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實習總結
四月中旬到月末,因為學院主要進行農場合作事宜的談判,我們都沒有去農場,而是在回龍觀辦公室呆著。這期間我看了一些香港、中國臺灣出版的有機農業生產的資料,還與大家一起參觀北京東郊一處占地3000畝的有機農業生產基地——蟹島。這段時間是我來到這兒的適應階段,過得有點拘束。而且我是一直在農村里生活,有些習慣和城里的不一樣。加上我比較啰嗦,在別人做事時,說一些不適當的話,也讓大家有些反感。不過后來大家相互溝通就理解了。
不記得是四月二十八還是二十九日,我們終于來到了后沙澗農場。由于到了春末夏初,好多作物都過了播種時間。我們就搶種一些作物,不過從后來收獲的情況來看,我們種的作物還行,還是收獲了不少。不知是誰說的,大自然是慷慨的,只要付出了就有收獲。著實這樣。這月的生活是非常充實和自在的。我是非常懷戀這段日子。每天勞動,看書,下雨天去地里采蘑菇,早晨起來看朝霧,傍晚欣賞晚霞,有時吃完晚飯會高歌一曲。好似陶淵明手下的田園生活。后來我想到這樣的生活是基于項目支持,如果沒有了項目支持,又是怎樣看待這樣的日子。
五月份是一直的非常忙,我在想這么忙是為了什。故而想起自己初來之目的,是為了學習健康農業的技術,生態農業和農場的設計、健康農業的思想。而現實的農業生產當中,并沒有體現這些。還只是我們老家的傳統耕作模式而已。這讓我感到有些一些失望。于是在發生一次生活小事上的爭吵后,我很情緒化的想離開這兒。后來和小黃、小郝溝通以后,他們講我們這兒是提供一個給年輕人實踐健康農業的平臺,具體如何操作沒有定數,只有自己慢慢得去探尋。想來也是,學院的健康農業之路才只有三年時間,哪有許多現存的東西。而國外的生態農場一般都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歷程了,當然有許多現存的可參考的經驗。而我們卻是剛剛起步,只有不斷的去實踐才能有自己的經驗積累,才能和別人分享。這也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中華五千年的農耕之路。許多的生產耕作經驗都是通過口耳相傳流傳到現在,雖然古代的農業是多的不得了,古代又有幾位農民是認識字的呢?不過中國自古以來是重視農業的國度,歷朝歷代都有勸農的官方部門,官方也會直接派遣官員到地方農村查詢、過問和指導生產,但也只是少數而已,大多數的經驗是要老百姓自己的積累和再留傳。只不過現今之中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現代化之路,農業也要實現現代化。為了所謂的高產量,就大量投入農藥、化肥、除草劑和雜交種乃至開發轉基因作物,用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來維護住高產量。特別近三十年來,這種惡性循環越來越嚴重,以至于近年來出現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危機,讓人觸目驚心!想象古人吃的是多么的健康,雖然他們是多么的“落后”。
寫到這兒,我就不想一一去回顧了,就簡單的談談我感受。來到北京實習,感觸最深的是知道了一些真正的情況。理解了所謂的“現代化”是什么,現代化的食物生產加工是怎么一回事;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僅有美國的現代農業,還了有印度、巴西等國人民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正在做的健康農業;經歷了一個非政府機構過渡到社會企業的過程;知道了做健康農業的工作不僅要生產安全的食物,還要讓吃這些食物的人了解食物的來歷;簡單地了解到我們中華傳統農耕思想淵源,與我們今天提出的健康或生態農業的想法是多么的相似(我要在報告后面附上有關論述我們中國傳統農學思想及對現代農業思考的的文章);參與了韓國自然農業里講的生態豬舍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