從記者問答到改寫故事到狼該不該殺既是有效預設、有效的問題、有效的生成空間,又體現了生本對話、與作者編者對話和學生自我對話的幾大對話原則)、有效的練習(小彭老師功勞最大)、有效的評價(覃亞林老師用的最得心應手,僅“融解”與“融化”一處足以見證)。總之,一句話,語文課堂就是應該在返本歸真中見出“有效”。
13節課,體現了尊重學生生命意識、情感體驗、價值形成的理念,彰顯了課改“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的原則!秾O權勸學》一課,教師喚醒了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自我反思與修正;《狼》課讓學生認識了文學作品的狼與現實生活中的不同的狼,既是對文章寓意的深入理解,更是引導學生對人與自然、對生命的全面認識的有效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