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局局長述職報告
2、水利基礎建設成效明顯。
為確保全區工農業生產、城鄉發展和人民生活供水,堅持把水利基礎建設作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本著“早規劃,早準備,早安排,早動手”的原則,多方籌資,投入資金3890萬元實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水利建設中,完成了標準化渠道整治工程65公里,塘堰整治工程13口、增加蓄水7.5萬立方米,重要的支渠掏修16條(段)137公里,水毀歲修工程65處,江河堤防護岸整治4.5公里,渠道綠化工程1.13公里,鎮鄉通自來水干管9公里,人飲工程解決143戶1000余人飲水困難,工業供水工程5處,水利扶貧工程4處。城鄉供水中,實現年供水2.48億立方米,其中工業6300萬立方米、農業1.43億立方米、環境4200萬立方米,自來水供給1250萬立方米。水產發展中,推廣名優水產品種31萬尾,水產品總量達到1450噸。
完成的重點工程有:一是投資400萬元的青城河景觀工程,美化渠道1060米,綠化面積2.7萬平方米,鋪裝硬地面8563平方米,條石、紅磚砌體329立方米,安裝青石雕花欄板1800米、給水管道3260米,新建橡膠壩1座、建管理房186平方米。二是投資77.7萬元的壁山渠首段整治工程。實施了標準化整治渠道2.71公里,新建節制閘4座、機耕橋2座、人行橋15處、放水洞10處、取水梯步16處、閘房40平方米,啟閉設備4套,渠道整治后的輸水量由過去1.5立方米/秒增加到3立方米/秒,有效解決了紅陽、大彎、大同、城廂四鄉鎮、街道辦1萬余畝農田用水難問題。三是投資230萬元的攀成鋼新區供水工程。新建取水涵洞、進水前池、半地下水式廠房自灌式取水泵房等給水構筑物和輸水管線1135米。四是投資90余萬元實施巨石工業供水工程,新建工業供水主渠770米,進水閘1座,分水閘2座,鋼管渡槽1處,機耕橋1處,進站道路470米,加設輸電線路770米,新建了閘房和增設了管理人員。五是投資118萬元分別在龍王、清泉、福洪等鄉鎮實施了13口塘堰整治試點工程。開挖土方62000余立方米,磚砌護坡4550米,砂漿抹面14000余平方米,修建放水洞、進水渠26處320米,增加有效蓄水7.5萬立方米。六是投資47.8萬元在姚渡的大吉、蘆稿、祥福的上元、太山、福洪的互助等村實施了扶貧工程。渠道標準化整治5.43公里,其中農渠3條4.2公里,毛渠5條1.23公里,新建護坡250米,漿砌條石83.5米,U型渠150米,改善灌面2000余畝。與此同時,還結合蓄水、保水、保土工程和植樹造林、荒山植被、坡改梯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10余平方公里。
3、城鄉水環境明顯改善。
堅持以水資源綜合利用為龍頭,以改善城鄉工農業用水、自來水供給為目標,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農業供水與全區各鄉鎮、街道辦齊心協力,精心組織,全區在6月5日提前5天實現“芒種”前基本“關秧門”。
工業供水堅持以供水管理為中心,努力克服來水量變幅大、輸水渠道長等不利因素,加大管理力度,確保供水分秒不停。
自來水供給實現主營收入1430萬元,銷售水量1087萬立方米,水質合格率99.96%,壓力合格率100%。為確保自來水消毒設施安全,將過去的“液氯消毒”改造為“二氧化氯消毒”,新設備運行一年來穩定正常,消毒效果明顯提高,避免了液氯在貯運、使用中的安全隱患;為強化服務,接受用戶的監督,開通了24小時供水熱線和維修熱線,每天公布《水質公告》,公開了自來水開戶、安裝工作程序和收費標準。
環境供水中,為配合全市創模,先后投入資金近20萬余元,多次組織職工放棄節假日,分別對轄區內的長流河、工業渠、青城河、毗河、楊柳堰、友誼渠等主要河(渠)道進行清理疏掏保潔,調配4000萬余立方米水量對影響市容環境的渠道進行沖刷。創建期間,對區內的排污企業、養殖戶和私人直排廁所進行了清理,現場責令整改排污口10個、簡易廁所1處,有效地保護了水環境。
水資源管理中,一是區政府以青府發[2005]1號文件將我局代擬的《關于加強城市規劃區內地下水資源保護工作的意見》頒布實施,主要是對城市規劃區內原有的自備水源限期在2007年前全部關閉,經過落實,已關閉的1家,作了規劃的3家;二是對全區水資源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普查,制定了水源地保護措施、應急預案,并對城市飲用水源地安全保障進行了規劃;三是投入30萬元組織省地勘局水文大隊開展全區水資源普查;四是下達年度用水計劃6338萬立方米和節水指標330萬立方米,完成了取水許可證的年審和水資源費的調價。
4、千方百計確保供水安全。
由于近年來上游沿河企業的增多,大量的工業污水排放導致我區生活源水水質不穩。近兩年來,區人大組織市、區人大代表在對我區上游的都江堰、彭州、郫縣、新都四區市縣沿河企業排污情況視察后,提出了要全力保證全區水質安全的要求。我們匯同區環保局、都管局,組織水政、水利人員加大巡查力度,制定水質監管制度,摸清了上游的排污企業名冊。要求工業水管站實行分人分段負責巡查,增加水質水量監測次數和監測內容,對水質實行全方位監控。并形成從馬棚堰、富順橋、安樂橋、生活源水取水口四道水質安全防線,確保了工業、生活的供水安全。局上制定了《供水應急預案》,一旦上游水質和來水情況出現異常,立即啟動預案,緊急處置。兩年來,未出現水質嚴重污染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