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的結構原則
衡,有悖常理。
總之,理清了事物間的相互關系,并在結構中體現出來,文章的眉目就清楚了。
四、接榫細密,轉折自然古人作文講究起、承、轉、合。起、合是總起、總結問題。承、轉是接榫、轉折問題。要使文章上上下下渾然一體,沒有斷裂痕跡,使文氣貫通下來,說理有節奏,接榫和轉折是不能不注意的問題。
接榫是一部分內容與另一部分內容接頭的地方。就像木制家具的“榫頭”。凹凸之處,不能大,不能小,要正好合適,做出來的東西才能精美。如接不下、接不緊,就既難看,又不適合,寫畢業論文也是如此。一篇論文很好,但一個接榫出毛病,就會鑄成錯誤
。因為它在文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上下聯系的紐帶,稍不留意,就會造成意的脫節。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交代明白聯系的媒介與中心環節,通常是通過過渡來實現的。在論文中有段落作過渡,比如,一篇論述農村股份合作制的論文,在介紹了五種不同的開發農村股份合作制形式之后寫道“上述這些形式,由于生產要素不同,入股合作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收益分配的比例也有差異。”用這段過渡,接下去就很自然地轉到對這幾種不同股份合作制形式的收益分配的剖析上。也有以句子作過渡,比如有一學員對鄧小平的農業思想指引著市農業生產不斷發展進行論述,先敘述了鄧小平同志一系列“農業是根本”的思想,接著要論述市農業生產在這一思想指引下不斷發展的問題,中間就以“在鄧小平同志‘農業是根本’的思想指引下,市對農業重要性認識不斷深化”作為過渡,顯得很平穩、自然。還有更多的是用詞語作過渡,像“所以”、“因此”、“顯然”等等都屬于這一類。為使過渡得法、得體,必須弄清楚上下兩段關系怎樣,然后再決定用什么形式把它們聯結起來。有些地方需要議論
發揮,有的地方需要借曾穿插,有的地方要有比較復雜的判斷與推理,不能抽掉它們。省略了,文章就會急轉直下,使人感到突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