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的心得感想范文(通用3篇)
學習中醫的心得感想范文 篇1
我是學中醫出身的,如果你是想進醫院,拿醫師資格證,成為一個中醫臨床醫生的話不防自考去實現,但是現在的就業形式對自考來說是不太合適的。 如果你是為了興趣,并不以此作為謀生手段的話,我可以推薦幾本書你看: 首先是《中醫基礎理論》這是必看的,這是基礎,是你踏入中醫殿堂的鋪墊。
必須認真的掌握。 其次是《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這些是臨床基礎,也是必看的。中醫基礎血扎實了,學這些可以比較輕松,尤其是診斷。學中醫其實就像走路,一條道,分幾條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會發現任何一條岔路都能幫你達到目的地。 再次就是中醫的各個臨床應用的了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針灸學》很有用的,就算給自己保健也是不錯的。
最后如果想拓展,學習古代的中醫專著則《醫古文》要看,前人的精華太多了,如:《皇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丹溪心法》《景岳全書》《脾胃論》等都可以看的。
學習中醫的心得感想范文 篇2
數千年來,造福于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衍,也為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當前中醫、中藥和針灸在大部分國家占有一席之地,利用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研究世界性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疑難雜癥漸成趨勢。
通過這次與沈紹功先生的交談以及對他的訪問,我更加深刻體會到中醫之路的曲折艱難,中醫發展的流長、博大精深,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我發揚傳承中醫精神的意志和決心。
沈紹功,男,漢族,1939年5月出生,系上海大場枸橘籬沈氏女科第十九代傳人。1963年畢業于上海中醫學院六年制醫療系,畢業后一直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從事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腫瘤病房負責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冠心病急癥研究室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學位委員。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F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心病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專家,中醫急診雜志副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所特聘顧問。承擔并參與國家中醫腫瘤、心腦血管病等多項攻關課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老出身于中醫世家,自幼受中醫熏陶,為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一切為了臨床,療效才是硬道理”。他主張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反對死啃書本也反對沒有理論的盲目實踐,有理論、有實踐并能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才能稱得上是醫學家。
老注重醫學傳承,平等待人,他認為中醫藥的生命力在基層。
多年來,他注重基層醫生特別是鄉村醫生的醫學教育培養,不辭辛苦,毫無保留的傳授沈氏家族積累的診療經驗,在業界得到肯定,受到廣大基層醫生的尊崇和愛戴。
二十多年來,我所走過的學醫道路,是艱苦的,曲折的。總起來有以下體會:
(一)要學好中醫,必須打好兩個基礎。首先是古文基礎,最低要求繁體字能認識,文言文能斷句。再就是中醫基礎,如《內經〃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白文要選讀,藥性、方歌、脈訣、經絡歌訣要熟讀,有了這兩個基礎,才能繼續深入下去。
(二)要多看幾種好的參考書。我在讀高中的時候,老師教我讀古典醫著是不錯的,但是指導我看的參考書,只限于汪切庵、陳修園兩家,這就太局限了。后來我在中醫大時所看的參考書,就使我的眼界開闊多了,因而獲益不少。
(三)要多跟幾個好的老師,因每個老師各有他的長處。比如,有的老師長于傷寒;有的老師長于溫病,有的長于雜病,有的長于婦科,有的長于兒科。根據各老師辨證用藥的特點,取其所長,為我所用,這就大有好處。但這個條件如不具備,也可自學成材。
(四)學醫要有堅強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恒。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氣。在順利的時候,又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刻苦學習,繼續前進。我在學醫過程中,學習情緒曾有幾次大的起落,教訓是很深刻的。
(五)在醫療作風方面,對同道不要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對病人無論工人、農民、領導干部,都要一視同仁,詳細診察,不得草率。有時病人情緒急躁,要求過高,也只能耐心說服,體諒病人。但也不能遷就病人,投其所好。更不能乘人之危,向病家需索財物,這是起碼的醫德。
我現在已經是一名大三的杏林學子,我以自己身在湖南中醫藥大學這個中醫情結深厚的學府而感到驕傲自豪,我更為遇到這么多醫學精湛的中醫老師而欣喜,我將在這片熱土中繼續揮灑激情,為中醫大的明天,為中醫學的未來繼續前行。
學習中醫的心得感想范文 篇3
眾所周知,傳統的中醫學教學方法單一,抽象思維多,形象思維少。要想提高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就顯得特別重要。那么,怎樣來提高西醫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以往當西醫學生開始接觸中醫時,覺得很玄,難以理解,甚至難以置信。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其次,教師講授學生聽課、記憶、考試的簡單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程結束之后很快把所學知識置之腦后,缺乏主動學習和思考的契機。最后,教材的內容不能滿足當前需要,內容多而課時少等因素也影響著教學效果。在多媒體教學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西醫院校中的中醫教學大多仍沿襲傳統的授課模式,以“填鴨式”的滿堂灌為主。這顯然與當今快速發展的教育形勢不相適應。教學方法是教學改革的具體體現[5]。多媒體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使計算機輔助教學得到空前的發展,使我們的教學方法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傳統的課堂以板書及口述為主的教學模式變成以圖象、動畫等多種方法的教學模式,從而改變了學生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的學習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
例如講授診法中舌象時,各種舌象的圖片往往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這時候展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互動式教學,往往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顯著,研究表明[6]應用這種教學模式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取得較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采用電教、多媒體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把難以理解的理論變成具體而直觀的形象化教學,常?墒盏绞掳牍Ρ兜男Ч鸞7]。
總之,與西醫學相比,中醫學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藥系統而形成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教學中應讓學生們認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構建整體與辨證思維模式,強調理論聯系實踐,課堂上提高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發散的、聯系的、觸類旁通的學習和思維方法,是提高中醫學教學質量的最現實可行的思路,其中具體的、可行的教學方法還需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在西醫院校,要使中醫教學與西醫教學有機結合,進而對學生的思維模式產生積極影響,為學生提供中西醫結合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充分了解中西醫學思維互補、方法互參的優勢,促進我國醫學的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