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教學心得(精選3篇)
高三歷史教學心得 篇1
為不斷深化我省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提升高三歷史教學和備考的實效與質量,全省高三歷史教研會于xx年9月4日在東湖中學閃耀開幕。 來自北京武漢宜昌的專家和老師在會上展現了具有鮮明特色、精彩紛呈的高質量報告和示范課。這次會議會期雖短,但主題突出,內容豐富,求真務實。
本次活動追求方法牽引、點撥提升、和諧發展的目標;從高考試題命題思路、高考試題分析評價、高考閱卷評分和20xx年高考第一輪課堂教學復習的角度,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上探討高中新課程改革、新高考要求和發展趨勢與高三歷史課堂教學三者的有機結合,尋求促進高三歷史教學和備考有效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第一天上午是由國家高考命題專家組歷史試題命題專家郝瑞庭作了《全國高考文綜——歷史試題命題原則與發展趨勢》。這個報告從命題的角度來探討新課改的理念,強調“課改引導高考,高考推動課改”。歷史新課程的三大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考查的內容上,強調是歷史課程知識而不是歷史教材知識;考查的內容與教材的內容不一定有點對點的直接的聯系;考查的目標更側重于思維能力的考查,而不僅僅是對歷史知識的識記。這就要求老師要用課程觀去教學生,而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新課程觀背景下,強調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成為必然,體現課改理念,關注學習過程與方法,將以往考查知識為重點扭轉到對考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
郝老師提醒我們注意以下幾點:
1、關注歷史常識、史觀的考查。
2、突出主干知識的考查:重大歷史事件、重要制度及其背景、社會變遷中的歷史背景。
3、用各種方法激活考生思維:包括深入法、特例法、換例法,盡量將問“是什么”變為問“為什么”。
4、學科內綜合試題的試題結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小切口、大跨度的布局。試題能力與目標:突出歷史認知能力的考查,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辨證的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培養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選修模塊:范圍不拘泥于教材內容,考核目標側重于歷史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力的考查。第一天下午由華中師大一附中的陶濤老師作《xx年文綜歷史高考回顧與展望》的報告。先對全國卷分析試題特點:
(1)完成傳統高考的`平穩收官;
(2)彰顯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精神;
(3)實現重點、熱點問題的科學考查;
(4)關注中國歷史,強化史學功能。
最后對教學、備考提出建議與反思:
一、探索有效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的有意義的專題
目前教學中常見的問題是知識點的堆砌,在教材外,無節制地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史實,于是出現多種教材同時用,新老教材結合上等情形。“在新課標下,基本知識點的確定比較困難。在考試測量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對此加以緩解,并且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探索有效的教學設計,實質是把握歷史學科的功能,根據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掌握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設計有效的專題。另一方面,高考命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即結合時下中國發展的熱點話題,運用歷史知識加以闡釋,以形成正確的認識。如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國卷37題以“民本”與“民主”為切點,探究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希望引導大家形成認識: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單純的仿效西方是行不通的。因此,理性看待時事熱點,從歷史的角度正確考察當下發展問題,是備考中專題設計的重要依據。
二、貫徹新課程理念,在互動探究中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1、常規教學中常見的問題是用結論解釋結論,用概念闡釋概念,以致學生知識固化,不善遷移。因此,首先要引導學生對歷史概念、結論活化理解,靈活運用。
2、每堂課每個專題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確的思想,用思想(觀念)引領課堂,激發學生思考和共鳴,最后能用這種思想(觀念)解決問題。
3、題海式的訓練應該被擯棄,指導學生寫論文等形式可以嘗試。一方面命題人一直沒有放棄以小論文形式入題考查(新課標卷評價材料中西方崛起的觀點);另一方面寫論文的訓練方式有很多優點,符合新課程理念,因為在論文寫作中學生參與了整個探究的過程,找材料、論證、寫成文字報告并相互協作等。
4、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已成當務之急。最重要的是史觀和史學研究新成果的了解和運用。例如,一線還有不少教師在講述中國外交史的過程中,一邊用“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等已經被棄置的理念講近代史,一邊又用“中國逐漸融入世界體系”的理念貼標簽,二者相互糾纏,讓學生莫衷一是,無法形成理性的認識。簡單且有效的辦法是發掘高考題的引導功能,將各種類型、各種專題的高考題加以整合,就可以形成很有意思的新專題。
三、培養考試能力,在教學備考中滲透學科技能培養
第二天上午由參與xx年高考評分閱卷的蒲麗萍老師做《由高考評分細則看應對策略》
(一)制定評分細則的基本原則:
1、原則上與標準答案一致。每道題根據試題的主要考查內容比照評分標準制訂相應的評分細則。2、整分原則:只給整數分數。
(二)閱卷評分的基本要求:
1、多評制;
2、誤差控制;
3、回評制。
結論:相對穩定、公正、公平原則下的高校選拔人才。
學生存在問題:基礎不牢,歷史概念模糊不清。審題不準,能力欠缺。
(1)對概括等能力要求做不到,只能照抄原文;
(2)對題意理解不到位:要求領會對秦漢隋唐統一強盛的作用,結果在談關中周邊地區產生的消極不利影響;
(3)表達能力差;非術語較多。民貴君輕被表達為“民為大,君為小”,“民比君大”,“民權大于君權”;
(4)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差,答題沒有層次,有的跳躍性大,條理不清;
(5)思維不活,不能從不同角度發散思維(政、經、思文、對外)。
三、教學建議
1、轉變觀念:選拔、學生;
2、教學中滲透新課程要求,突出新材料、新情境(選材視野開闊,思路大而立意深遠);
3、體現課改理念,基礎、能力與方法并重,考查生的綜合素質。
第二天下午,東湖中學和宜昌中學的兩位中學的老師上了2堂高三復習課,兩位老師都注重研究新課標,從明確課標和考綱要求開始,在注重理解概念的同時,分析、掌握主干知識中的可考點;結合主干知識,分析相關熱點問題。
高三歷史第一輪復習需把握以下幾個結構:
1、明確課標和考綱要求;
2、把握基本歷史概念;
3、明確章節知識結構和核心知識點;
4、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探究熱點歷史問題;
5、解析近年經典高考、調考題目。
會議展示了我省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研究和備考的成就,體現了我省高中歷史教學多元發展的特色,發揮了教研的引領作用,必將促進校際交流與校本教研。比如:選修課開設(因省20xx年高考方案待定——可能是寧夏模式:在四個選修中任選一,如考生把四個選作題都答則以第一個為準,故建議在四個選修模塊里選二個,既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有給其高考選擇答題余地,只是能力培養如有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在教學里一定要落實),方法論(歷史的辯證的看問題。實踐上是培養學生歸納、分析、概述、評價等能力,這也是高考命題的題眼),試題設計思路(每個主觀題都有中心思想,注意立足與課標知識背景下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考察新視角,注意區分有效與無效材料的區分),必修與選修教學方法與容量的把握(不過分追求具體知識的記憶,講究知識的網絡結構、能力的螺旋上升、視野的全局開闊)等,我會在今后的歷史課堂中不斷學習與反思,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踐行,持之以恒必有收獲。
高三歷史教學心得 篇2
一、共同亮點。
1、每位老師每堂課的設計思路較好。
實驗中學的陳xx老師講的《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一課,通過編寫《我的漢書·西漢》,將本課分為三部分:廢墟篇、思變篇和鼎盛篇。
2、每位教師都能運用多媒體,大量出示史料,讓學生能夠自己分析得出結論,培養了論從史出的能力。
3、課堂上師生互動較好,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并糾正錯誤。充分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4、每位教師都能充分挖掘課外教學資源,如將時政內容和鄉土史與所教課程緊密結合在一起,導入或者結束新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每位教師課堂上都倡導學生合作學習,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最優課例。
我認為最優秀的一節課是xx學院附中肖《匈奴的崛起與漢朝的和戰》。
1、導入精彩,引人入“境”。他的課堂導入,應用flash出示圖片,并有文字說明,值得借鑒。
2、教學結構非常清晰,這節課分為三大塊:說崛起、憶戰爭、唱和平。最后總結還是圍繞這三大塊,讓學生一目了然,效果極佳。
3、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進入角色,對匈奴是戰還是和的問題上進行辯論,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4、教學過程中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教給學生學法,糾正學生不足。
在學習本節關于匈奴的崛起時,肖老師及時教給學生學法:學習本課第一段時,教給學生用標注法,劃出重要知識點,并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
1、課堂講授過程中,采用講典故“落雁”由來,將本節課所學知識與課外知識結合起來,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把課堂放給學生,大膽挖掘深意。昭君的“和”與衛青、霍去病的“戰”都得到認可問題上,讓學生大膽發言,挖掘深意。
3、練測平臺,采用自選。這種測試方法,更能表現學生的課堂效果。
三、改革歷史課堂教學的打算。
1、把歷史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歷史知識。
2、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供給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傳統的未必是無效的。
3、教學過程中,要大量引進史料,包括音頻、視頻、文字、圖畫等等,鼓勵學生去分析歷史史料的內容,從中引出結論,說明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并且做到學以致用。
4、教學應讓學生既要會學歷史,還要會考歷史,學習考試兩不誤。
高三歷史教學心得 篇3
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的歷史工作教學。由于教學經驗尚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一、精心備教,全面把握新課程標準
本人力爭在每節課前仔細研讀教材然后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案,在教每一節課前,精心準備、認真備課,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到教學中有的放矢,不打無準備之仗。從一學期的教學情況來看效果較好,學生的各項素質有較大的提高。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鉆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例如我在講授《血肉筑長城》時候,這課的主題是“抗日戰爭”,教學難度比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為了上好這堂課,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準備有針對性地講。為了令教學生動,不沉悶,我還為此準備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條謎語導入新課。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學生特別用功,教學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相比可見,認真備課對教學十分重要。為了這一目標,我做到了課前認真研讀教材,學習新目標,精心設計教法,指導學法,認真落實上課,作業,練習,復習,單元檢測等環節的工作,做到超周備課,作業全批全改,不定時抽查學生的背誦和記憶。通過單元檢測考察,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教學效果,使歷史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
二、培養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的源泉。我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主要是這樣做的:教學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輸式教學、不提倡死記硬背,教學中主要采用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從問題中學會自主學習。在問題中盡可能的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使課堂更生動也能激發學習興趣。努力突出歷史教學的過程和方法,拓展歷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充分發揮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多給學生鼓勵和幫助培養學習自信心
由于學生基礎差,學習感覺難度較大,學習信心不足,有的學生成績不理想。這種情況我沒有急于求成,更沒有拔苗助長,而是從發展培養學生的興趣出發。適時給學生鼓勵,從多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用贊賞的目光看學生,相信這點不行那點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對有困難的學生耐心的輔導和幫助,鼓勵他們大膽的參與課堂。很多學生由怕歷史到喜歡,由差到好。開展課外輔導,課外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活動。如 (1),交流歷史學習方法,經驗。 (2),觀看愛國主義影視片:上抗日戰爭時,給學生推薦一些抗戰的影視片如《南京大屠殺》等。(3)學習方法,復習方法指導。
四、轉變教學觀念,不僅教書而且育人
放棄老觀念和老思想,放手讓學生學習,讓他們在平等、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在教學中還多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教給他們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愛心對待學生。
以上是本人對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的總結,工作中也有疏漏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的努力,力求更上一層樓。
五、存在的不足:
1、個人備課有時針對性不強,特別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備好的課不得不進行必要調整。
2、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得不夠到位,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成分還比較多。
3、課外活動的開展因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總體效果亦有不盡如人意。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強備課的針對性,努力服務于課堂教學和學生。
2、有意識地強化落實新課程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
3、實質性地開展課題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點具體的內容。
4、加強課外活動的指導和引導,做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