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浙江省臨海市發展民營經濟的經驗體會
2、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措施,促進民營經濟全面發展。他們非常重視政府在發展民營經濟中的引導和政策扶持作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僅涉及面廣、靈活便捷、配套完善,而且力度大、操作性強、管用。如在土地政策方面,通過土地置換、造地、功能轉換等措施,千方百計滿足企業用地特別是大企業用地的需要。他們的做法有兩點值得借鑒:第一是土地置換。臨海市通過補貼的形式,在東北、江西等地開墾、整理耕地,以易地土地開發實現占補平衡,擴大用地指標;第二是向大企業集團實行傾斜。在財政扶持方面,從1998年起,臨海市推行財政貼息政策,到XX年底全市各級財政共安排貼息資金3.6億元,帶動和激活的銀行貸款、社會民間投資技術改造的資金達100億元。在稅收優惠方面,臨海市對民營企業進行分類,分為農業加工流通型、出口創匯型、高新技術型、就業型、從事服務業型等,根據不同的企業實行不同程度的稅收優惠,如對高科技企業所得稅實行減半征收,對民營企業所得稅優惠與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實行“減二免三”優惠。他們的各項扶持政策和措施為民營經濟發展不斷注入了新的活力。
3、抓重點、抓關鍵,推動民營經濟上規模、上水平。一是突出抓好扶優扶強。臨海市確立一批規模型、科技型、外向型的重點民營企業,加以重點扶持。他們不但堅持樹強扶優,加大對超億元企業的扶持力度,而且高度重視后備骨干企業群體的培育,著重抓好產值幾千萬元的“第二梯隊”企業,扶持他們盡快成為帶動一方經濟和整個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二是抓質量興市、名牌興業戰略。他們各級把抓質量、創名牌作為提高區域經濟整體素質的戰略性措施來抓,列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附加值高的行業和產品,進行重點培育。并對創名牌的企業實行重獎,全市普遍實行了對創國家級名牌產品的企業由市本級獎勵100萬元的政策。三是抓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大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推動產業升級,形成產業規模優勢和區域品牌優勢,使之成為民營經濟的龍頭。四是抓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臨海市是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地區,他們較早就對國有企業和城鄉集體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90年代中后期就全面完成了企業轉制的任務,為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領域和發展空間,掃清了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臨海市國有集體企業轉制為非公有制企業的達97%。同時,他們不斷推動民營企業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允許個體私營企業自主選擇適合生產力發展階段、符合社會化生產要求和企業特點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自主經營,自我發展。并且以產權+市場為主線,引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他們還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大力引才引智,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通過建立成果孵化中心、高新園區、技術貼息等措施,提高民營企業的競爭力。
4、轉變政府職能,搞好服務,為民營經濟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他們各級政府切實抓好對民營經濟的服務,對民營經濟實行“六個平等”:登記申報平等、規費標準平等、稅負平等、金融貸款平等、市場準入平等、部門服務平等。一是轉變機關作風,搞好辦事服務。通過改革審批制度、簡化辦事程序、政務公開、整治“三亂”等,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和機關作風,提高了對民營企業的服務水平。臨海市近三年取消不合理涉企收費項目265項,為企業減輕負擔3.69億元,去年共削減審批、審核、核準事項261項,減幅為64%。他們還實行投訴追究制,對所有機關干部,凡是被投訴經查證屬實的,第一次給予通報批評,第二次調離崗位,情節嚴重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二是提供融資服務。臨海市設有企業擔保公司,切實解決了民營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市里每年專門撥出1億元建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資金。三是開展維權服務。為保護個私經濟的合法權益,臨海市較早就制定了《私營企業權益保護條例》,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市上建立了維權中心,通過個私協會和工商聯抓好維權工作。四是積極為民營引進人才和開拓市場做好服務。他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應該由企業來辦的,政府不干預,凡是一家一戶企業該辦而辦不了的,政府主動提供服務。針對企業在人才和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政府積極開展招才引智工作,促進一批企業與全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合作關系。同時,通過舉辦境內外商品交易會、博覽會、展銷會,鼓勵企業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
5、加強管理和組織領導,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保障。臨海市各級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加強對民營經濟的領導和組織協調工作,切實把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做到思想到位、工作到位、責任到位。他們把個私經濟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建立相應的目標責任制,促進個私經濟加快發展。市上專門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擔任組長的個體私營經濟協調小組,下設辦公室,抓好個體經濟的日常工作,并專門組織督查組,對全市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各項措施的情況進行督促檢查,保證了各項措施落到實處。他們及時總結典型,推廣經驗,在全社會大張旗鼓地表彰民營企業家,營造了關心、重視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同時,他們十分重視發揮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的積極作用,通過他們溝通上下,搞好協調,理順關系,為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發揮了橋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