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觀后感(精選3篇)
《共產黨宣言》觀后感 篇1
有很多人說,現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倒像是社會主義,而社會主義國家像是資本主義。而在百多年前的馬克思、恩格斯是否會想到當年他苦心寫下的《共產黨宣言》在今天會有何作用。今拜讀此文,感慨頗多。
大家知道,《共產黨宣言》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寫的,1848年2月在英國倫敦用德文首次發表。它是全世界共產黨人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它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這部著作篇幅不大,只有3萬多字,但在世界上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由于它的問世以及由馬克思、恩格斯所開創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世界上產生了數以千計的共產黨組織和社會主義組織,產生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從根本上改變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
由于它的問世以及馬克思主義其他著作的發表,馬克思被評為世界公認的人類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共產黨宣言》在世界上傳播非常廣泛,其發行量僅次于《圣經》,被翻譯成200多種文字,不僅成為全世界共產黨人和一切進步人士必讀的著作,而且成為美國等世界許多國家大學生的必讀書。
《共產黨宣言》對中國的發展更具有決定性意義,它不僅影響了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等歷史偉人,而且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近百年的社會歷史走向。
我們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乃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都與《共產黨宣言》思想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例如,我們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中實行的土改制度、多種經濟并存制度,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初期實行的合作經濟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8小時工作制度、義務教育制度等,改革開放以來實行的多種經濟制度、累進稅制度、新型的社會福利制度等,都與《共產黨宣言》思想聯系在一起。
今天我們講“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也都是對以《共產黨宣言》思想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運用和發展。
當然讀此文的不只是共產主義的信仰者,還有很多“資產階級”。他們更有興趣了解《共產黨宣言》,更有興趣按照其中的某些做法來實踐,做的可能比共產主義信仰者更加好。所以,共產黨宣言里的觀點與論述。在今天,有很多感覺好像有顛倒是非的感覺。
“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共產黨宣言》單行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3版,27頁)
我們總是在試圖解釋歷史。讀過費正清的《萬歷十五年》后,發現我們的每一個社會的主流思想都在用各自獨特的方式解釋著相同的歷史。當然各自的到的結果是由不同的。將階級斗爭視為人類歷史的主軸,與其說是全面考查多種因素后的結論,不如說是分析歷史的預定框架。
因為,當你相信存在著階級時,你總能從歷史中“發現”各種“階級”;當你相信階級斗爭主導著歷史發展,那你也總能“發現”相應的線索。只是被發現的這些“階級”、“斗爭”往往需以“不同形式的”作為修飾,以確保歷史紛繁表象下的“本質”能夠符合先定的假設。但是,“階級”之類的名詞終究只是一個標簽——一個需要主觀界定的概念,而非事實存在的實體。
因此,這種分析框架的意義實際上不在于發現諸如“階級”之類的歷史事實(它根本無法發現),而只在于為歷史事實提供一種解釋,即將人們歸于不同的階級從而基于階級的視角來理解歷史的因果關系。然而,任何一種解釋(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的、歷史學的)都是有根據(解釋框架本身的思想根據以及解釋所選用的事實根據)的發明而不是發現,忽視這一點往往使得學術理論成為教義、相應的實踐成為專斷。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無法評判解釋的優劣,但是,對于紛繁復雜且無法重復的歷史,是否存在所謂正確(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含義)的解釋,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即便我們不再奢求“正確的”解釋而只滿足于“合理的”解釋,我們也還要注意到解釋合理性的證明不能來自其使用的解釋框架本身,否則那便成了循環論證。
忽視以上觀點的危險在于:當這種分析框架被視為發現而不是解釋歷史事實的手段時,它便可能篡奪歷史事實所具有的真理性;而它被武斷地視為唯一正確(對于紛繁復雜且無法重復的歷史,這可能么?)的解釋手段時,理解歷史的其他可能路徑便被堵死了。
想一想現在的社會現象,“被”這一動作到處可以見到。其實最多的是在看不見的情況下,在你我不知不覺時,就已經“被代表”了,這是最悲哀的事情。為什么呢?因為在我們還沒有出生時,我們就被貼上了不同的標簽。沒有人能逃過這一切,人嘛,生來就是社會的人。
借用蘇格拉底的話“離開城邦的人,非神即獸”。我們是無產階級,這一稱呼在某個年代珍貴得很,為此我們的父輩放下了所有能放下的東西(生命也無所謂)來贏的這一稱謂。我們并沒有創造,而是被創造了。因為人人平等的事實只在書本里有,現實中你必須選擇這個一分為二的現實。
“現代的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同上,29頁)
我們應注意到,將資產階級視為統治階級,可能只是給具有較大政治影響力的人群貼上資產階級的標簽而已,這種可能的一個證據便是那些無法算作是資產者的“統治集團”成員常常被冠以“資產階級代言人”的頭銜。簡而言之,即便你的身不是資產階級的身,那你的魂也必是資產階級的魂。此類萬用靈藥的過分使用有削現實之足以適理論之履的嫌疑。
即便假定的確有一個叫做資產階級的群體處于統治者的地位,那么我們仍然需要思考的是:在這個變化發展的社會中,階級的構成是靜止不變的么?顯然不是。在現實世界中,資產階級的邊界本身就是模糊的,而且其構成也在不斷地變動,這也就意味著一個靜止不變的統治集團是不存在的。
那么,倘若上升到資產階級統治集團的通道是暢通的、機會是平等的,那么階級間的不平等難道不是可以視作一種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不平等么?那種一勞永逸消除一切不平等的企圖已經被證明是一種烏托邦的夢幻,這提醒我們如果結果的不平等注定無法完全消除,那么我們顯然更應當追求機會的平等。
也因此,階級斗爭的話語,只有在作為爭取機會平等這一有限目標的一種手段時,才是有意義的。當它一旦企圖超越這一目標而要求徹底的平等時,便注定失敗并被人拋棄。這種失敗,一方面根源于絕對平等的不可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階級斗爭本身的悖論所致。這個悖論(也是階級斗爭的危險之處)就是:人們通過建立階級認同以及階級斗爭來爭取虛無飄渺的更大自由的時候,往往必須首先放棄自己僅有的自由。
這種對個人自由的踐踏,乃是對階級斗爭的虔誠信仰及由此產生的對強有力的統一組織的需求的極可能的結果。當然,階級斗爭理論完全否認這種踐踏,它認為階級成員因有著共同的目標而沒有本質的利益分歧。
然而,當我們回想一下階級本身歸根結底乃是一種人為的規定——一種標簽的話,那么關于存在著共同的目標以及沒有本質的利益分歧的說法也就頗為可疑了。換言之,如果階級斗爭的理論將這種否認完全或部分地建立在關于存在階級的先定假設之上,那么這很難說是有力的辯護。
宣言還是那個宣言,社會已不再是那個社會。然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還在人們的空中相傳。還有誰有當年那種激情與熱血,為了一個不可能是想的理想,其實并不合理的說辭而做出犧牲。站在高處的人在說著,坐在地上的就好好的聽著。
“一句話,封建的所有制關系,就不再適應已經發展的生產力了。這種關系已經在阻礙生產而不是促進生產了。它變成了束縛生產的桎梏。它必須被炸毀,它已經被炸毀了。”(同上,32頁)
“資產階級不能統治下去了,因為它甚至不能保證自己的奴隸維持奴隸的生活,因為它不得不讓自己的奴隸落到不能養活它反而要它來養活的地步。社會再不能在它統治下生存下去了,就是說,它的生存不再同社會相容了。”(同上,39頁)
我喜歡這些話,很想再加一段自己的推理之言。但是想了想,還是不填比較好。
在馬克思所認識的世界里,即在“歷史規律”支配的世界里,似乎沒有自由意志可言;正如無產階級注定獲得解放一樣,資產階級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注定滅亡。然而現實表明,資產階級顯然不是“歷史規律”的馴服的奴隸。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和反對者會用檢驗真理的方法宣布,人的能動作用是很強的。合法性是可以創造出來的。我個人也堅信這一點。不然射虎豈不是又要來一次大整合。
《共產黨宣言》觀后感 篇2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圣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這是偉大著作《共產黨宣言》的開篇,僅僅是這個簡短的開篇就把我深深的震撼了。馬克思把新生的共產主義思想比作“幽靈”,共產主義的傳播被稱之為“游蕩”。我從這字里行間看出共產主義者對舊勢力的諷刺與不屑,看出了共產主義者的謙遜與低姿態,他們不會冠冕堂皇的標榜自己,炫耀自己,他們從不說自己是救世主,他們只會說“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人們,聯合起來!”
“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我想如果沒有這樣一本宣言,沒有這樣一種思想,那些在亂世里苦苦思索救國之道的仁人志士們仍然眉頭緊皺,中國結束不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于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斗爭”。有壓迫就一定有反抗,在戰亂與硝煙的年代里,社會只能緩慢的進步甚至是退步。真正造福人類的是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嗎?不是,有人用火藥肆意擴張,有人把它當成觀賞的玩意,有人用指南針橫跨大洋,測世界版圖,有人卻只能用它看風水,當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被風沙吞沒的時候,誰還記得它當初的風采?再恢弘的建筑,幾千年后,不是黃土一抔,就是僅供后人欣賞。只有這薄薄的一冊宣言,是真正造福人類的東西,它是古蜀的都江堰,是秦的長城,當一切被時間沖刷的消失殆盡的時候,只有它還熠熠發光!
《共產黨宣言》通篇體現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發展觀。《宣言》不僅全面系統地剖析了資本主義誕生、發展到必然滅亡的歷史過程,而且也預測了未來社會的本質特征。我黨倡導的科學發展觀是結合時代特征和中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的運用、創新和發展。今天我們從科學發展觀的視角重讀《共產黨宣言》,仍會獲得頗多教益。
1848年2月24日,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第一次出版。這個宣言是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委托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綱領。《共產黨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1872年—1893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為《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蘭文、意大利文版撰寫了七篇序言。七篇序言簡要說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歷史地位,指明《宣言》的理論原理是歷史唯物主義,并根據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對《宣言》作了補充和修改。
《共產黨宣言》觀后感 篇3
在共產黨宣言里,我們看到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的揭示籠罩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上的面紗,“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這種赤裸裸的金錢至上、利益主義,直到今天,仍然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主流思想,就像一句話仍然流行一樣:資產階級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有的只是永遠的利益。這種爾虞我詐的資產階級思想,在戰爭中暴露無遺。從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到現在的伊拉克戰爭,是資產階級瘋狂掠奪,資產階級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整個戰爭中資產階級的各種丑惡的嘴臉一覽無余。
《宣言》問世至今已有一個半世紀了。盡管歷史條件、時代主題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所闡發的基本原理仍然閃爍著理論的光輝,仍然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不斷推進共產主義事業、謀求人類解放的共同綱領和行動指南。當前,人類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局勢風云變幻,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嚴重挫折,當代社會主義事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在這一新形勢下,我們重新學習和研究《宣言》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特殊的現實意義。我們要以《宣言》作為理論武器,敢于迎接各方面的挑戰,善于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為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而斗爭,為捍衛和發展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而斗爭。
當代大學生是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二十一世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肩負著歷史的重任,黨和人民的重托。因此,更應該努力學習《宣言》,深刻領會《宣言》的精神實質,勇于實踐《宣言》的思想原則,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榜樣,把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學會運用《宣言》中所闡明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重新觀察、分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認清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把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共產主義事業接過來、傳下去,為實現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所描繪的人類理想社會——共產主義而奮斗終身!
作為一名學生,新中國社會的一分子,我們應該做到的是認清自己的使命:擁護社會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團結無產階級,為祖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許現在我們的力量仍然是那樣渺小 ,但我們現在正處在獲得知識力量,學習生產技能的黃金時期,所以我們要努力去學習,去實踐,不斷掌握各種技能來武裝自己;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辛苦的汗水下,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有足夠強大的力量與廣大無產階級并肩為祖國的偉大事業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