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實習心得
3. 華北平原地層分區
本區自燕山運動以來,由于頻繁的地殼運動,形成了一系列的沉積坳陷,沉積了巨厚的下第三系,主要為灰色、雜色泥巖和砂巖互層,夾少量碳酸鹽巖、油頁巖和石膏,厚約4000—5000m,是良好的儲油巖系。共分為孔店組(e2k)、沙河街組(e2-3s)、東營組(e3d)。
(二)、上第三系
1. 魯西地層分區
上第三系主要分布于臨朐、昌樂、安丘、沂水及濟寧、德州等地的中生代盆地內,由泥巖、粘土巖、砂巖、炭質頁巖、硅藻土頁巖、淡水灰巖及玄武巖組成,地層有牛山組(n1n)、山旺組(n1s)、堯山組(n1y)、巴漏河組(n1b)。
其中山旺組是著名的中新世地層,產有豐富的化石,化石種類繁多,有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昆蟲等。
山旺組產有豐富的硅藻土礦,呈灰白、灰綠色、白色,質輕,疏松多孔,質量好,除硅藻土外,還有厚度小、品位低的磷礦。
2. 魯東地層分區
本區上第三系發育不好,主要為棲霞縣玄武巖組(nq)、唐山棚組(nt)。
棲霞縣玄武巖組和唐山棚組礫巖零星分布于棲霞城南之小方山,唐山棚之方山、花山、唐山及蓬萊西部西山等地。
3. 華北平原地層分區
魯西、北平原由鉆孔揭露廣泛發育第三系地層。下第三系為棕紅色、灰色、灰綠色泥巖、頁巖、砂巖、含礫砂巖、礫巖夾灰巖、白云巖等。上第三系地層為河流相淺灰色及棕紅色砂巖、泥巖沉積。
本區分為館陶組(n1g)、明化鎮組(n1m)。館陶組是一套灰白色礫狀砂巖、細砂巖和棕紅色的泥巖互層,底部為含石英、砂礫巖,巖性穩定,分布較普遍。明化鎮組上部為土黃、棕黃色泥巖與粉—細砂巖互層;下部為棕紅色泥巖夾粉細砂巖,厚600—800m。
二、 第四系
從下更新統到全新統均有發育。堆積物成因類型復雜,分布與地貌有密切關系。
地面所見的下更新統上部為灰白、灰綠色砂礫層;下部為灰白色、蘭灰色粘土礫石層,為河湖相沉積。見于沂沐河中、下游的郯城縣小埠嶺、臨沂縣豆家嶺一帶。中更新統分布在沂河中、下游及丘陵、山麓地區。為沖積、坡積、洪積的紅色砂質粘土及黃褐色粘質砂層。上更新統分布廣泛,各水系附近,沿海平原均有發育。為沖積、洪積的黃褐色粘質砂土、砂質粘土、砂及砂卵礫石等組成。山前地帶發育坡積、洪積的粘質砂土、砂質粘土夾巖石碎塊及砂礫透鏡體。全新統成因類型復雜,分布廣泛。為粘土、砂質粘土、粘質砂土及砂卵礫石等。
魯西、北平原經鉆孔揭露下更新統主要為棕紅、灰色粘土,砂質粘土夾砂層。中更新統為棕紅、棕黃和灰綠色粘土及砂質粘土互層,夾數層粉細砂。上更新統為銹黃色黃土類土,巖性以粘質砂土為主,其次砂質粘土夾粉細砂透鏡體,全新統為灰黃色、灰色粉砂、粘質砂土和灰黑色淤泥層。
附一:浮來山地質概況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位于山東歷史文化名城莒縣城西9公里處的浮來山,雖海拔僅298.9米,但由于有“天下銀杏第一樹”,中國第一部文學批評理論專著《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晚年曾居此校經,是山東省第四個省級地質公園,而名揚中外,成為一座即“有仙”又“有龍”的文化名山。
一、自然老人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