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鄉中學支教實踐心得體會
可是我警惕著自己,說得出的就必須做得到,不然毀的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形象,而是一個小孩子對一群他們喜歡的人的信任。在三下鄉之前就看到朋友圈上有轉發說,我們這樣的下鄉其實是對小孩子的一種消費,我們的所謂對他們的好,其實是對他們的傷害。雖然我極力地想否認這個對我們師范生不利的說法,但是我卻找不到一個反駁的切入口。我們這樣的一個星期的下鄉,除了幫小孩子打發了一下時間以外,又真的給他們帶來了什么嗎?
學生在我們走的時候,問“老師你們還會回來嗎?”有的心智比較成熟的學生就知道,我們這一走就不再會有什么可能回來了。因此大家都不敢許下什么“等我們回來”之類的諾言。客觀老實地說,這七天里,我跟這群小孩子所擁有的回憶是不少,但是說到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卻不多,離別時的眼淚,我也不能很好地為它們找到應有的理由……心是那么大的了,可以容下裝載的感情是有限的,誰也想成為一個大家都喜歡的人,可是前提要付出的是對別人的那份關愛,而我卻吝嗇得拿不出多少。可能在一開始我就想著這將是一份徒勞的感情栽培之旅吧,所以我真的沒有多少心思去跟他們進行無營養的吹水聊天,因為在我看來,那難免會有點矯情的成分……
所以,我們的這次社會實踐真的是一次消費小朋友的旅途嗎?我能做或者說我想做的就是用兩倍的真心回報為我付出了真心的小朋友。雖然,名字我還是張冠李戴,可是你那幾分鐘斷斷續續害羞得不知道說什么的通話,還有離別時送給我的小禮物,還有在我為道具煩惱時幫我借來道具的懂事我都一一記在了心底里。照片會有的,等我……
可能我們真的不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反而給他們帶來了離別時的悲傷還有對這個社會人情的淺薄的殘酷認識,但是,我們會讓這些生活在比較落后的地方里的小朋友燃起要好好讀書然后走進更廣闊的世界的念頭。或者連這也沒有,可是我們其中的某些人肯定也會和他們其中的一兩個人建立起了一段用心經營的遙遠卻真摯的感情。
偏愛難免,但必須不可過分外露
身為學生,除非是成為被寵幸的那一個,不然大多都會討厭老師的偏心的。可是在一個星期下來以后,我就深刻地感受到偏心是難免的。誰可以不偏愛那些幫老師走出尷尬場面的學生?誰可以不偏愛那些聽話懂事的學生?誰會喜歡那些給你臉色看的學生?誰會喜歡那些一直沉默寡言等你去哄的學生?誰會喜歡自己的課堂一直死沉沉提個問題都沒有人理睬?
有一個老師說,班上的女生說她偏心班里的男生,上課的時候都不怎么搭理她們。但是這也無可厚非。難道老師問完問題,積極的學生回答完以后,老師要假裝沒聽到,然后繼續像可憐蟲那樣等待那些對自己不理不睬目光呆滯的人來回答嗎?難道老師要把主角放在一邊讓他們自己練習,然后圍著那些對自己劇本沒興趣甘愿成為旁白組轉嗎?這樣不活躍不積極的人反而被特別照顧,這樣會是所謂的公平嗎?
非也。所以說,公平真的很難有,偏愛的確難免。如何兼顧好,這是一個最值得我們這群小老師思考的問題。我們可以鼓勵沉默寡言的同學,我們可以嘉獎積極活躍的同學,但是我們在講臺上投下講臺沉默與活躍兩側的目光必須是同等的。課后不妨跟那些沉默的學生多一些交談,課上不妨多一些親切溫暖的眼神交流,這是這一個星期下來我所得出來的經驗。以后還需繼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