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學術講座聽課心得體會(通用3篇)
參加學術講座聽課心得體會 篇1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名師是大樹,能改善一方環境,且在枝葉間閃動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師啟發了我們,課堂是個有魅力的地方。之前,曾在網上看過名師的一些論方,專著,案例教案,九月十九日和二十日能有幸進入課堂親身體驗,真有百聞不如一見之感嘆,其中支老師的《即興作文》和吳琳老師的《生命生命》更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影響,他們那一瞬間展現的精彩讓我回味無窮。教師語言藝術的魅力令人驚嘆,當我聽著幾位名師講課時,不由驚嘆,教師的語言竟有如此魅力,他能把學生帶進無限的遐想,引出狹小的課堂,深入人的心靈深處。
賈老師在教《誰動了松樹的奶酪》這一課時,先給了學生幾段話,其中與一句是哈哈,小松鼠高興地說:今年過冬,咱們不用愁了。老師讀完后讓學生憑借記憶讀這幾句話,其中一個讀時,很調皮的把哈哈讀成了哈哈,這是教師對他的語氣進行了表揚,之后也學著他的語氣讀這句,這樣就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健康的發展。建立了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成為了課堂上的主人。
還有吳老師的《生命生命》,從學生剛開始時的拘束沒感情的朗讀課文,到后來的慷慨激昂,學生的這些感受從何而來?不就是教師用聲情并茂的語言激發出來的嗎?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吳老師巧妙的發掘了課文的隱性情感因素。她能恰到好處的把教學內容隱含的情感,通過自己的加工提煉,以情生情。
支老師的.即興作文指導讓我受益匪淺,對臺下老師出的每個題目進行逐一分析,讓學生任意選擇題目,然后簡短介紹自己的材料,支老師進行總結、提示、分析。這對學生提筆沒話寫的狀況進行了初步幫助,讓學生能夠做到有話寫,其次支老師在作文寫完后任意挑選部分同學上來讀作文,這個讀不是簡單的讀,而是對學生讀出的每個詞、每句話、每段話都要停下來進行及時的修改或表揚,修改后的句子要學生重讀,表揚的句子或段落說明表揚的原因,這不僅讓讀作文的本人得到了很大提升,而且讓聽讀的同學也學會更多的寫作方法。
幾位教師對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獨到之處,讓學生用心靈去傾聽來把握教材,讓學生體會感情,最后讓學生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情,真正做到了知識的遷移。教學過程的推動應該是教師和學生雙方智慧的體現。這些名師就是把自己和學生的智慧充分地挖掘,放大,施展,從而使他們的課生機勃勃。
以人為鏡,能夠體察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通過聽課,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聽課、聽名師講座是教師的必修課,是教師成長的一個捷徑,聽課已經結束了,但是我的工作還在繼續,我的努力不能停止,我將不斷反思,更上一層樓。
參加學術講座聽課心得體會 篇2
進入三月份,我校開展了以“提高教師素質,提升課堂質量”為主旨的全員聽課活動。三月底活動結束。在這次活動中,高校長高度重視,教務處做了周密安排,全體教師認真對待用心參與,顯示了很高的教研熱情,促進了學校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現將這次活動做一簡要總結回顧。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學手手段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老師們課下準備充分,教學形式多樣。低年級的游戲、高年級的競賽和搶答明顯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各種教具使用較多,如于洪娟老師的《整百整千數加減法》中,各種可愛的小動物登上了黑板。呂淑珍老師的《年月日》中,每個學生面前放著一本簡易日歷學生親自動手,使原本枯燥的年月日教學變得形象直觀。
2、學生個性得到發展。發展學生個性既是主體性教育的體現,也是發展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潛力的要求。在這次蚯課活動中,有些教師對發展學生個性給予了充分重視。一是創造民主和諧寬松的環境,讓學生在不受約束的狀況下自由發展,學生能夠按自己的思路去思考,按自己的思考發表見解。二是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更多的自由空間,給學生更多的`個性發展的機會。張杰老師的課教學中,先讓學生充分自學,然后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后師生就個別重點問題共同討論,效果很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受到重視。老師們在教學中注意情感目標的制定和實現,在教學中滲透思想品質教育價值觀教育。如王秀英老師透過讓學生在日歷上找出自己父母的生日滲透了感恩教育。
二、發現的問題
1、有的教師的教育觀念還是傳統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在他們的教學中還占著重要的地位。比如傳統的串講或變相串講還很普遍。多數老師只有預設沒有生成,完全是為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而教,還存在毫無啟發性的師生問答。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運用失當,流于形式。有的語文課教師只提出很簡單的學習要求就讓學生自學,而且自學時間過長。有的教師為了體現合作學習,拿很簡單甚至不需要討論問題就能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討論,成為為自主而自主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義。
3、對教材挖掘不到位,在教學教學中,只是簡單把問題做出來,沒有多種解題方法的比較,更沒有舉一反三掌握一類題的解題策略。語文課中,很少利用所學文章的典型句型或描述方法進行表達、寫作的指導。
參加學術講座聽課心得體會 篇3
進入大學以來,我利用課外的時間在學校的報告廳聽了五場學術報告?梢哉f,每場報告都是非常的精彩,并且讓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名大學生,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畢竟書本的知識還是有限的。而學校舉辦的各類學術報告的演講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次課外學習的機會,讓我們得以充實與提高。下面我將結合所聽報告的內容,談談這五場學術報告給我帶來的心得與體會。
第一場和第二場報告是由北京電影學院的朱青君教授演講的,雖然她已年過花甲,但她的演講卻是那樣的幽默風趣,迎來了大家的陣陣掌聲。她所做的第一場演講是關于人格魅力和人際關系,我覺得這個主題和我們大學生是密切相關。都說大學相當于半個社會,走上社會難免會要與人打交道,因而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和提升自身人格魅力顯得十分重要。朱青君教授給我們具體的講解了人格魅力和人際關系的含義極其重要性,并且分析了人際吸引的種種因素,比如身體魅力、個性魅力、才能魅力等等。她得出了一個很有意義的結論:喜歡你的、贊賞你的、幫助你的人,對你最有吸引力,反之亦然。這句話給了我深深的思考,那就是我們應該毫不吝嗇對于他人的贊美與賞識。威廉·詹姆斯曾說過: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覓求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朱教授還提到,真誠無私幫助過你的人是和你關系最好、讓你最難忘的人。人們常說,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確,一個懂得無私幫助別人的人才是最值得相信的人,才是讓人最難忘的人。朱教授做的另一場演講的主題是體驗經濟時代的新思維。
這個主題的中心思想是體驗經濟帶來快樂,快樂帶來財富。她說,體驗是一種感覺,分為四個部分:娛樂,教育,逃避現實,審美。而且體驗經濟有區別于服務業,因為體驗經濟是從服務中分離出來的,是種迄今尚未得到廣泛認識的經濟提供物。此外,她還指出,體驗是老經濟的;“助燃劑”,一方面我們要營造全新的體驗經濟,另一方面,在傳統經濟行業中也可以開發出新的“體驗經濟”。伴隨著朱教授的精彩演講,我們也對“體驗經濟”這個新鮮的詞匯有了深刻的了解,也懂得了“體驗經濟帶來快樂,快樂帶來財富”這一深刻內涵。
第三場報告是先鋒書店的總經理錢曉華先生做的,他的報告題目是“讀書與創業人生”。他從自己的創業經歷講起,講他如何一步步艱難創業并最終成功打造了自己的書店——先鋒書店。他說,一個書店就是一個城市的鏡子,照亮人們的愛憎與渴望。他還講述了一些發生在先鋒書店的感動人心的故事,即一些高校學子、年輕戀人與先鋒書店的淵源。整場演講高潮迭起,不時贏得同學們的掌聲。在他的演講中,他提到建議先鋒書店給予農民工子女更多優惠折扣,讓他們也能讀得起書,因為他知道,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要想讓農民工真正的擺脫貧窮,讀書是最好的出路。聽完這場報告,更加激發了我讀書的熱情,真的讓我感受到: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除此之外,錢先生的堅持不懈也是我要學習的,先鋒書店由一家小店面成長為如今書店中的佼佼者,我想錢先生肯定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人生坎坷。但也正是因為這些道路上的坎坷,磨練了他的毅力,增強了他的斗志,從而讓他變得更加強大。
第四場報告是位律師給我們演講的,他講的是從大學生到大國民——一個法律人的成功學。他深刻地分析了當前社會現狀,指出評價機制(銀行政信系統)等等,都有待進一步的完善與提高。他還給我們大學生提出很多的學習建議,他說大學生不要為未來用什么才學什么,最優秀的人才不是學校培養出來的,耐得住寂寞沉下心來才能學到知識。他所講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大學生”應該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的卻是應這樣,我們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塑造的應該都是正面的形象,可是如今一些大學生卻變現出一些消極的.形象,整天無所事事,逃課,夜不歸宿,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深深思考的。崔教授還希望我們大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樹立服務意識,擁有主動服務的精神,努力做志愿服務獲得社會認同,積極融入社會。
第五場報告是河海大學管理學院的黃濤珍教授給我們演講的,她主要講了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若干問題。她大致講了五個方面的內容:長三角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存在的主要問題、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基礎、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城市的定位及長三角一體化的熱點問題。通過教授的精彩演講,加深了我對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了解,長三角作為我們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黃金地帶,一直帶動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并且正在努力邁向國際,努力成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當然要想實現這個夢想,離不開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而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為未來長三角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客觀上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的就業機會,我們必須牢牢抓住這樣的機會。當然,機會只青睞于那些有準備的人,從現在起,我們更應該不斷地提高自己,為自己樹立一個奮斗的目標,并為之而不懈努力。
這五場學術報告不僅讓我對其內容有深刻的體會,也讓我領悟到了以后該如何更好的聽報告。首先,在聽報告的時候,要專心,保持安靜。一來可以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氛圍,二來也是對演講者的尊重。在我聽報告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些學生居然還帶著耳機,邊聽音樂邊玩手機,根本不是來聽報告的。還有些人總是在不停地竊竊私語,嚴重影響了別人,而且也是對演講者極大的不尊重。我想,不管做什么事,有心是很重要的。
其次,在聽的過程中要做適當的筆記。來給我們演講的幾乎都是教授級別的,這些人都是在學術方面有很高造詣的,因而他們的許多觀點都是很有價值的。所以我們聽的時候應與演講者同步思維,簡明扼要地記錄他所講的框架內容,又或者是他們所提的新觀念、新詞匯以及你個人認為比較有深度的一些話語等等,都是應該及時記錄下來的,以便之后的思考。
再者,就是要學會大膽地提問。通常在一場報告結束之后都會安排與會者進行自由提問,而我們大多數人或許因為疲勞或者本身較為羞澀不愿向教授進行提問,白白地放棄了一次自我提高的機會。都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教授們所提出的觀點,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不妨借這個自由提問的機會,結合自身的專業,聯系社會現實,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和看法。對于個人,這既是與主講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又能在提問的基礎上引發出更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參加這樣的自由提問對于思維的拓展和理論表達能力的提高更會有不小的收獲,提問得到的答案有助于去除疑問、拓展思路。
最后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正確篩選報告。大學里的講座報告是多種多樣的,而我們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因而正確篩選取舍報告是十分必要的。聽講座報告,應該是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去進行,如果某個報告與自己的課程相沖突,首選的還是課程,畢竟課堂還是最重要的。如果為了聽一場講座而錯過了幾節課程,我認為是得不償失的。不管怎樣,還是應該把課程放在第一位。另外,應該去聽那些自己感興趣的講座或報告,興趣是人最好的導師,一個沒有興趣的人是悲哀的,他的生活會沒有方向感。聆聽自己感興趣的報告,即不會覺得報告的內容枯燥乏味,相反,你會很享受這個過程并且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這個報告。除了選自己感興趣的報告之外,也可以選擇一些與自己所學專業有關的報告來聽。這樣不僅可以彌補你在課堂上的一些空白,而且會拓展你的專業知識,這樣以后學習專業課會變得更加輕松。
以上便是我的心得體會,總而言之,這五場精彩的學術報告,讓我受益匪淺。我想未來我會花更多的時間來聽自己感興趣的講座或報告,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