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報社實習總結(精選3篇)
暑期報社實習總結 篇1
20xx年7月7日,我來到了魯中晨報傳媒大廈,見到了預約好了的老師。正當我以為事情會按照我的預料發展——也就是自己會被安排到報紙的新聞部或者熱線部開始無休止的忙碌的時候,一點點外改變了我這次小實習的常規路線。由于老師已經不在記者部工作而是主管一本叫做《迷你周末》的雜志時,我也就被理所當然的在這本小雜志中度過了一個復雜的30天。
起初我的心情是比較郁悶的,因為我是在想不出這本校雜志能夠給我帶來多少專業方面的鍛煉,但是隨著工作的深入,我也漸漸的改變了這種想法,而漸漸的意識到無論什么對我這個一窮二白的菜鳥來講都是一種收獲。
我可以毫不隱晦的說我的實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辦公室離看書,看雜志。一開始我也是不是十分理解我費事么要花費這么多的時間浪費在觀察上面。后來也慢慢的也意識到看書是完成一個新聞專業的學生從辦報紙到做雜志的觀念的轉變,也就是對語感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得出自己的認識,做報紙做得就是一種下里巴人的通俗的新聞形式,它不要求有多高的文學造詣,但求易解;但做雜志起碼已經是完全脫離了新聞領域,盡管他還能夠對當今的熱點問題形成自己的評述,但是新聞的時效性已經對其失去了作用。從語言方面來講報紙力求簡明,而雜志有著很明確的受眾群體,所以語言方面有著自己的特征,或是唯美,或是紀實但是絕對不想報紙那樣干癟,除了事物本身之外雜志的編者往往還透漏著自己的一點個人偏好
每一本雜志都有著自己的,由于在辦公室呆的時間比較長,所以研究雜志也成了我給自己定下的一個任務,在這期間我曾經認真的翻閱了《名牌》《城事》《青年記者》基本雜志,也頗有一份心得,《名牌》雜志由于其大眾化的特曾難道這前衛的潮流,凸顯這80后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追求,由于其在內容方面大膽的追求而取得成功,《城事》由于是在淄博地區創辦的一本剛有雛形的雜志極具本地的氣息,整本雜志是按照一定比例來報答淄博的過去和現在的,樸實自然尤其是圖片的選用是其制勝點之一,而《青年記者》與其說是一本書,更不如說是一本教材,一個學術交流陣地,上面個各流派都能發表自己的意見……
實際結束后我也意識到從報紙道雜志其實就是某種程度上的升華。因為以前我根本沒有接觸過報紙,所以一接管雜志在所難免有偏見,這好比在工作崗位上沒有上過基層就去了當小組長,現在也明白這是種綜合能力的培養。但我總覺得有點遺憾的是沒有好基本功。說來也有意思,等啥時候習慣了辦雜志的心理,習慣了這樣的小資情調等到再有機會去報社實習的時候就得咱轉換思維了。
盡快完成角色的轉變,是老師的建議,也是我在實習期間努力的'一個方向。尤其是在實習過了一半之后,也慢慢的感覺到在學校里面所收到的教育過于傳統,缺乏靈活。學會變通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對于一名新聞工作者來講,新聞是一種極具“靈性”的東西,好多有用的都是從業人員的靈光一閃啊,而這種東西是不可能培養出來的,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盡管有勤能補拙這一說,但我仍然堅信有些天分東西是勤奮不回來的,是注定的。就拿魯中晨報奧運小組發回來的稿子和圖片,有的記者的東西就是那么普通,但是總是有那么幾個記者拍回來的照片總能讓人感到靈光一閃。當然我從來不敢說自己是否適合干這一行。每次想到這里,我都會想起采寫老師老程第一次給我們上課說我們班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將來能夠從事新聞就已經是很了不起了,當時我還是一副打抱不平的樣子,現在看來,這個數字明顯太樂觀了。話再說回來,盡管傳統的教學帶給我得,動手機會少之又少,但是就實踐得情況來看我還是沒有很好的把握住機會,心中也是有點遺憾,這樣也好,最起碼在最后來的道路的把握上有所側重,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能夠在學校里面學到的,工作本身其實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
下面還是回到正題,簡簡單單得對小實習中基本功的鍛煉做一下總結,采訪(主要是雜志方面)沒有我想象得那么簡單,其實什么樣的采訪都有,關鍵是你在采訪開始之前的準備有多少,創造了一個怎樣的采訪氛圍。在談話得同時不要被自己的采訪對象牽著走,(這是我曾經犯過的一個錯誤)時刻記著自己的采訪目的。寫稿方面,第一次寫稿時滿腔熱情,然后3000字就被槍斃掉了,稿子沒寫好我聽取了以下得兩個方面的建議,意識采訪工作沒有做充分,另一是很有很好的嵌入雜志的風格。
之所以認為我的小實習有和別人的于眾不同之處,很重要的一點是在實習期間我們曾經為雜志社跑過廣告業務,盡管是專業以外的東西,但我看來對我人際交流方面還是有一定培養的。廣告和采訪雖然都是和人交流,但是側重點不同。說服客戶在自己的雜志上做廣告需要一個人如實得而又揚長避短得把自己的雜志推銷出去,期間很重要的就好似要有自信,說話要有層次感。一開始我連自己在講什么都不知道,更別說什么效果了,后來就好多了。無論結果如何我是終究覺得這是我小實習中一次難得的收獲,在將來前途未卜得情境下誰又能保證這種收獲沒有用呢?
每次聆聽老師談起將來,無論是就業還是新聞得將來發展情景,都頗有一份感觸。他說,盡管整個社會層面都在強調就業形勢得嚴峻性,其實還是沒有那么嚴重的,就目前的形式來說,本科生畢業絕對能夠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的,只是具有本科的文憑卻沒有本科所代表得知識層面應有的東西還是吧!而就新聞專業得前景來講,在這個社會新聞泛濫的年代,更加缺乏的是高層次得專業記者,市場就職位的調節也是帶有相當的盲目性的。往往是未飽和的職位造成大家的趨之若鶩,然后飽和之后形成新的失業類群。關于媒體自身的建設,每個報社都應該有未雨綢繆的意識,就拿我們實習的單位來講幾年之前報社對財經新聞得報道還是缺乏力度得,后來隨著人們對經濟現象的關注越來越多,報社才開始發展。盡管如此,在對財經方面得報道還是失去了先機,當然這直接影響到了報紙的銷售量和效益。
小實習雖然很短,僅僅是我的求學生涯里面的一個小小的插曲,但是隨著小實習的結束我卻改變了自己審視專業的態度,也改變了一些比較傳統的認識。
我承認迄今為止無論是從學術方面還是從實踐意義上我都無法完全的讀懂新聞。
XX年開學之初我帶著高中得稚嫩來到了新聞系,可以這么說迷迷糊糊就上了賊船。但是事到如今誰還會在意以前是半斤還是八兩。既然上了賊船,就要做個好賊,就不要再有從良的愿望。這僅僅是個比喻,也許這樣的其實更能激發內在的潛力吧。
到了今天,我對新聞的困惑已經不再是那種小憤青憤青對新聞倫理得把握,而是在尋找自己與專業的一個切合點,說實話我自己不知道兩年以來學了些什么東西,仿佛一切的課程都在打水漂,都是為了考試。過了就忘,也無言去面對當初風蕭蕭兮易水寒得誓言。話又說回來,有失便有得如果說我有所得到,那百年史在思維上得轉變。我堅信這是我學習的核心價值所在。,今天隨著大三生活邁出得第一步,有一種責任感在腦海里若即若離,這是我想要的一種東西。大三意味著什么?我無從考證,但我堅信每個男人都應該有著自己的精彩,話說在今天我相信自己不是在打著誑語,選擇適合自己得一條路子是最重要得,我常常想起華哥說的話,每次人們發現自己應該去辦一件事時往往容易晚了,所以什么事都要趁早。
洋洋灑灑,僅是為了紀念過去的一個月吧!
暑期報社實習總結 篇2
一.實習動機:由于對新聞寫作有很深的興趣,通過自學對新聞的定義、基本要求、寫作及出版流程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想通過實習將這些理論與實際的應用相結合,在報紙出版的實踐中感受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別是新聞寫作方面總體把握的能力,暑期報社實習心得總結報告。
二.實習目的:了解報紙出版的過程、學習新聞寫作的采編流程,對其進行分析,并結合所掌握的理論達到提高自己對新聞認識的目的。
三. 實習任務:學習報紙上已發表的新聞作品、下各專業廠進行現場采訪。
四. 報社概況
1. 基本情況:位于廣西賀州市地委政府大樓對面
2. 報社簡介:
五、初步認識:報紙是一種輿論工具,它對于社會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重大影響,特別是在特殊時期中的特殊作用和意義。?報紙作為一種媒介載體和一種輿論工具所固有的屬性,以及發展中無論用何種方式都不可逾越的固有規律。報紙內容堅持的四個基本點——時政新聞是支點,娛樂新聞是亮點,社會新聞是賣點,經濟新聞是看點。
實習狀況
從7月12日到8月23日日我在《桂東電視報報》《桂東生活周刊》報社進行了五個周的實習
第一天到日報社會新聞部報到時,心里有點忐忑不安,看到編輯記者來來去去的忙碌身影,不知該從哪里入手。部里幾位老師都很慈祥熱情,對我的鼓勵和幫助,很快消除緊張,融入工作狀態。
接熱線電話,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拿起筆簌簌寫了起來。新聞最容易忽略的是一些事實細節,比如人物、地點、時間必須有確鑿的事實依據。否則可能會引起不良后果。打電話四處查找知情者,經確認證實后,一想到自己肩負的采訪任務
為了能我更全面地了解新聞報紙出版工作的全貌,報社領導安排我在采訪、編輯、出版、校對、發行等部門工作,使我受益匪淺。
有時出去采訪,有時坐在報社的電腦前,敲打著鍵盤,記錄下自己當天采訪來的新聞。
四處“轉戰”,有時也跟著記者出去采訪,心得體會《暑期報社實習心得總結報告》。
講述了新聞部需要注意我們先從學習報紙作品開始,
對于主任給我們安排的新聞采訪任務,我們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和極高的積極性,
在辦公室接聽讀者的來電,在電話中發現有價值的新聞,便會和記者老師一起前去采寫。
我深深感受到了報社的文化氛圍,
到不同的地方,看種不同的人,漸漸適應了這樣的生活,
大體了解辦報理念和流程,以及作為報紙出版的載體——報社的運行情況和規律,也有了些個人的感悟和想法,
熟悉環境,先把工作組的人交流交流。
實習工作
從自身:
1實習不是被動的學習,在實習崗位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同時也要注意創造性的發揮,和實習單位多多交流,成功轉換角色的方法。
2要給自己定好位。在態度上要把自己當成學生,虛心請教;在做新聞采訪時,把自己當成一個工作人員,愛崗敬業,嚴于律己,爭取多寫新聞,多發新聞,維護新聞的客觀、公正。
3要多動手寫。做記者必須腿勤,嘴勤,筆勤,一個新聞要跑上大半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然后組織稿件。同時自己要主動動鍵盤寫稿,
4工作認真扎實,做就要做到最好。讓觀眾更快更易得到最新消息。
從單位:
單位都希望有新人才的加入。實習生剛走出大學,所欠缺的,是社會經驗、職業素養以及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所以實習生必然會從接電話、發傳真這種基本的工作做起。要真正要學到東西,不僅要從點滴開始累積,更要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多觀察、體會實習單位的工作習慣與文化氛圍,不斷地發現、發掘自己能做的工作,循序漸進地進入工作體系。最大的實習心得,就是要利用實習的機會,想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趁著實習多聽多看多認識人,提高求職的綜合素質。人際關系的處理和學習也是頭等大事,和讀書相比,實習常常能得到一些寶貴的人脈資源,這些都要好好把握,以后都可能有助于求職。
暑期報社實習總結 篇3
大學四年,我始終在為記者是什么而抓狂,在報紙上,在老師的教學中,陸陸續續的知道一些,但是很模糊,沒有明確的定義,家人問起,學新聞這個專業具體能干些什么,我有點萌的感覺,說不上來是怎么一回事。我需要去弄清楚,新聞是什么,我為什么喜愛新聞?我為什么有想當記者的強烈愿望。所以這是我進入報社實習的主要原因及其目的之一。
實習概況
我于7月15日到8月26日在連云港日報社實習,9月15日到10月20日在西安晚報實習,分別被分配在民生新聞部門、社會新聞部。實習的主要內容是通過看報紙,網絡搜索,接聽熱線電話等方式查找新聞線索,確定采訪內容,安排采訪,做筆錄,收集資料并進行寫稿,跟隨老師跑廣告業務,并對內刊的廣告刊登進行排版等,采訪的內容有了解社區人們的生活的基本形態,深入基層采訪了解城市中農民工的生活,調查火車退票費對人們的影響,以及地鐵給人們帶來的影響,為解決老百姓燃眉之急的問題。總之,一切都是以服務人民為宗旨,實際解決老百姓問題為目的,是記者的基本工作。
實習單位介紹
《連云港日報》是中共連云港市委機關報,以堅持黨報的權威性、指導性、開放性、立足于開放城市、海港城市、新亞洲大陸橋東橋頭堡、團結拼搏、開拓創新,加快報業發展為辦報宗旨。1958年創刊,50年來,成長為擁有《連云港日報》、《蒼梧晚報》、《連云港手機報》、《連云港新聞網》《蒼梧晚報網》《今日報業》“三報兩網一刊”的強勢傳媒。在市委的領導下,一直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忠實履行黨報的職責,始終與黨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為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為團結引導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創業,為促進連云港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西安晚報》創刊于1953年,是中共西安市委主辦的一張面向市民大眾的都市生活類報紙,也是中國西部歷史最悠久的大型城市報紙。《西安晚報》致力于新聞獨有化、資訊地域化、服務個性化的辦報理念與鮮明的編輯風格與現代都市生活的快節奏同步,成為西安家庭覆蓋率最高的報紙。《西安晚報》以其出色快捷的新聞,豐富多彩的信息,勸慰準確的觀點,新穎獨特的視角,貼近百姓,關注民生,擁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和公信力。
實習崗位概述
社會新聞和民生新聞主要是通過對真實具體新聞事實的反映,來傳達社會主流的道德評價標準和價值取向。所以其題材范圍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如我們的身邊,每天發生的令人感動的、美好的事件;社會中發生的雞鳴狗盜、假貨泛濫、迷信成風、惡習滋生的問題;社會活動,風土人情,災禍等,這些都是社會新聞報道的范疇。通過對新聞時間的報道,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
實習獲得的成績
在連云港實習的一個半月中,共有新聞采寫稿件35篇,刊載的有26篇,每份稿件都在1200字左右,其中自己獨自采寫的稿件達10篇以上。采訪的內容深入基層,了解到老百姓所遇到的問題,實事求是的為老百姓解決問題,其中采訪還涉及到工商部門,對于社會上的坑門拐騙,欺詐售假等行為進行深度有效的報道,通過媒體報道以提醒廣大受眾謹防受騙。除采寫稿件之外,還分別在報社的印刷部門,編輯部門以及廣告部門分別待了一周,知道了報紙從有新聞線索開始到報紙出刊并物流運輸的全過程,期間還參與到報紙排版,拉廣告,拍攝圖片。在西安晚報實習中,有稿件10篇,印象最深的是采訪外地來西安打工的老農民工和80后農民工,他們衣著樸素,被生活所迫,他們不得不每天行走于各種勞務市場中,只要有人提供工作,不論薪水多少,他們都愿意干。不像80后的農民工,在他們身上絲毫看不到被所面臨的就業,房子,孩子上學或被留守等問題那種困惑與無助。80后的農民工,強迫自己在大都市里靠給別人打工或做點小生意來養家,但又不僅僅是為了養家,還為了他們的夢想,因為他們相信,只要自己夠努力,在西安這個大都市里,總會有自己的一片天。他們身上的那種自信,那種面對生活的坦然,為成就以后的自己而苦苦掙扎的情景,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在我的《繁華都市中,他們的未來在那里》的作品中,深刻的描述了這一場景。
此次采訪促使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城市中農民工,時刻關注他們生活遇到的各種問題,通過對國家政策解讀對其進行的有力報道,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幫助。最近廉價房措施的實行不失為對生活在城市中農民工良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