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育人”先進個人申報材料
1、強化常規,注重學生習慣養成
常規管理抓得實,抓得細,注重學生行為習慣培養,從新生軍訓開始,以隊列訓練、各種規章制度講座、學法指導、歌詠比賽、內務競技、“五星級教室”及“文明宿舍”評比等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勇爭先進的團體精神;組織學生對《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德育手冊》等內容進行學習,使學生的行為規范外化為行動,內化為素質,進而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禮儀習慣。
創新升旗講話模式,以“展現風貌、塑造優秀”為目標,遴選優秀學生代表,開展昂揚情志、奮發學習、愛校榮國、學會感恩、我塑我行等主題講話,用學生的現身說法,開展自我教育,使其深曉學習大義,規范自身言行,洞徹人生真理,有力的促進了學生積極向上、奮勇爭先的精神情操和學習志趣。
以家校聯系卡的形式,加強家校聯系,形成家校管理網絡,深入開展“百千萬”活動,帶領老師們深入家訪,并成為慣例,每年深入家訪達50余次,走訪家庭300余個,并對家訪中反應的問題和建議進行梳理和歸納總結,采取有效措施,改進工作,加強了家校溝通,形成了教育合力,促進了學生成長。
2、率先垂范,關愛外來務工子女
學校地處繁商區,進入某校,是許多外來務工子女的就讀首選。由于生活環境、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不同,外來務工子女的教育,歷來就是一個難題。但某某同志,勇挑重擔,不畏艱難,從學業上幫扶、生活上關心、行為上引導、心理上呵護,使這些學生很快融入這個大家庭,共同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學業上,她帶領教師們認真摸底,分層教學,包干到生,樓道里、辦公室經常看到她給學困生補課的身影;她積極行動,在學生之間成立“幫扶小組”,建立“優秀學生培帶制度”,每班優秀的學生幫扶1-2名“學困”同學,手拉手共進步,來自黑龍江的高梁地、秦皇島的唐庭田、安徽的成寶穆等許多外來務工子女的成績得到大幅度提升。
生活上,從入學初,即對外籍生思想狀況、家庭狀況進行全方位了解,建立詳細檔案,進行成長跟蹤,時時家訪,并匯編《唐山十一中農民工子女家訪報告》;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主動幫助解決,帶頭幫扶貧困農民工子女,每年兩次為貧困學生捐贈衣物、捐助愛心助學金,保障了農民工子女能安心就讀。
行為上,她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養成教育為基礎,以活動育人為載體,德育和心育并重,實現了管理精細化、活動品牌化、教育人性化的“三化”目標,為農民工子女行為習慣的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心理上,針對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子女存在自卑心理、不易與同學和老師溝通等現象,她定期組織“班主任論壇”;充分利用心語室,開好心理咨詢課程,開辟心語信箱,聘請專業心理教師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克服心理障礙;積極創建“陽光班級”,評選“陽光中學生”,建立個人心理檔案,通過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克服自卑、逆反、不求上進等心理傾向;定期召開“親情、友情、愛情”座談會及家長座談會、聽證會等,積極聽取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幫助農民工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
3、活動育人,助推學生健康成長
以校慶年為契機,結合建黨九十周年,先后組織學生開展“紅色五月,創先爭優”、“深情九月,教師節”、“回首90,校慶紀念”、“堅守文明、創城迎檢”等20余次大型活動,既給學生以良好的團隊教育,又錘煉了學生品質, 提高了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