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實習總結與體會(精選5篇)
野外實習總結與體會 篇1
系院:定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地理系
專業(yè):地理教育
指導老師:朱煒成 王曄立 白玉琪
實習目的:了解定西市渭源縣地形、地貌、地勢以及植被分布狀況,考察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生存、發(fā)展以及人口分布情況的影響。
實習地點:定西市渭源縣境內
實習工具:羅盤、望遠鏡、巖石包等
實習內容:
1、實習區(qū)域概況:
渭源縣位于定西市境內中西部,北靠安定區(qū)和臨洮縣,東接隴西縣,南連漳縣,西與甘南藏族自治州和臨夏回族自治州接壤,大致位于北秦嶺向西部的延伸地帶海拔在20__—3000米,水土流失嚴重,氣候屬溫帶半濕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7—8攝氏度,平均降水量為20__—3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
2、實習內容具體情況:
(1)天井峽丹霞地貌:
神奇美麗的天井峽:天井峽屬丹霞地貌,為一橫亙十五里的史前峽谷、十五里畫廊的天井峽,充滿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等眾多情趣。旅游開發(fā)開放以來,倍受各界人士及旅游者的青睞和贊譽。
丹霞地貌屬于紅層地貌,是一種水平構造地貌。它是指紅色砂巖經(jīng)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fā)育于記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這種地貌以廣東北部的丹霞山最為典型,所以稱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發(fā)育始于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fā)生傾斜和舒緩褶曲,并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qū)。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巖層垂直節(jié)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后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巖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巖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后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墻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墻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
河流深切的巖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巖層傾角較大的地區(qū),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巖層沿垂直節(jié)理發(fā)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jié)理的走向發(fā)育,形成高大的石墻;石墻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巖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巖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fā)育有沿層面的巖洞。
(2)河流階地:
在渭河流經(jīng)的谷地形成了渭河上游的第一座縣城——“渭源”,寓意就是渭河的源頭,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由渭河河流形成的階地,主要是由于渭河谷地底部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階梯狀分布于河谷的兩側,階地由階面與階坡組成,前者為原來谷地的遺留部分,后者則主要由河流下切作用形成,階面與河流平水期水面的高差即為階地高度,多階地的順序自下而上排列,高山河漫灘的最低階地稱為一級階地,其他的由此向上逐級推移。
河流的階地主要分為三類:即侵蝕階地、堆積階地和基座階地。渭河河谷則主要為侵蝕階地,由河流長期侵蝕而成的切平構造面,渭源縣城的大部分面積和人口就分布在這個切割平臺上,即分布在渭河的一級階地上,其向上海拔逐漸抬升,也就是說,隨著階地的上升,人口和建筑的數(shù)量分布呈一種下降的趨勢。
(3)系云摩天太白山:
“不登太白非好漢,登上太白賽神仙”,游人用這句話來形容太白山的奇?zhèn)バ酆辏咨缴絼蓦U峻,酷似華山,因此,有“小華山”之稱,太白山海拔高約3300多米,在太白山山麓主要有人工針葉林(以落葉松為主),大約再向上兩百多米逐漸由針葉林向灌木叢過渡,樹木以喬灌木為主,如:樺樹(紅樺、白樺)等,在大約20__米處開始有了積雪,此時天上的雨滴變成了晶瑩的雪花紛紛落向地
面,在這一帶連灌木叢都少見了,大多為一些草甸植物。
在山頂向下俯視時煙霧飄渺,真有一種神仙暢游的感覺,此時的山頂已是荒漠,只有進存的一些苔原植物和幾簇耐高寒的植物,顯得特別荒涼,雖然這里沒有終年積雪,但十月的天氣已經(jīng)讓這里變得銀裝素裹、分外妖嬈,令人感覺毛骨悚然。
(4)石門水庫和峽口水庫:
這是在渭河源頭的兩條支流上所建的水庫,渭河上游主要由三條支流匯集而成,站在水庫的堤壩上,看碧波蕩漾,讓人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親切感。
水庫的主要作用有:
1、調節(jié)地方小氣候,由于定西市內氣候比較干燥,蒸發(fā)旺盛,這樣的水庫就有了增濕降溫的作用,使得地方氣候呈良性循環(huán)的態(tài)勢。
2、水庫可以用來灌溉,為農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這樣就可以使得渭源縣人口打破靠天吃飯的單一模式,提高了農作物的產(chǎn)量。
3、水庫可以用來搞一些人工養(yǎng)殖,來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增加經(jīng)濟收入,從而提高人口生活水平。
4、修建水庫不僅對氣候、農業(yè)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時也推動了當?shù)氐牡谌a(chǎn)業(yè)的發(fā)展,成為渭源縣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
(5)三國古道雙石門:
在海拔3941米的“雪山太子”露骨山下的雙石門,位于渭源縣城南部40公里處,距省城蘭州164公里。這里集險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動物、歷史傳說于一體,是人們舉行野營活動和探險的好地方。這里擁有11萬畝的大草場,春秋季節(jié),山花爛漫、牧草青青、牛羊成群,并有許多珍稀動物,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
在露骨山上有百年難遇的冬蟲下草,在11萬畝的大草場到處可見悠閑的牦牛、雪白羊群、以及幾匹狂奔的牧馬,雙石門主要是斷層構造在地質運動時一側抬升,而另一側下沉在露骨山腳下形成了形似山門的巖石——石門,因為有兩道這樣的石門,所以稱這里為雙石門。
在石門的巖壁上清晰可見那斷裂巖石的層理結構,在石門的中間就是著名的“一線天”,在這里有一股流水從石門中潺潺流出,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6)首陽山原始森林:
首陽山與蓮峰山遙相呼應,其山勢巍峨高峻,古松郁郁蔥蔥。因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在這里曾留有伯夷、叔齊之遺骨,并有聞名中外的野生食物“白蕨”。
站在高大挺拔的千年古松下,讓人不覺感嘆到人類竟然是那么的渺小,通過悠遠深邃的幽徑,站在山頂“一覽眾山小”的時候,望著腳下郁郁蔥蔥的樹木,有一種征服萬物的快感,此時,又有贊嘆人類之偉大的感慨油然而生。
3、實習小結:
通過對各種自然風貌的觀察和身臨其境的探究,使我深層次的領略了自然界的千姿百態(tài)和那包羅萬象的環(huán)境,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了解和領悟,更使我對人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感觸。
野外實習總結與體會 篇2
前 言
本次綜合地理野外實習活動是在大學學習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專業(yè)課程,對氣象、土壤、植物、綜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學習完成后,于20____年____月13日至20____年____月19日,在莫世江教授、陳群利副教授、丁衛(wèi)紅副教授、張群生老師的帶領下,和全體畢節(jié)學院地理與生命科學學院20__級地理科學本科班同學,在北海海底世界、北海銀灘、北海老街、北海金海灣紅樹林、潿洲島火山等地區(qū),主要針對土壤、植被、氣候、地貌、地質、人文景觀的實習活動。
1.實習目的和意義
綜合野外實習是地理科學本科專業(yè)重要的教學內容和環(huán)節(jié),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強化技能和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通過對野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綜合考察和調查,能夠獲得更多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關知識,拓展視野,陶冶情操,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并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調查方法和步驟。
2.實習時間、地點和線路
2.1實習時間: 20____年____月13日至20____年____月19日
2.2實習地點:廣西北海
2.3考察路線:海底世界——北海銀灘——北海老街——北海金海灣紅樹林——潿洲島火山地貌
3.實習區(qū)域概況
3.1地理位置:北海市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所轄地級市之一,地處廣西南端,北部灣東北岸,面向東南亞,位于東經(jīng)108°50′45″~109°47′28″,北緯20°54′~21°55′34″之間,西北距南寧206公里,東距廣東湛江198公里,東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它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南與海南省隔海相望,西瀕越南,是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和歐洲各國與中國大陸海運最近的港口之一,云、貴、川及廣西各省區(qū)對外貿易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之一。
3.2面積:總面積3337平方公里
3.3人口:總人口135萬,其中市區(qū)人口43萬
3.4氣候:北海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南部沿海地區(qū)、北部灣東北岸,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光、雨源充沛,氣候宜人。
北海市每年從春季開始雨量逐漸增多,濕度變大,有時會出現(xiàn)
陰雨連綿的天氣。夏季溫度不算太高,平均最高溫度為32-33℃,極端最高氣溫也不過36-37℃,但由于濕度大,人們仍會感到炎熱潮濕。夏季是北海多雨的季節(jié),時常出現(xiàn)大到暴雨,月雨量可達300-400毫米,此時出門需要注意攜帶雨具。北海的秋季雨量銳減,秋高氣爽。到了冬季,雨量更少,月雨量約20-30毫米,天氣不冷,平均溫度在15℃左右。
3.5概貌:環(huán)視市區(qū),道路寬闊筆直,綠樹成蔭,四季飄香。碧藍的大海,明媚的陽光,沙白水凈的海灘,中西合壁、華洋并存的市區(qū)建筑,環(huán)境優(yōu)美的住宅小區(qū),別具風格的綠化廣場,組合和諧,相映成趣,美不勝收。城市居民淳樸友好,珠鄉(xiāng)文化、客家文化、蛋家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地方文化風貌。
北海素有“南珠之鄉(xiāng)”之稱,其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陲,北部灣東北岸,總面積3337平方公里,約有139.46萬人口,海岸線長達500公里,地理位置優(yōu)越。
北海所瀕臨的北部灣是中國沿海四大漁場之一,有經(jīng)濟魚類600多種、蝦類10多種,海產(chǎn)品十分豐富。北海自古是南珠故鄉(xiāng),這里出產(chǎn)的珍珠素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之稱,為珠中極品。北海盛產(chǎn)優(yōu)質亞熱帶水果、蔬菜和花弈。
北海的貝雕、角雕、竹編工藝品美倫美奐。北海同時是中國煙花炮竹生產(chǎn)基地。在北海,你可以自由燃放煙花炮竹,五彩繽紛的煙花令你童心大發(fā)。
3.6景觀:北海市擁有北海銀灘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和潿洲島、星島湖兩個省級旅游度假區(qū)、冠頭嶺國家森林公園、山口國家紅樹林自然保護區(qū)、儒艮(美人魚)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白龍珍珠城遺址、合浦漢代墓葬保護區(qū)和大士閣、東坡亭古建筑群等一大批國家級、省級著名的旅游景區(qū)(點),集“海、灘、島、湖、山、林”于一體,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兼?zhèn)洹1焙cy灘被國家列為中國五個最美的休憩地之一;星島湖是大型電視連續(xù)劇《水滸》拍攝的主要外景地,湖光山色,景色迷人;潿洲島是中國最大的火山島。島的周圍淺海生成的珊瑚礁,是中國最靠近大陸架的珊瑚礁,具有很高的開發(fā)價值。
4.實習觀察路線及其描述
4.1第一觀測點:海底世界
觀測時間:20____年____月14日中午
觀測點編號:01
觀測點路線:水產(chǎn)展覽館——海獸廳——珊瑚海——珊瑚海海洋劇場展廳——高科技打造的無水水族館——負壓缸——海底隧道海——人鯊共舞海之角——豹表演場。
觀測點的意義:北海海底世界座落于北海海濱公園內,是以展示海洋生物為主,集觀賞、旅游、青少年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海洋館。
觀測點的位置:北海海底世界座落于北海海濱公園內。
觀測點的地理內容:北海海底世界坐落于北海海濱公園內,是以展示海洋生物為主,集觀賞、旅游、青少年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海洋館, 分為A、B兩區(qū)。這里有珍稀的海牛(美人魚)、鯨魚骨骼、龍蝦標本、千年海龜標本和奇特的亞熱帶魚類等2800多件展品和近千種海洋生物;還有水族箱、海龜池、海豹池、360度全方位透視海底隧道、潛水表演、喂魚表演和人鯊共舞表演等。
4.2第二觀測點:北海銀灘
觀測時間:20____年____月14日下午
觀測點編號:02
觀測點路線:沿海岸和銀灘觀測
觀測點的意義:北海銀灘面積超過大連、煙臺、青島、廈門和北戴河海濱浴場沙灘的總和,而平均坡度僅為0.05。沙灘均由高品位的石英砂堆積而成,在陽光的照射下,潔白、細膩的沙灘會泛出銀光,故稱銀灘,北海銀灘以其“灘長平、沙細白、水溫凈、浪柔軟、無鯊魚”的特點,被譽為“天下第一灘”。
觀測點的位置:北海銀灘度假村位于風景秀麗的北海銀灘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內,北海銀灘西起僑港鎮(zhèn)漁港,東至大冠沙,由西區(qū)、東區(qū)和海域沙灘區(qū)組成,東西綿延約24公里,海灘寬度在30--3000米之間,陸地面積12平方公里,總面積約38平方公里。
觀測點的自然地理內容:北海銀灘度假區(qū)內的海域海水純凈,陸岸植被豐富,環(huán)境優(yōu)雅寧靜,空氣格外清新。由于其具有“灘長平,沙細白,水溫凈,浪柔軟,無鯊魚。”的特點,可容納國際上最大規(guī)模的沙灘運動娛樂項目和海上運動娛樂項目,是我國南方最理想的濱海浴場和海上運動場所,所以被海內外游客所深深地吸引。北海銀灘的沙質,均為高品位的石英砂,沙灘中二氧化硅(石英)的含量高達98%以上,為國內外所罕見,被專家稱為“世界上難得的優(yōu)良沙灘”。沙子晶瑩潔白,掬一把在手里,如精鹽一般。因為沙子細膩致密,游人在潮水剛退去的平坦寬闊的海灘漫步,甚至連腳印也不會留下。這一灘碎銀,便是無價的富礦。石英砂是制造玻璃、搪瓷、光學儀器等工業(yè)品的上好原料。
4.3第三觀測點:北海老街
觀測時間:20____年____月15日上午
觀測點編號:03
觀測點路線:沿珠海路觀測
觀測點的意義:廣西北海的珠海路以其歷史悠久及房屋建筑風格的特殊,于20世紀80至90年代備受中外專家、學者的關注。該路建于20世紀20年代后期。它的建成與當時北海建制的升格有關,并經(jīng)歷了一段曲折的過程。
觀測點的位置:北海市珠海路
觀測點的自然地理內容: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條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街,始建于1883年,長1.44公里,寬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筑。這些建筑大多為二至三層,主要受19世紀末葉英、法、德等國在我市建造的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響,臨街兩邊墻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臨街墻面部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形成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
4.4第四觀測點:北海金海灣紅樹林及海岸
觀測時間:20____年____月15日下午
觀測點編號:04
觀測點路線:紅樹林——紅樹林海岸
觀測點的意義:金海灣紅樹林生態(tài)休閑度假旅游區(qū)是我國極富濱海濕地風情和漁家文化內涵的黃金景點。
觀測點的位置:位于北海市區(qū)東南方約15公里處。
觀測點的自然地理內容:金海灣紅樹林景區(qū)內有紅樹種類7種:白骨壤、桐 花樹、秋茄、海桑、鹵蕨、木欖和紅海欖;整個景區(qū)面積約20平方公里,由紅樹林觀光帶、金灘和主園區(qū)三部份構成。區(qū)內擁有一片20__多畝的海上“森林衛(wèi)士”——紅樹林,百種鳥類、昆蟲、貝類、魚、蝦、蟹等生物在此繁衍棲息,是我國罕見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qū)。
景區(qū)內的紅樹林屬于沙地紅樹林,約20__多畝。金灣沙地平坦、陽光充足、降雨充沛,非常適宜紅樹林的生長。紅樹林也是陸地與海洋間特有的景觀。紅樹林是一種特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紅樹胎生的方式非常特殊。紅樹種子成熟以后不掉落,而是在母樹上發(fā)芽,向下伸展出幼根,將胎根暴長成莖,上端生出兩片葉子,變成一棵幼樹。幼樹一旦長成,便自行從母樹上脫落。由于莖和根較重,幼樹便垂直下墜,幼根很好地插入海灘泥中,繼續(xù)獨立地生長,一至二年后便可長成一株小灌木。從種子成熟到完全成材,紅樹的這一系列創(chuàng)造生命的過程,完全可以和哺乳動物生養(yǎng)后代的行為相比。適應海水,胎生幼樹,紅樹的這兩種特性是植物中獨一無二的,所以它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科學家和民眾的高度重視。此外,紅樹林還有個奇特的功能,它的根葉可以濾去使植物死亡的咸水,因而是惟一能生長于熱帶地區(qū)沿海灘泥和海水中的綠色灌木。
在金海灣郁郁蔥蔥的紅樹林和浩瀚的海天之間,是一望無際的迷人沙灘,金海灣的沙灘遼闊、純凈,雖然和與沙質細白著稱的銀灘相隔不遠,卻呈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令人驚艷的金黃,遠遠望去像是鑲在岸邊的一條金色絲帶,這片沙灘因此得名金灘,金海灣紅樹林生態(tài)休閑度假旅游區(qū)也由此命名,金灘綿延20多里,灘平坡緩,沙質細膩,因為紅樹林的原因有著豐富的海產(chǎn)品資源。退潮時寬廣的沙灘上留下無數(shù)的貝類、螃蟹、沙蟲、泥丁,當?shù)氐臐O民男男女女都走出家門拿著工具準備去趕海,他們的工具分為兩種鋤頭和鏟子,男的力氣大用鋤頭,女的力氣小用鏟子。看到沙灘上有小洞,洞口里有水并有小氣泡,那就說明洞里有東西,這時要求動作非常快把小洞挖開,迅速掏出里邊的東西,有時是沙蟲,有時是貝類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哦!說到這時有些朋友忍不住要躍躍欲試了,那么一會我們到主園區(qū)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這報名領取工具,小扒犁和小竹簍跟隨漁民一起在沙灘上去趕海,摸螺、捉蟹、挖沙蟲、挖泥丁,體驗漁民生活。經(jīng)常有很多游客在趕海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摸螺、捉蟹、挖沙蟲的技巧,而且還確確實實收獲了不少的海產(chǎn)品,樂趣無窮!
4.5第五觀測點:潿洲島地貌特征
觀測時間:20____年____月16日至20____年____月17日
觀測點編號:05
觀測點路線:火山口地質公園——潿洲島燈塔——滴水丹屏——石螺口海灘
觀測點的意義:潿洲島是火山噴發(fā)堆凝而成的島嶼,潿洲島是中國最大、地質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有海蝕、海積及溶巖等景觀,尤其南部的海蝕火山港灣更具特色。現(xiàn)在也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潿洲島火山地貌十分典型,選擇潿洲島作為重點觀測點,對于了解火山地貌具有重要作用。
觀測點的位置:潿洲島是南海北部灣中的最大島嶼,位于北海市沿海南面濱外淺海,離岸直線距離48km,距北海南、北部港口分別為26海里和36海里。
觀測點的自然地理內容:潿洲島由第四紀玄武巖漿噴發(fā)時在水下堆積而形成。該島經(jīng)受長期的地質作用和演變過程,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地貌類型。據(jù)調查、分析,該島地貌可分為火山地貌、流水地貌、海蝕地貌、海積地貌、珊瑚岸礁地貌、海積一沖積地貌、重力地貌、人工地貌等八大類型。潿洲島總的地貌特征是南部沿岸以海蝕地貌為主,北部沿岸以海積地貌和珊瑚礁地貌為主,島上不同程度地保存有火山活動的遺跡。總的地勢則為南高北低,自南向北緩緩傾斜。
火山噴發(fā)加上隨后的海洋抬升,留下了千姿百態(tài)的火山熔巖、火山灰、火山彈以及海蝕崖、海蝕洞、海蝕平臺,那一壁壁因火山爆發(fā)的燒灼,擠壓留下的線條怪誕,色彩絢麗的巖紋和多姿多彩的海蝕,海積地貌隨處可見。尤以奇特的海蝕、海積地貌,火山熔巖及絢麗多姿的活珊瑚最為出色,成為島上豐富的旅游景觀。潿洲島因此被譽為“難得的火山地貌博物館”。經(jīng)地質專家考察認定,潿洲島及相鄰的斜陽島為距今第四紀海底火山噴發(fā)沉積,后經(jīng)構造運動而升出海面的火山巖島。
潿洲島地勢南高北低,其南面的南灣港是由古代火山口形成的天然良港。港口呈圓椅形,東、北、西三面環(huán)山,東拱手與西拱手環(huán)抱成娥眉月狀,像世大無比的螃蟹橫臥海中。碼頭背靠高10~30米的懸崖峭壁,崖頂青松挺拔,巨型仙人掌攀壁垂下,各式船艇進進出出,人來貨往;飛鳥水禽,時隱時現(xiàn);浪涌波興,空闊無邊;水天一色;氣象恢弘。位于潿洲島西南端,是潿洲最富特色的游覽區(qū),其火山口景觀、海蝕景觀、熱帶植物景觀、生物和天象景觀獨特,并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主要景點有絕壁攬勝、龍宮探奇、平臺聽濤、百獸鬧海等。
在港口東拱手與西拱手下,有幾處景點:有個山洞傳說是反清武士的駐地,叫“賊佬洞”;有個狀似臥龜?shù)氖ǎ小昂}斄?一個形像仔豬的小島,叫“豬仔嶺”;一個酷似一張長著寬額、高鼻、翹下腭的人臉的巖石,叫“洋人頭像”。在波浪、海流、潮汐的侵蝕下,潿洲島海岸基巖出現(xiàn)海蝕洞、海蝕溝、海蝕龕、海蝕崖、海蝕柱、海蝕臺、海蝕窗、海蝕蘑菇等奇妙地貌。
從整體山巖上分離出的巨型石塊,在海水旋流沖刷剝蝕下,形成頭大腰細的海蝕蘑菇。島上西港碼頭有高3米、寬6米的巨型海蝕蘑菇。當幾個海蝕洞受侵蝕而連成一體時,就成為凹進陸地的槽形穴,它被稱為“海蝕龕”。潿洲島風光壯美,比較著名的景點有“滴水丹屏”,“龜豕拱碧”,“芝麻灘”,“法國傳教士人頭像”,“火山彈薈萃”及三婆廟,圣丹廟,天主教堂和湯顯祖觀海處等。
5.體會與收獲
這次綜合地理野外實習北海之行不僅讓我們豐富了地質、地貌等自然地理和人文知識,進一步提高了我們對地理科學這個專業(yè)的認知程度。在這個野外實習實踐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如何使用自身所學的知識來對我們生活或專業(yè)領域內碰到的一些現(xiàn)象及問題進行廣泛的思考,并尋求出呵護主客體雙方利益或多方利益的博弈機制。
本次野外實習,可以活也算得上是一次畢業(yè)旅行,沿途到處流溢著無限的地質地貌和海灘風光。在看過很多地方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差別的地理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域發(fā)展前景,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北海老街的文化景觀——建筑景觀上看出來。當?shù)氐臍夂颉⑺摹⒌孛病⒅脖弧⑼寥赖鹊乩硪貨Q定了其主要的建筑骨骼,而文中的一些宗教、政治等因素也是一個地域所具有的特點。
任何在地理空間存在的事物都能在它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中找到能與之對應的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六大要素:氣候、水文、地貌、土壤、動物、植物),而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各種地理人文景觀現(xiàn)象的分析要素、方法則是在本次實習過過程中感覺到應該鍛煉的地方。也就是說,以后要通過綜合地理學各種理論、方法來綜合分析各種地理空間現(xiàn)象
野外實習總結與體會 篇3
實習日期:20xx.7.19-7.22 報告編寫日期: 20xx年9月6日
帶隊教師:雷安平,仙湖植物園老師(校外)
摘要:被子植物可區(qū)分為草本和木本植物兩大類。一般說的草,指的是草本植物,樹指的是木本植物。草的莖柔軟,沒有年輪;樹的莖堅硬,有明顯的年輪。草本植物是較先進的植物,為各種草叢,灘涂中的昆蟲,提供“衣食住行”。
關鍵詞:草本植物,年輪,木本植物。
前言:
植物學的發(fā)展:(前人所做的努力)
我國中醫(yī)藥的發(fā)展已有數(shù)千年。祖先通過他們的勇毅同智慧發(fā)現(xiàn)了各種草藥的藥理性,寒熱性。進而治療各種病人的病癥,痛苦。這就是在我國的草本植物的發(fā)展。當今已是21世紀,讓中醫(yī)藥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是各科學家,醫(yī)生藥師的重任。
在19世紀前國外發(fā)展得較我國慢,但當代發(fā)展地十分迅速。特別是近代與當代,植物學發(fā)展一日千里,新的代表植物分子生物學,植物細胞生物學,引領植物學向更微觀世紀進軍。植物組織培養(yǎng),植物PCR技術等在國外是較成熟的。
前人留下的問題:
草本植物與木本植物的異同;植物體內的營養(yǎng);草本植物為何高級于木本植物;
選“草本植物”的緣由:
草本植物,我們第一聯(lián)想到草,草有很多用處。豬牛馬羊等各類家畜也都吃草。竹子在日常生活處處可見,在我們中國還有竹子造的房屋。大自然中的野草不止是動物的食物,還能制造大量氧氣,防止水土流失。
植物資源是極其豐富的,它的開發(fā)利用,能給人類帶來物質財富;但若違反自然規(guī)律地濫采濫用,則會破壞資源,毀滅資源,給人類生存造成威脅。因此,正確認識植物資源的特點,是合理利用植物資源的出發(fā)點。
意義與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初步掌握生物學的形態(tài)的鑒定技術和分類方法,培養(yǎng)學生具備生命科學的專業(yè)基礎,以利于更好地學習和從生物學研究;為開拓,發(fā)展生態(tài)學,環(huán)境學等邊緣學科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2掌握一般的植物分類的理論基礎。能認識30-50科植物。掌握重要植物標本采集的基本方法。認識(海岸)草本植物的特征。
3一般掌握大鵬半島生物群落的植物分布類型。牢固掌握生物生態(tài)學和生物群落學的理論及其內容。
材料與方法:
植物專用鉗,尖頭鉗,鎬子,塑料袋,大編織袋,“紅白藍”大麻袋。
采集方法:
一個同學用小鎬子,鏟那些地上長的成株的植物;一個同學手持尖頭剪或植物剪,剪下一些路邊的樹枝條(應該盡量帶有花和果);一個同學帶著大編織袋,把同組同學采集下來的植物放入袋中。
辨別技巧:
辨別植物所屬科目時:應該注意植株的各種形態(tài)上的區(qū)別:根狀莖,塊莖;貯藏根,寄生根;單葉,復葉;輪生,對生,互生葉。。。。。。
注意:以上的特征就可以辨別大部分的植物的科目了。
花的基本構成:花萼,花被,花瓣,萼片,花冠,雄蕊群,雌蕊,花托等等。
每種花的基本組成,不盡相同。這可以區(qū)分各種植物。
實習日志:
7月19日
在海邊山路兩旁(鹿咀山莊入口路兩旁)采集各類植物。下午鑒別植物,粘上紙條(上面寫有植物的種名和科名)
7月20日
在南澳高嶺村路旁,直到其中一個七娘山入口處上山(田園樂生態(tài)花園),采集各類植物。下午鑒別植物,粘上紙條(上面寫有植物的種名和科名)
7月21日
在青少年訓練營地外采集各類植物。下午進行植物實習考核。(桌上擺有五株植物,在紙上寫種名和科名)
7月22日返校
植株的枝條(最好帶有花果)或全株粘上紙條(上面寫有植物的種名和科名)
關于草本的問題:
植物生物多樣性;
草本植物 (herbaceous plant或herb)―――自由的百科全書
草本植物是一類植物的總稱,但并非植物科學分類中的一個單元,與草本植物相對應的概念是木本植物,人們通常將草本植物稱作“草”,而將木本植物稱為“樹”,但是偶爾也有例外,比如竹,就屬于草本植物,但人們經(jīng)常將其看做是一種樹。
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最顯著的區(qū)別在于他們莖的結構,草本植物的莖為“草質莖”,莖中密布很多相對細小的維管束,充斥維管束之間的是大量的薄壁細胞,在莖的最外層是堅韌的機械組織。草本植物的維管束也與木本植物不同,維管束中的木質部分布在外側而韌皮部則分布在內側,這是與木本植物完全相反的,另外草本植物的維管束不具有形成層,不能不斷生長,因而樹會逐年變粗而草和竹子就沒有這樣的本領。相比于木質莖,草質莖是更進化的特征。
地球上已發(fā)現(xiàn)的植物中,草本植物占三分之二還多,大約有 30 萬種,所有重要的糧食都是草,如小麥,大豆,高梁,玉米,稻米等。草本植物體形一般都很矮小,墻隅小草長不及 7 厘米,水稻、小麥也僅 1 米上下。
莖內木質部不發(fā)達,木質化細胞較少的植物。植株一般較小,莖干一般柔軟,多數(shù)在生長季終了時,其整體或地上部死亡。
按草本植物生活周期的長短,可分為:
1. 一年生草本(annual) 在一個生長季節(jié)內就可完成生活周期的,即當年開花、結實后枯死的植物,如水稻、大豆、西紅柿等。
2. 二年生草本(biennial) 第一年生長季(秋季)僅長營養(yǎng)器官,到第二年生長季(春季)開花、結實后枯死的植物,如冬小麥、甜菜、蠶豆等。
3. 多年生草本(perennial herb) 能生活二年以上的草本植物。有些植物的地下部分為多年生,如宿根或根莖、鱗莖、塊根等變態(tài)器官,而地上部分每年死亡,待第二年春又從地下部分長出新枝,開花結實, 如藕、洋蔥、芋、甘薯、大麗菊等;另外有一些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都為多年生的,經(jīng)開花、結實后,地上部分仍不枯死,并能多次結實,如萬年青、麥門冬等。
結論:
結論一:高等植物分類基礎 (營養(yǎng)器官/生殖器官)
我組所采野外植物的種類(草本植物):約為30個科
1.木蘭科 2.莎草科3.毛茛科 4.十字花科 5.藜科 6蓼科 7.葫蘆科8.山茶科 9.桃金娘科 10.大戟科 11.薔薇科 12.豆科(豆目的三亞科特征與區(qū)別)13. 禾本科14.楊柳科 15.樺木科 16.殼斗科 17.榆科 18.桑科 19.杜鵑花科20.木犀科 21.蕓香科 22.無患子科 23. 24.馬鞭草科 25.唇形花科 26.茜草科 27.忍冬科 28.菊科 29.百合科 30.蘭科
雞矢滕 茜草科 蒲公英 菊科 馬蘭 菊科 紅車 桃金娘科
珊瑚樹 忍冬科 九結 茜草科 土荊芥 金絲桃科 野甘菊 玄森科
黃牛木 金絲桃科 寄生藤 檀香科。。。。。。
結論二:長得高的就是木本植物?長得矮小的就是草木植物?木本植物龐大些就是高級些?
答:都是錯誤之見。無論草本還是木本,都是被子植物的一種。而草本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較高等的。
莖的角度來看,①草本植物是較進化的植物,莖較柔軟,有些屬種還可攀爬,以便纏繞住高大的樹來使葉子“掛”得更高,以便進行光合作用。
葉的角度來看,①草本植物的葉多為對生或輪生(利于最大限度地進行光合作用),②葉形較復雜,復葉等較多形狀(木本植物多為單葉,一個葉柄上只生一個葉片;若葉片有受損則整個葉片葉柄都“報廢”)。
花的角度來看,①較多草本植物為單性花,減少了自花傳粉的可能,保持雜種優(yōu)勢②有些草本植物甚至是雌雄異株,便于雜種優(yōu)勢③花被多數(shù)分化為蕚片和花瓣,使花的形狀更優(yōu)美,蕚片對花被有保護作用
生活型來看:草本植物大多數(shù)為一年生,優(yōu)勢是更新的次代多了。雖然每一代的生命短了,但是物種有新鮮的“活力”,其實這是先進性的體現(xiàn)。
編表如下:
初生的,原始的性狀此生的,較進化的形狀
莖木本草本
直立纏繞
葉常綠落葉
單葉全緣葉形復雜化
互生(螺旋狀排列)對生或輪生
花被同形,不分化為蕚片和花被花被分化為蕚片和花瓣,或退化為單被或無被花
兩性花單性花
整齊花
野外實習總結與體會 篇4
本次綜合地理野外實習活動是在大學學習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專業(yè)課程,對氣象、土壤、植物、綜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學習完成后,于20__年__月13日至20__年__月19日,在莫世江教授、陳群利副教授、丁衛(wèi)紅副教授、張群生老師的帶領下,和全體畢節(jié)學院地理與生命科學學院__級地理科學本科班同學,在北海海底世界、北海銀灘、北海老街、北海金海灣紅樹林、潿洲島火山等地區(qū),主要針對土壤、植被、氣候、地貌、地質、人文景觀的實習活動。
1.實習目的和意義
綜合野外實習是地理科學本科專業(yè)重要的教學內容和環(huán)節(jié),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強化技能和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通過對野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綜合考察和調查,能夠獲得更多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關知識,拓展視野,陶冶情操,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并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調查方法和步驟。
2.實習時間、地點和線路
2.1實習時間: 20__年__月13日至20__年__月19日
2.2實習地點:廣西北海
2.3考察路線:海底世界——北海銀灘——北海老街——北海金海灣紅樹林——潿洲島火山地貌
3.實習區(qū)域概況
3.1地理位置:北海市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所轄地級市之一,地處廣西南端,北部灣東北岸,面向東南亞,位于東經(jīng)108°50′45′~109°47′28′,北緯20°54′~21°55′34′之間,西北距南寧206公里,東距廣東湛江198公里,東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它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南與海南省隔海相望,西瀕越南,是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和歐洲各國與中國大陸海運最近的港口之一,云、貴、川及廣西各省區(qū)對外貿易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之一。
3.2面積:總面積3337平方公里
3.3人口:總人口135萬,其中市區(qū)人口43萬
3.4氣候:北海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南部沿海地區(qū)、北部灣東北岸,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光、雨源充沛,氣候宜人。
北海市每年從春季開始雨量逐漸增多,濕度變大,有時會出現(xiàn)
陰雨連綿的天氣。夏季溫度不算太高,平均最高溫度為32-33℃,極端最高氣溫也不過36-37℃,但由于濕度大,人們仍會感到炎熱潮濕。夏季是北海多雨的季節(jié),時常出現(xiàn)大到暴雨,月雨量可達300-400毫米,此時出門需要注意攜帶雨具。北海的秋季雨量銳減,秋高氣爽。到了冬季,雨量更少,月雨量約20-30毫米,天氣不冷,平均溫度在15℃左右。
3.5概貌:環(huán)視市區(qū),道路寬闊筆直,綠樹成蔭,四季飄香。碧藍的大海,明媚的陽光,沙白水凈的海灘,中西合壁、華洋并存的市區(qū)建筑,環(huán)境優(yōu)美的住宅小區(qū),別具風格的綠化廣場,組合和諧,相映成趣,美不勝收。城市居民淳樸友好,珠鄉(xiāng)文化、客家文化、蛋家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地方文化風貌。
北海素有“南珠之鄉(xiāng)”之稱,其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陲,北部灣東北岸,總面積3337平方公里,約有139.46萬人口,海岸線長達500公里,地理位置優(yōu)越。
北海所瀕臨的北部灣是中國沿海四大漁場之一,有經(jīng)濟魚類600多種、蝦類10多種,海產(chǎn)品十分豐富。北海自古是南珠故鄉(xiāng),這里出產(chǎn)的珍珠素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之稱,為珠中極品。北海盛產(chǎn)優(yōu)質亞熱帶水果、蔬菜和花弈。
北海的貝雕、角雕、竹編工藝品美倫美奐。北海同時是中國煙花炮竹生產(chǎn)基地。在北海,你可以自由燃放煙花炮竹,五彩繽紛的煙花令你童心大發(fā)。
3.6景觀:北海市擁有北海銀灘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和潿洲島、星島湖兩個省級旅游度假區(qū)、冠頭嶺國家森林公園、山口國家紅樹林自然保護區(qū)、儒艮(美人魚)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白龍珍珠城遺址、合浦漢代墓葬保護區(qū)和大士閣、東坡亭古建筑群等一大批國家級、省級著名的旅游景區(qū)(點),集“海、灘、島、湖、山、林”于一體,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兼?zhèn)洹1焙cy灘被國家列為中國五個最美的休憩地之一;星島湖是大型電視連續(xù)劇《水滸》拍攝的主要外景地,湖光山色,景色迷人;潿洲島是中國最大的火山島。島的周圍淺海生成的珊瑚礁,是中國最靠近大陸架的珊瑚礁,具有很高的開發(fā)價值。
4.實習觀察路線及其描述
野外實習總結與體會 篇5
杭州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每年吸引兩千多萬中外游客。杭州以其美麗的西湖山水著稱于世,“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于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贊美。元朝時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贊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杭州位于中國東南沿海,錢塘江下游北岸,是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的終端。杭州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已有2220__年的悠久歷史,古稱錢塘、臨安,吳越、南宋先后建都于此,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國際風景旅游城。杭州尤以西湖秀麗迷人的自然風光聞名于世。美麗的西湖三面環(huán)山,一面瀕城,兩堤臥波,三島浮水,風景秀麗,四季異色,古跡珠連,名人薈萃,歷代詩人吟詠不絕。
杭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文物、古跡眾多,古代庭、園、樓、閣、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眾多景點或詭異神秘、內蘊深沉,或珠簾玉帶、煙柳畫橋,或萬千姿態(tài)、蔚然奇觀,或山清水秀、風情萬般。全市現(xiàn)有60多個對外開放景點和40多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靈隱寺、雷鋒塔、飛來峰、西湖十景、龍井、虎跑、六合塔等最為著名。
根據(jù)地理科學(20__級)專業(yè)教學計劃,我班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實習。
(一)實習任務:
1、學會正確熟練地使用地質羅盤儀和地質圖;
2、學會識別層理和節(jié)理,以及判斷巖性;
3、觀察當?shù)氐某>G闊葉林及其相關的特征;
4、觀察河流階地和河流的侵蝕狀況;
5、測量并分析巖層的產(chǎn)狀,了解西湖及杭州地貌形成演變過程。
(二)實習目的:
通過野外實習,(1)使學生在認識當?shù)氐牡刭|、地貌、土壤和植物等自然地理環(huán)境系統(tǒng)組成成份特征的過程中,將課堂所學專業(yè)理論知識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相互應證,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有關專業(yè)理論的理解;(2)使學生在對當?shù)氐淖匀坏乩憩F(xiàn)象形成和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以及生產(chǎn)實踐意義的認識、把握和探究中,提高自身對事物的分析綜合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3)使學生初步掌握一些野外自然地理研究的工作方法,為今后組織中學生地理課外活動或參加地理調查解決生產(chǎn)實際問題奠定基礎。
(三)實習路線:
7月8日:浙江大學之江分校——白塔山下
7月9日:吳山-云居山-萬松齡-鳳凰山-將臺山-玉皇山-紫來洞
7月10日:杭州花圃—紫云洞—寶石山—寶石山頂—寶石流霞—搖擺石—保俶塔。
7月11日:龍井-棋盤山-天馬山-法凈寺-飛來峰-北高峰-老東岳
7月12日:青龍山-石屋洞-水樂洞-煙霞洞
(四)實習時間:7月8日-7月12日
一、地質與地貌部分
杭州地區(qū)大地構造處于揚子準地臺錢塘臺褶皺帶,中元古代以后,地層發(fā)育齊全,巖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好,近期由于現(xiàn)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層穩(wěn)定,區(qū)內地層出露和巖石組成比較齊全,地質構造復雜而地貌類型多樣,有火山熔巖地貌,構造地貌,巖溶地貌,假巖溶地貌,流水地貌和重力地貌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杭州地區(qū)地層以吳山、龍塢、錢江、古蕩為東、西、南、北之界線,可見下述由老到新的地層:
1、奧陶系(o)僅見上統(tǒng),分布在區(qū)西南一隅
上統(tǒng)上段文昌組:厚322米以上。下部為黃綠、灰褐色中厚、厚層巖屑粉砂巖、細砂巖及砂質泥巖交互而成的類復理式韻律層。上部為褐灰色中厚層巖屑細砂巖,夾薄層泥巖、粉砂巖。
2、志留系(s)出露較齊全,由西部向西南部呈弧形分布
1)中統(tǒng)康山群:厚423—471米。下段灰黃色中厚層中、細砂巖,夾粉砂質泥巖薄層及條帶。中段灰黃、灰綠色中厚、薄層泥巖,夾粉砂質泥巖、粉砂巖;上段灰黃色中厚、厚層巖屑中細砂巖,夾泥巖、粉砂巖薄層。與下伏大白地組整合接觸。分布在老東岳、龍塢駒和九溪口等地。
2)下統(tǒng)上段大白地組:為灰、灰黑色石英細砂巖和黃綠色泥巖、紫紅色粉砂巖互層,有少腿貝、斜視蟲等化石產(chǎn)出,厚度759—842米,在太清里溝兩邊均有出露。
3)下統(tǒng)下段安吉組:厚303米。下部為灰黃、黃綠色泥巖,夾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產(chǎn)腕足、三葉蟲、腹足類化石。上部為灰褐色、黃綠色中厚層粉細砂巖,夾裔層泥巖。與下伏文昌組整合接觸。在太清里溝西邊出露。
3.泥盆系(D)
1)上統(tǒng)下段西湖組:厚約286米。下部為淺灰、灰白色中厚層石英含礫粗、中砂巖、細中砂巖,具大型斜層理及楔狀層理,常見沖刷面。中部為灰白、白色厚、中厚層石英砂礫巖、粗砂巖、粗中砂巖,粒度粗并多具粒序韻律結構;具水平大型低角度斜交層理。上部為淺灰色中厚、薄層中細砂巖,常夾粉細砂巖及粉砂質泥巖薄層,多具緩波狀層理,向上粒度變細、夾層增多。假整合于唐家塢組之上。在白塔山、天馬山--中天竺等地廣泛分布。
2)上統(tǒng)唐家塢組:厚約667米,下段為青灰、灰綠、灰紫色石英長石細砂巖、粉砂巖,下部具水平、微斜及波狀層理,可見流水波痕,上部層理不發(fā)育為一厚層塊狀層,剖面常具下細上粗的逆粒序韻律結構。中段底部具沖刷面,為灰、灰綠色長石、石英中、細砂巖,巖性單一,層理不明顯,有時具低角度交錯層理。上段為紫色厚層巖屑石英細中砂巖,向上石英含量增多,粒度變粗并含少量礫石,上部具板狀交錯層理、流水波浪,并可見沖劇面。該群地層出露在北高峰、天竺山、九溪和六和塔等地。
4.石炭系:(c)
1)上統(tǒng)船山組:為灰色含“船山球”生物碎屑灰?guī)r,含燧石結合和燧石條帶的灰?guī)r,縫合線較發(fā)育,產(chǎn)假希瓦格蜓化石,厚度143米,分布在飛來峰、翁家山、九曜山等地。
2)黃龍組:為灰白、灰、淺肉紅色厚層塊狀結晶灰?guī)r,含粉紅色方解石細脈,底部為硅質巖,產(chǎn)小紡錐蜓,大齒珊瑚等化石,后185米,分布在玉皇山坡麓、四眼井,水樂洞、龍井等地。
3)葉家塘組:在龍井有舒克貝、圓突貝等化石,厚度為75—110米,主要分布在蛇形山、青龍山、楊梅嶺等地。
4)珠藏塢組:厚160—180米。下部為紫紅色、灰黃色薄層泥巖、粉砂質泥巖及泥質粉砂巖,夾淺灰色中厚、厚層石英細、中砂巖及含礫粗砂巖,富含白云母片。上部為灰白色中厚、厚層石英細、中砂巖及含礫粗砂巖,富含白云母片,偶夾紫紅色薄層泥巖、泥質粉砂巖。本組以砂巖富含白云母片,分選磨圓較差有別于西湖組,砂巖向上增多并粒度變粗。與下伏西湖組整合接觸。零星分布在中天竺、龍井、四眼井和白塔嶺等地。
5.二疊系:(p)實習區(qū)僅見下統(tǒng)出露
1)丁家山組:為黑色硅質巖、泥質灰?guī)r、砂質頁巖和磷質頁巖,含磷結核和銅礦晶體,產(chǎn)腹菊石,菲莉普三葉蟲和海綿骨針等化石,厚度大于150米,分布與丁家山、三臺山東麓、將臺山有零星。
2)茅口組:總體上以含生物灰?guī)r為主,產(chǎn)類標志屬化石,分布于南高峰、將臺山、鳳凰山、城隍山等地。
3)棲霞組:為灰黑色中至厚層含燧石團塊生物碎屑灰?guī)r、生物碎屑灰?guī)r夾黑色頁巖、粉砂巖、泥巖或硅質巖,產(chǎn)米斯蜓、四射珊瑚和三葉蟲等化石,厚度245米。
6.侏羅系:(J)
上統(tǒng)第一段:分布在寶石山、葛嶺、白沙山、孤山等地,根據(jù)火山噴發(fā)間斷及巖性特征,可分為三個亞段。
7.白堊系:(k)
下統(tǒng)朝川組:沿錢江零星分布于六和塔、梵村、珊瑚沙等地,巖性為紫紅色凝灰質砂巖、粉砂巖、泥巖,局部地段為凝灰質礫巖,厚度34米,與上覆、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關系。
8.第四系:(Q)分布廣泛,成因類型復雜。
水樂洞為“煙霞三洞”之一,洞中不但奇石嶙峋,更以水景聞名。此洞全長約60米,有兩處入口,中以天然巨巖相隔。左面入口有方形泉池,跨過池上石梁入內,空間豁然開朗,狀若矮屋,為兩入口交匯處。
二、土壤地理部分
杭州地區(qū)地形隸屬于我國東南沿海丘陵的以部分,丘陵高度一般載200-300米,最高峰天竺山412.5米,地勢由西向東逐級下降,直至淹沒于西湖水體,然后于東部大平原相蟬聯(lián)。目前已處露的地層有:①泥盆紀的西湖組砂巖,巖性堅硬,構成杭州西部外圍群山;②中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的黃龍灰?guī)r、船山灰?guī)r荷棲霞匯演,“喀斯特”現(xiàn)象比較發(fā)育,構成杭州西部內圍山丘;③早二疊世紀的丁家山頁巖,巖性較軟易蝕,處于杭州復向斜軸部,形成西湖西伴丁家山低丘;④晚侏羅世的火山碎屑巖,構成橫亙西湖北岸的長丘,此外尚有面積頗廣的第四紀紅土礫石層和近代沖擊、湖積層。上述這些不同時代和不同性質的母巖,在長期的風化、淋溶及其產(chǎn)物的搬運和堆積過程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成土母質。一般可分為殘積物、坡積物、洪積——沖積物和湖積物等積類。
土壤分布受地表環(huán)境的制約,不同環(huán)境中,土壤分布具有不同的類型組合特點。
一、山區(qū)土壤
杭州市山地面積較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土壤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53.5%。山地土壤的分布規(guī)律較明顯,一般形成以紅壤為基帶,以紅壤、黃壤為主體的土壤垂直帶譜。其中,紅壤土類分布在海拔650~700米以下,黃壤土類分布在紅壤土類之上。當山體植被保存較好時,此界線高度下移;當植被狀況較差時,界線高度上推。在山體中、下部的紅壤帶中,主要出現(xiàn)的是黃紅壤亞類,黃紅壤下面是紅壤亞類,紅壤亞類的面積很小。兩者界線一般在海拔150米左右,但變異較大。由于山體中、下部人為活動影響強烈,植被破壞及土壤侵蝕較嚴重,土壤分布較為復雜。坡度較平緩處常有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出現(xiàn),土壤性質受到耕作影響;而坡度陡峭處,則常有粗骨土出現(xiàn),有的地方甚至出現(xiàn)較大范圍的基巖裸露現(xiàn)象。此外,山體下部海拔相對較低處,母巖出露類型較多,常出現(xiàn)有石灰(巖)土和紫色土等;在山體中上部,母質變化及人為活動影響較小,土壤分布規(guī)律清楚。局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頂夷平面上,則因濕度大、坡度緩、排水不暢和植被茂盛等原因,分布有小面積的山地草甸土。
二、低丘緩坡區(qū)土壤
杭州市低丘緩坡區(qū)面積約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該區(qū)土壤分布規(guī)律不明顯,土壤類型繁多,受人為因素影響強烈,多形成以紅壤土類和水稻土土類為主的不同形式的自然土壤——耕作土壤組合。在第四紀紅土低丘緩坡區(qū),自高而低,在崗背、坡麓和岙壟處,可相應依次出現(xiàn)有黃筋泥、黃筋泥田、老黃筋泥田等;在紫色砂巖分布區(qū),常出現(xiàn)有紫砂土、紫泥土、紫泥砂田組合;在石灰?guī)r分布區(qū),一般也出現(xiàn)有油黃泥或油紅泥與黃油泥田的組合形式;在凝灰?guī)r、流紋巖等分布區(qū),主要土壤有黃泥砂土、黃泥土、黃泥田、黃泥砂田等。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隨著母巖類型、地形坡度和人為利用等的變化,土壤呈復區(qū)組合形式分布。
三、河谷平原區(qū)土壤
該地貌類型區(qū)土壤的出現(xiàn)和分布主要由河流沉積條件決定,土壤質地變化規(guī)律明顯。河谷地區(qū)自然土壤多為沉積層理發(fā)育的潮土,多數(shù)已辟為水田,土壤組合類型以潮土、水稻土為主。自河床兩邊向谷地兩側,依次出現(xiàn)有卵石清水砂、清水砂、砂田、培泥砂田、培泥田、半砂田、泥質田、泥筋田等。各類型土壤分布與河流平行,呈條帶狀。河流從上游至下游,由于水動力條件的改變,沉積物類型、質地等均不相同,土壤類型和組合特點也不一樣。上游因山高坡陡,谷狹水急,洪積作用占絕對優(yōu)勢,出現(xiàn)的土種簡單,且界線分明;中游因坡降趨緩,谷地趨寬,水流分選性增強,河漫灘開始發(fā)育等,土種不斷增多,土界逐漸過渡;下游則因水流進一步減緩,河漫灘發(fā)育成河谷沖積平原,沉積物深厚,質地勻細,往往出現(xiàn)大面積泥質田,而畈心常因地勢低洼,土壤內排水不良等原因,出現(xiàn)有小面積的爛泥田等潛育水稻土種類。
四、杭州市區(qū)土壤
杭州市區(qū)有紅壤、潮土和水稻土3個土類。
紅壤。市區(qū)紅壤面積1萬余公頃。其中紅壤亞類面積占10%弱,主要分布在留下、龍塢、轉塘等鄉(xiāng)(鎮(zhèn));黃紅壤亞類面積約占80%,主要分布在西湖、龍塢、轉塘、周浦等鄉(xiāng)(鎮(zhèn));紅壤性土亞類占10%強,主要分布在西湖、周浦、四季青等鄉(xiāng)。
潮土。潮土是重要的旱作土壤。龍塢、西湖等鄉(xiāng)河谷的老沖積物上發(fā)育有泥砂土;祥符、古蕩等水網(wǎng)平原鄉(xiāng)(鎮(zhèn))的塘、田、河邊的高墩地上發(fā)育有堆疊土;筧橋、彭埠、四季青等地處高亢平原向水網(wǎng)平原過渡帶的鄉(xiāng)(鎮(zhèn))則廣泛分布著粉泥土和淡涂泥。其中,經(jīng)長期定向培育而成的烏松土和烏潮土適宜蔬菜生產(chǎn),被稱為“老菜園土”,已成為杭城的蔬菜基地。
水稻土。市區(qū)共有水稻土1.1萬余公頃。西湖區(qū)水稻土面積占60%強,拱墅區(qū)近30%,江干區(qū)占10%。水稻土中以滲育水稻土亞類為主,占60%強;潛育水稻土亞類最少,不足20公頃。在水稻土的土屬中,以小粉田面積最大,達2700余公頃,主要分布在西湖、祥符、古蕩、留下、康橋、上塘、半山、石橋等鄉(xiāng)(鎮(zhèn));其它面積超過1000公頃的土屬有粉泥田、培泥砂田、淡涂泥田等。
三、植物地理部分
杭州市處于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其東半部屬錢塘江下游、太湖平原植被片,西半部屬天目山、古田山丘陵山地植被片。植物區(qū)系的溫帶、亞熱帶東亞區(qū)系成分的特征顯著。植被垂直分布是: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為常綠闊葉次生林,但多數(shù)丘陵為馬尾松林,毛竹林,人工杉木林,茶、桑、果園;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多落葉闊葉樹。
全市地帶性植被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但由于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原生常綠闊葉林的分布面積越來越小,現(xiàn)存的次生常綠闊葉林也僅分布在一些交通不便、坡度陡峻的地段,而針葉林分布卻很廣,約占丘陵山地面積的80~85%。具體主要植被類型有:○1以馬尾松、山木為主,伴有石櫪、木荷常綠闊葉樹種的針闊混交林主要分布于梅家塢、五云山、北高峰,而由馬尾松、白櫪、樸樹、化香、梧桐構成的落葉闊葉樹種的針闊混交林則多分布于鳳凰山、寶石山等地;○2以馬尾松林為主的亞熱帶針葉林,多分布于天竺山、北高峰、萬松嶺、虎跑山、葛嶺等地;○3以苦櫧林、木荷林、青岡林、米櫧林、杜英林為主成片分布的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別分布于棋盤山、黃龍洞、五云山、玉皇山等地;○4以化香、黃連木、麻櫟林為主的落葉闊葉林多分布于九曜山、玉皇山、南高峰、龍井寺、飛來峰的灰?guī)r山坡;○5竹林分布普遍,以云棲、韜光、黃龍洞、法相寺、大青嶺最為茂密。○6以青栲、紫楠、大葉錐栗和青岡、苦櫧、麻櫟、白櫪等為主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主要分布于靈隱、煙霞洞、法相寺等景點保護區(qū);
四、人文地理部分
杭州歷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產(chǎn)生了良渚文化,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定都于此,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文化積淀深厚,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發(fā)展系列。西湖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椽,無不帶著歷史的印記。
西湖邊的名人遺蹤:杭州文風鼎盛,名人輩出,而淵源深厚的江南文明也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歷代的帝王將相、逸士高人。他們不但在杭州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也為西湖的風景憑添幾分歷史的凝重。
“杭州”的來歷:相傳大禹到會稽(今紹興)赴諸侯大會,在此“舍杭(杭,方舟)登陸”,因稱“禹杭”,后來演變成“余杭”,隋代開始正式出現(xiàn)“杭州”這個地名。杭州又名錢塘。相傳古代海潮侵襲,有當?shù)睾篱T募錢筑堤,名“錢唐”,唐代為了避國諱改為“錢塘”。
杭州的景點與文化:杭州作為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有著許多著名的景點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中尤以靈隱寺、六和塔、飛來峰、岳王廟、西泠印社、龍井、虎跑泉、西湖十景等最為著名。而在文化方面,在當?shù)厝嗣竦呐ο拢贾蓐懤m(xù)建成了代表中華文化的中國茶葉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良渚文化博物館、南宋官窯博物館、胡慶余堂中藥博物館、張小泉剪刀博物館等,使文化內涵更為豐盈。杭州還將重點保護、建設好一批有歷史文化價值的保護區(qū),如良渚文化遺址分布區(qū)、五代吳越文化保護區(qū)、南宋皇城遺址保護區(qū)、孤山清行宮保護區(qū)、鼓樓明末清初民居保護區(qū)等,繼續(xù)興建一批歷史名人紀念館和專題博物館,使杭州在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同時,仍保留完整的歷史文化名城之風貌。
第五部分:小結及評語
個人實習小結 20__年7月7日__地理科學班學生在陳老師、徐老師的帶領下,利用一周的時間順利完成了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實習任務。
通過這次野外的實習與實踐,加深了我對課本中理論知識的鞏固,以及加強了我的動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本次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共7天,這7天里我們去過許多地質地貌明顯的地方,比如杭州鳳凰山、北高峰、南高峰等;還考察了杭州地區(qū)的人文景觀,圓滿地完成了這次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實習考察的任務。
這次野外實習活動中我們的指導老師陳永林,徐祥明兩位老師給了我們莫大的支持和幫助,在此感謝二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