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三農”——掛職駐村的感想
我是學工程的,畢業后從事的工作與農村的關系也不大,平時除了聽同事、朋友說些農村見聞,對“三農”工作沒怎么了解。前幾年看到李昌平在給總理的信中說“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倒是想了解了解“三農”工作的實際情況。1996年,我和團縣委的同志一同在乍洋鄉水碓村“奔小康”,對“三農”工作有了一些感性認識。今年,市里決定在全市抽調青年干部到基層掛職鍛煉,我又被抽調到城郊鄉梨坑村掛職,讓我有更好的機會了解“三農”工作。
我掛職的村是城郊鄉梨坑村,位于特哈縣西北部,北與浙江泰順交界,是個十分偏遠的山村。通過一段時間在村里,與農民直接接觸后,我對“三農”工作有了進一步了解,也更有感觸。
讓農民拿不起又放不下的農業
雖然我縣近年來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從人口和經濟的來說,應該說主要還是一個農業縣。發展好農業帶頭占全縣人口80%的農民的富裕。從全國來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對特哈來說更是如此。農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既是國計民生穩定的基礎產業,又是一個要面對諸多風險的產業,不僅要面對自然災害的風險,還要面對市場風險,而且由于生產周期長,面對的市場風險遠比工業產品要高得多。談起農業,大部分農民顯得無奈。我縣是個山區縣,從農業的比較優勢來說,易于實現機械化作業,需要規模經濟的產業,我們是劣勢,我們的優勢應該在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如我們大力發展的藥材、茶葉等。發展的方向應該說沒錯,但農民說起來,大部分嘆道“賺不了多少錢”。幾個農民給我算了一筆賬。
一畝水稻,犁田要260元,稻種要30元,一年施的肥料要150元,農藥30元,除草劑10元,一般收割7-9擔稻谷,按現在的市場價是每擔103元,平均來說共800多元,一畝賺300多元。但這當中還沒計上人工費用,由于難以實現機械作業,耕田、插秧、割稻、拔草費的工很多,如果用雇工的方式,一天每人35元,更賺不了什么錢。所以現在農村一般用類似合作社的形式,互相幫工。即使如此,一年自己投入的工也要100天左右,折合成人民幣,一天僅3 元。茶葉,一畝一年農藥、肥料要240元(按現在農民常用的農藥、化肥),首春茶一般可以摘10斤茶青,一斤10元,二春茶摘30斤,一斤3-4元,三春茶摘40斤,一斤3-4元。如果一家的茶園面積不大,一般可以自己采摘,如果要雇人采摘,一般摘一斤茶青工錢7-9角。如果不雇工,總的來算,一畝茶園一年也僅賺80元,還不算自己花的工。藥材以太子參為例,一畝種要100元,農藥、肥料40元,一般挖1擔,以現在的市場價600元/擔,一畝賺460元。
這當中所花的人工都是自己的。如果雇人挖太子參,一般一天35元,而太子參從挖地到挖太子參都十分費工,只虧不賺。從當前農村的這三種主要產業來看,似乎陷入了一個悖論,我們的農業優勢產業應該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事實上這幾個產業如果超出自家勞動力所能承受的極限,要雇工的話,卻是規模越大越虧。也就是說從直觀的理解,我們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是處于劣勢。其中的關鍵,在于自己投入勞力賺取的利潤(一天3-4元)與雇工工錢(一天35元)之間的巨大差距,而這差距能存在,只能說明我們的農業的效益太低了。
要提高農業的效益,只能是走乍洋有機茶葉那種高投入高產出的路子。但是沒有龍頭企業,農民自身如何發展這種高效農業?而情況就是由于這些有機、綠色食品農產品要求較高,品牌樹立不易,這些企業不會貿然擴大訂單農業規模。其實很多農村的農民也盼望著能發展訂單農業,但是卻很難很難。雖然難,這卻是特哈農業的發展方向,是特哈農業的出路。
從梨坑村的農業來看,效益不高,但是拋荒地與外出人口并不成比例,大部分農民在農忙時會回到村里種上糧食。之所以放不下這低效的農業,農民們談起了外出打工的艱辛。由于所受教育不高,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勞動技能,只能是到建筑工地打打小工、踩三輪車,收入來源不穩定,他們要為自己留條后路。這也為我們服務農民指出了方向。
看似矛盾的農民
在村里與農民接觸久了,深感農民純樸、善良。原省政府副省長潘心城曾在梨坑村掛鉤幫扶了5年,為村里修通了公路。至今村里的群眾談起來,還念著共產黨好。一位老大爺說起潘副省長,直念著“那是個好官哪,下著那么大的雨,他還跑了那么遠的山路到村里來。以前哪見過那么大的官到我們村里來,還到我們家里去,還幫我們建公路,好人哪!”說到中央今年出臺的一號文件,群眾打心眼里高興,都說黨對農民好。農民都說“自古沒有說還要交‘皇糧’的,現在中央關心農村,連這都不用交了,種糧還有補貼,還不會富裕,只能怪自己。”今年,村里的糧播面積擴大了60多畝。
梨坑村總共133戶449人,其中109戶346人外出經商、辦廠、打工。其實,一般情況下住在村里的只有50、60人,最少的時候只有20多人。一些媒體曾經形容偏遠的農村,剩下的是61、38、99部隊,獨缺54部隊。其實在梨坑,連61、38部隊也沒有,留在村里的,用群眾的話說,一類是老弱病殘,一類是沒本事的人。年青人不愿留在村里,也不愿回到村里,他們說的最現實的一件事是,回到村里連老婆也沒得娶。他們現在最想的是,政府能有優惠政策讓他們能在城關建房子。其實當前農村的這種情況也是合理的,它是勞動力優化配置的一種表現,也是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必然出現的,我們能做的,就是要如何引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