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財會類論文?
基礎之上:一是假設一定要合理,不能憑空假定;二是數據的真實性一定要有保障,不能人為捏造;三是素材的收集不能夾雜個人感情的因素,如在設計調查問卷時,不能把自己的傾向寓于問卷題目當中來誤導被調查對象。如果不能符合上述幾點要求,那么實證研究的結論肯定就難以準確反映實際情況。 對于規范研究,它的最大優點就在于能夠通過已有的被公認的素材來推展出新的結論,并且它還能為實證研究提供許多假設條件。但是規范研究也有缺陷,最突出的就是其規范性難以驗證。這就需要在從事規范研究時,帶著強烈的學術責任心去進行深入全面的理論思考。綜合起來,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各有千秋、互有所長,二者都是可取的且從我國目前來看都是應該被加強的。在實際應用當中,關鍵就在于如何根據個人情況和研究條件來選擇適當的方法,并充分發揮所選方法的長處,盡量彌補其不足。 在這里,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有時研究問題的方法與論文寫作的方法并不是一樣的。如馬克思在寫《資本論》時,用的是演繹的方法,從商品、商品的兩重性開始層層展開,透徹分析。然而,他在進行政治經濟學研究時,首先看到的不是商品,而是資本家與工人之間剝削與反剝削的血淋淋較量。這促使他開
始思考:資本家為什么能剝削工人呢?因為他掌握著資本。工人為什么被剝削呢?因為他們沒有資本。資本又是什么呢?資本是已有的財富。財富從哪里來的呢?資本家說是省吃儉用的結果,是他的父親留給他的遺產。那他父輩的財產又是從哪里來的? 原來是早期花錢雇傭了一些工人,開了個作坊、工廠進行生產后賺來的。那么他為什么能賺取巨額的財富呢?原來是他壓榨了工人的剩余價值。他為什么能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呢?那是因為勞動具有二重性,商品具有二重性的緣故。這樣追溯到了源頭,并再從源頭推演回去,便形成了《資本論》這篇宏著。由此可見,馬克思當時研究的軌跡與寫作的軌跡是完全相反的。我們在研究和寫作過程中也同樣可能碰到類似的情形,這就告訴我們不要一昧地認為用什么方法研究就應該用什么方法寫作,如果老是這樣,思維就會受到局限。 第四,關于論證的方法。論證的方法有很多,從論據的選擇來看,有用理論分析來加以論證,也有用事實依據來加以論證,從論證的層次來看,有先分后總式論證,也有先總后分式論證,從論證的方向來看,有順證,也有反證等等。在此我不對其一一詳述,僅談談引用他人觀點來進行論證的問題。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我們在搞研究、做
論文時,經常會碰到引用他人觀點來進行論證的情況。如果一篇文章通篇都是自己的觀點,那是不合實際的,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引用了很多他人的觀點。其次,需要強調的是,引用并不是指為了拼湊文章而去抄襲照搬,它應該是出于以下三方面目的的考慮:一是贊成他人的觀點,并在他人觀點的基礎之上建立自己的觀點時,需要引用。 如贊成財務是一種貨幣關系的觀點,但同時又認為這種貨幣關系的本質就是利益分割、價值分配關系,這時就可以引用他人的觀點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二是贊成他人的觀點,但從另一個角度去對其加以論證時,需要引用。如他人從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角度論述了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而你又準備從規范公司財務會計行為的角度去就此進行論證,這時可以引用他人的結論來發展自己的觀點;三是不贊成他人的觀點,并準備對其進行批判或修正時,需要引用。 如有人認為會計準則的制定是一個政治過程,但你卻認為它在中國不是政治過程,而是行政過程,這時可以引用他人的觀點并對其加以反駁來形成自己的觀點。最后,在引用他人的觀點后,還有必要將出處、作者、發表時間等一一交待清楚,這既是以備查考的需要,也是一種嚴謹、負責的研究態度的體現。 總之
,在研究過程中需要掌握的方法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很多,這些都有待于通過實踐來細細體會、慢慢摸索。以上提到的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感受,希望它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