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寒假總結:信任、放手和打造成長平臺
對于另一個老師的心得日志,佳桐別出心裁地從整篇的文章中挑出“我”、“自己”、“他”、 “他們”這幾個人稱代詞,分別用不同的顏色標示出來,比如“我”和“自己”用紅色。她修改過的文檔在屏幕上一放出來,大家就哄堂大笑,那位老師也不好意思地笑了。通篇好多個紅色、藍色、黃色的塊塊,她又細點出幾處給我們看,兩句話中用到好幾個“我”和“自己”。佳桐助教告訴我們:“我的評價:我、自己、他、我們、他們···這種詞過于多了。這代表有以自我為重心和過于在意他人的傾向。”這是個非常獨特的視角,此前連我也從來沒有見到過,而且是如此隱性的問題,一般人都會輕易忽略過去,看不出來什么毛病,而她不僅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而且還明確地指出了語言下的心理意識流。當大家好奇地問到佳桐是不是在學堂這樣做過時?佳桐說:“沒有,只是我讀著感覺總有點不太舒服,因此我就想找找原因。”還有一份,佳桐說:“雖然題目是看清恐懼,但是實際上通篇用的詞讀下來比較讓人憂傷,更像是表達恐懼。希望用詞多些正能量的,更加自信一些。”
在佳桐批講的過程中,李老師面露微笑、頻頻點頭(也許有鼓勵的成分),在場的每個人都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因此,結果就是這樣了,所有人的作業(yè)都被打回來重做。唉!“笨鳥”不怕,好好學飛就行了。
這次的點評下來,所有人都不再敢小覷這個11歲的“助教”了,佳桐不是個天資聰穎的孩子,目前在今日學堂思維水平屬于同梯隊內的中等水平。短短的一年多,那孩子為什么具有這樣的學習力呢?學習力到底和什么相關?
后面的培訓中,佳桐也為我們批改了多次的作業(yè),包括培訓中的回答問題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大家感到她的思維在這一年中進步得非常快。難能可貴的是,后來她自己找到一本同樣主題的兒童讀物,主動把培訓的內容大概弄懂了不少。
佳桐通過這次的經(jīng)歷,對自己也有了很多自信,說希望在今日學堂參加夏令營后,如果我們假期有夏令營活動的話,想和其他同學一起來給書院做助教鍛煉自我。
3、家長交流會上分享——我在今日學堂學什么。
佳桐在2月15日的分享會上的表現(xiàn)相比去年8月份有了很大的進步。去年的內容和ppt是在今日學堂夏令營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演講時間也比較短,大概20分鐘左右。這次的思路和ppt都是她獨立完成的,并且主動征求了老師的意見,獲得了指導,同時也采用了一些來自爸爸媽媽的建議。最后定下來整個的思路:先講自己各方面的變化,再從環(huán)境、伙伴、教師等等角度去分析自己出現(xiàn)這些變化的原因,然后再以一天的作息為線索,穿插進去平時的生活、規(guī)則、學習內容、班級活動等等。從最后的結果和反饋來看,我們和與會者一致都認為講的很不錯,思維很清晰,邏輯性和趣味性都很強,能抓住聽眾的心和注意力。
在準備階段她一開始是習慣性的拖延和逃避,后來意識到逃不掉了——我們告訴她有些家長是坐了飛機從很遠的地方來的。她說那如果不好好講會有點對不起人家,就很認真地準備起來。桐桐選擇了自己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作為線索,這樣就對于分享的內容比較熟悉,工作做得也很細致,除了預先準備的講稿和ppt之外,還預備了一些小卡片在演講時用。在修改的過程中也很認真,把別人提的建議和想法都錄下來,對照錄音反復聽,思考吸收后再對自己的內容做修正。
在演講的過程中,她的神態(tài)鎮(zhèn)定和從容,落落大方,聲音洪亮,沒有口頭禪和斷線的地方,總體沒有出現(xiàn)可覺察的紕漏。還講了一些切身的感受和笑話,引發(fā)了大家很多共鳴和笑聲。比如分享老師告訴她們疾病和心理的關系時,舉例:這次準備過程中心里的糾結和肚子疼的關聯(lián)。
演講結束后,爸爸表揚了她,桐桐自己感覺也很興奮,有些成就感,也意識到了父母為她創(chuàng)造這樣機會的用意。希望她在這樣的鍛煉中心態(tài)能夠逐漸自信和堅定起來。(在此文前一天剛好桐桐打來電話,說回到學堂后,在假期總結的演講中也沒有緊張,感覺比以往進步很多。)
還有一個細節(jié)是,在全天的開會過程中,她一直很寧靜坐在進門處的墻邊,非常專注地聽講,同時細心地為進出的人們開門關門,展現(xiàn)出的狀態(tài)與同齡的孩子非常不同。
四、與人相處
這次的假期中,佳桐與家人相處的都很好,沒有任何不快和糾結的情況。特別是對弟弟的關系,很融洽,還不止一次地向我們說:生兩個真好啊,咱家真幸運,這個小孩兒太可愛了,幸虧你們生了個弟弟,要不就我一個挺孤單的。
她身上小孩子的影子也少了很多,比如有時爸爸逗她故意開一些玩笑,她沒有像以前那樣笑著說“爸爸騙人!”只是呵呵開心地笑笑,并不去戳穿這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