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教材的心得體會范文1500字(通用3篇)
統編教材的心得體會范文1500字 篇1
20xx年8月份,我在xx市實驗小學參加了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織的為期三天的統編教材培訓活動,聆聽了專家老師的講解,讓我對統編小學語文四、五、六年級的教材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懂得了怎么才能更好的把握教材,如何得心應手地去教,真是受益匪淺!下面就談談我的學習體會。
一、新教材的特色
1、貼近學生生活。
統編教材不僅關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材的編寫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童真世界出發,圖文并茂,版式多樣,風格活潑,色彩明麗,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尊重兒童的天性。能夠吸引學生閱讀,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去發現,去自主地探究。
2、教科書獨特的結構體系。
新教材圍繞一個核心概念——“語文素養”來進行編排。搭建一個雙線結構即寬泛的人文主題和螺旋上升的語文要素。構建精讀課文、略讀課文、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制。教材的整體性增強;文本教學的難度增加;教學的梯度在彰顯;更換了許多篇目,老課文教學賦予了新的內容。
3、加強幼小初銜接。
新教材尊重兒童,準確把握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方面做好了過渡銜接。如在入學教育階段編排了“我上學了”,采用參與式和體驗式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順利進行角色轉換和身份認同,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初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單元也沒有直接進入拼音的學習,而是先安排一個識字單元,再學習拼音,由熟悉的語言帶出拼音的學習,讓孩子有個適應期,小學階段最后一次綜合性學習單元:難忘的小學生活,讓孩子們回顧六年的小學學習生活,暢想即將到來的中學生活。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新教材在幼小初銜接上的匠心獨運。
4、開發課外閱讀。
新教材中增加了一個新的板塊“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將課外閱讀納入了課程中,引導學生要大量閱讀,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并能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從而愛上閱讀,充分調動家庭教育的力量,共建書香型校園、書香型社會。大量的閱讀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二、新教材的教法
在本次培訓中,專家教師主要從閱讀策略單元教學、習作單元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等方面進行了培訓指導。
1、閱讀教學。
新教材在閱讀教學的編排上具有五大顯著特點:一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二是倡導大量閱讀;三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和能力;四是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五是集中編排現代詩,培養學生對現代詩的興趣。在課內通過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和體驗,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從而喜歡閱讀,主動閱讀。教師要重視指導朗讀,通過朗讀培養語感。還要重視課外閱讀的指導,引導學生選擇好的讀物,分享閱讀的快樂,從而豐富語言積累。
2、習作教學。
新教材習作教學編排具有兩大顯著特點:一是讀寫分編,兼顧讀寫結合;二是注重能力發展,階段性和整體性結合。教材還創設性的開辟了習作單元,整個單元都為習作鋪路,聚焦表達方法的學習和習作能力的培養,不在內容理解,語言積累,朗讀訓練上做過多要求。
3、口語交際教學。
每個口語交際話題的選擇都注重人人參與,注重情境的重現。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重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交際興趣。除了口語交際課,在日常的教學中也要重視無所不在的口語交際活動,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這次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的培訓讓我受益匪淺。我會認真把培訓內容與實際教學結合起來,在課堂上不斷地探究實踐,把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好。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統編教材的心得體會范文1500字 篇2
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出人意料地激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風頭力壓各種電視連續劇,成為連日來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話題榜榜首,這些熱議正自然而然地朝著每一個方向迅速發散……
一部紀錄片掀起千層浪
第一集《自然的饋贈》播出后,《舌尖上的中國》便成了微博熱門關鍵詞,這幾天的風頭更是力壓美劇《絕望主婦》、韓劇《屋塔房王世子》等熱播劇,成為連日來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話題榜,甚至讓那些“不看電視很多年”的80后,紛紛鎖定每晚22:30的央視一套,坐等這部傳說中的“吃貨指南”。
更夸張的是,這部紀錄片引發的“吃貨效應”。來自淘寶的數據顯示:5月14日開播至今,淘寶零食特產的搜索量高達400萬次,片中出現的毛豆腐搜索量甚至增長了48倍。有人在微博上爆料:第一集介紹云南火腿之后,某淘寶店產生33筆訂單,其中32筆是在節目播出當晚。據說,有不少吃貨是按圖索驥,邊看電視邊下訂單。
被《舌尖上的中國》勾起的,不光是熒屏前的垂涎三尺,更有流淚的沖動。“味道是骨子里繞不開的鄉愁。看到和家鄉有關的部分,真的會哭。”一位網友在微博里的這段發言得到熱烈響應。《舌尖上的中國》涵蓋全國美食,讓不少觀眾想起了“小時候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和“媽媽做的飯”。
也有在海外的留學生寫道:“有無數好心人友情提醒,千萬別在餓著肚子的情況下觀賞此片。可縱使飽腹,當那些你再熟悉不過的食物被放大得猶如一種理想時,徘徊他鄉,逗留異國的游子們,不可避免地被一種鄉愁擊中了要害。”[
《舌尖上的中國》熱映,不少人自然開始點評或懷念起“舌尖上的母校”……于是,《舌尖上的清華》、《舌尖上的北大》、《舌尖上的人大》拍攝應運而生。
美食背后是文化傳承
一顆顆黃豆,經過手推石磨的碾壓,雪白的汁液汩汩而出,再經過發酵等一系列時間的轉化,最終才能成為豆腐……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是《舌尖上的中國》最尋常的敘述方式:尋找這些食物的源頭,在這部紀錄片中,講述的不僅是食物,而是大自然的饋贈,植物、動物甚至是陽光、空氣、風、水,還有最重要的:時間。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這是對于《舌尖上的中國》最初也是最終的定位。
在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中,父親每周做一桌大餐只是為了能讓女兒們聚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這種建筑在柴鹽醬醋之上的儒家哲學理念成了電影的靈魂。這與《舌尖上的中國》有異曲同工之妙。
城市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原有的大家族也在發生變化。通過吃食的故事,來展示普通中國人的人生況味,《舌尖上的中國》因此有了一層厚重的歷史感。
引發共鳴是紀錄片最常應用的手法,《舌尖上的中國》將其應用到了極致。對于每個觀眾來說,都能在這部紀錄片中找到感情的寄托,比如那些熟悉的家鄉味道,比如飯桌上和樂融融的家庭氣氛,也比如那些美好的舊時時光。
中國人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的人吃什么,這其中涵蓋著歷史和文化的因素,這也是《舌尖上的中國》要表達的。《舌尖上的中國》更關心的正是人和食物的關系,要把挖掘到的深層次的文化信息傳遞給觀眾。
寫吃,更是在寫人
對中國人而言,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國人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事了。
“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冒著白花花的蒸氣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馱著黃饃饃的大伯樸素的笑,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看過《舌尖上的中國》,有網友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陜北的餑餑商販、查干湖的捕魚老者、云南的火腿匠人、蘭州的拉面師傅……在《舌尖上的中國》里,每一個鮮活的個體背后都洋溢著樸實的氣息。片子里那些辛勤勞動、有著質樸笑容的人們,才是組成這個國家最重要最真實的存在。其實這部片子講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講文化傳承。
《舌尖上的中國》聚焦在烹飪上的時間并不多,更多的畫面是在展現如何捕獵、采掘、加工、制作自然饋贈的食材,整個過程看上充滿神秘氣息,夾雜著為生活、為生存而流下的汗與淚。鏡頭里,他們笑得很滿足,從他們身上我看到的是對生活的熱情,知足常樂。有時候我們是不是想要的太多,反而忘了簡單生活的真諦?”
與其說《舌尖上的中國》抓住了電視機前觀眾舌尖的味蕾,不如它說正在悄悄地喚起每一位觀眾心中的文化熱忱。“民以食為天”是這個農耕文明的最高政治箴言。畫面里的天、地、陽光、森林、河流、海洋是真正的生命源頭,它所喚起的是一種“懷鄉感”。它對這個已變形的社會和心理具有某種療傷式的平復作用。
其實,《舌尖上的中國》挑動的何止是舌尖,更是中國人內心深處那一根心弦。在快節奏、高速度的現代都市生活中,這根充滿著情感的心弦已然布滿灰塵,而社會和心理也被外來的壓力不斷地擠壓變形。但是,《舌尖上的中國》所傳遞的溫情、平和、從容,悄然撥動了這根幾乎被遺忘的心弦,那從心底涌起的,洶涌澎湃的感情,將美好于記憶和夢想中迸發出來。
統編教材的心得體會范文1500字 篇3
讀過《藍天下的課桌》這本書,我了解了堅強的魯達欣、完善的陳益樂、英勇的花雨晴、成績優異的七色彩虹、陽光燦爛的胡蕓,也有苦味的孫思甜。
我還懂了:原先,我還沒有長大了,我還不完善,我不懂的物品還非常多……原先,我還不明白苦。魯達欣失去父親,母親也身患先天心肌梗塞,家中沒有人力資本,母子倆如同二根木筷,相依為命,缺一不可。她們家里墻面上的這句話>,我還記憶力尤深:溝算什么呢,坎算什么呢,走以往,頭頂仍然是藍天白云,腳底仍然是大路!被大水搶走了珍貴左眼的陳益樂,用一只眼睛看這世界,但他從別人的目光中看得出了自身的異常,趕到城市念書的他,感到孤獨而又迷失……
我想,她們才真實感受到什么叫做苦,僅有她們才有資質埋怨運勢的坎坷和艱辛。相比之下,我如同一株溫室大棚里的花瓣,沒有風吹雨打的侵蝕,沒有蟲類的叮咬,僅有那取之不盡的甘露和化肥。好笑的就是我居然仍在怨天尤人,還身在福中不知道福。實際上,我很幸福,我確實真幸福,這我懂了。原先,我還不明白堅強。像花骨朵一般的花雨晴,仿佛一出世就終究了她那凹凸不平的人生路。生活的急迫,聾了的耳朵里面,同學們的岐視,都使她的眼淚比他人多。
可是,她并沒有舍棄,只是英勇路面對生活,英勇地追求理想,英勇地飛著,飛著。從農村帶著優加考試分數趕來大城市的七色彩虹,變成了個問題生,還老師打手心請爸爸媽媽,可是她也沒有此后自暴自棄,僅僅踏踏實實地努力,又變成了以前哪一個優秀生……我覺得,這才叫頑強。實際上,堅強并并不是摔倒時不明白地站起來,也不是栽跟頭時地慌慌張張,手足無措,更并不是,遇難時地怨天尤人,坐以待斃。相比之下,因為我談不上堅強。由于,淚小精靈總愛滯留在我的身上。如今,我懂了,人要學著自身堅強!原先,我還不懂愛。這種苦小孩能在城市存活出來,除開她們本身堅強的信念,也有來源于四面八方的愛。要是沒有他們的爸爸媽媽,風里來雨里去的辛勤工作,對他們勤奮無私奉獻的愛;要是沒有他們的老師,關懷備至的關心,對他們勤奮無私奉獻的愛;要是沒有他們的朋友,性格外向的微笑,對他們勤奮真摯的愛,要是沒有……那么,他們也就沒法在大城市里日常生活,更看不到未來的黎明,正前的希望。
相比之下,實際上我不懂愛,更不清楚去努力愛,反倒對父母、教師等身邊人的給自己努力的愛熟視無睹。如今,我懂了,實際上大家生活中并不缺乏愛,僅僅缺乏發現愛的雙眼。大家應當體會身旁的愛,常懷感恩之心!原先,我還不明白追求完美。這群在逆境中成長的小孩,都是有一個相互的理想:好好讀書,一直,一直讀下來。自然,這一小小的夢想并不象大家寫在作文紙上的這些冗雜的空話,更并不是我們小時候一天到晚掛在嘴上的脫離實際的想象。她們為著理想一直勤奮著,勤奮著。是的,他們窮,他們不易講標準的普通話水平,他們不會寫齊整的字,但是,他們勤學好問,他們勤奮,他們……重要的是,他們掌握本身的理想化,他們更搞清楚完美主義者!可是我呢?
因為我有理想,可是仿佛從來沒有想起以往努力創造,好想它就始終掛在那邊,望塵莫及。如今,我懂了,夢想是必須勤奮去追求完美的!與其說是老天爺不合理,給了這種小孩一個窮苦的運勢,還不如說是她們很好運,老天爺給了她們非常多的愛、追求完美、理想。對啊,她們不窮,很頗具。藍天下的課桌,它如同那極大的藍天白云,寬容著每一片云彩,無論美丑。可是我,也跟這種窮苦的小孩一樣在藍天下學習培訓。盡管我天生便是真幸福的,可是因為我應當向這種小孩一樣,不斷進取。堅信總有一天,我能變成一個“頗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