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跟偉大復興領航人踔厲篤行專題片觀看心得(精選3篇)
緊跟偉大復興領航人踔厲篤行專題片觀看心得 篇1
時間是忠實的記錄者,也是客觀的見證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江西井岡山市神山村在鄉村振興中書寫了“神氣”故事;老書記焦裕祿探流沙、查風口的河南蘭考張莊村,如今“風沙窩”變成了“金銀鋪”;寧夏永寧縣原隆村百姓過去久居“苦瘠甲天下”之地,因為移民搬遷生活越過越興隆……一曲曲改變命運、邁向全面小康的壯麗凱歌,是中國共產黨守初心、擔使命的具象體現,也成為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生動注腳。正如一位聯合國官員所評價的,“中國最貧困人口的脫貧規模舉世矚目,速度之快!” 從解決溫飽到擺脫貧困,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歷史性地解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這將是前所未有的成就,足以彪炳史冊。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將會大幅度地提高貧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將大大改善貧困地區產業基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讓發展紅利惠及更多農村人口,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鶎痈刹康淖黠L能力有了轉變,農村治理水平有了提升,這些都是涉及長遠發展的,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經濟快速發展和大規模減貧同步實現,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朝著共同富裕不斷邁進,深刻彰顯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展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脫貧攻堅實踐,積累起具有長遠啟發意義的經驗。比如,全黨動手、舉國之力,形成全國上下攻堅的合力。280多萬駐村干部、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為貧困群眾帶來了資源、技術和發展思路,這正是扶貧合力的`生動體現。比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通過精準“滴灌”提高扶貧效率。貧有百樣、困有千種,扶貧就有千百種方案,就會付出千百倍努力。比如,產業扶貧、扶志扶智,為脫貧攻堅制造可持續的內生動力。發展產業讓農民從田間走向車間,鼓勵創業催生無數致富能人,扶志扶智提振農民奮斗追夢的精氣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形成脫貧攻堅的造血功能和內生動力,才能防止返貧,鞏固脫貧成果?梢哉f,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不僅以實際行動加速了世界減貧進程,也為全球貧困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展望未來,中國人民將歷史性地擺脫絕對貧困,共同邁入全面小康,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將得到更為有力的驗證。一個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政黨,一個以人民為堅實根基的國家,其征途必定是星辰大海,其未來必定是其道大光。
緊跟偉大復興領航人踔厲篤行專題片觀看心得 篇2
《無手老師》是一部具有溫暖情懷和勵志功能的電影.它以我省湟中縣漢東鄉下麻爾村學校教師馬復興為生活原型,真實地反映了馬復興在雙手殘缺的情況下,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在貧困山區教書育人的高尚情操和動人事跡.它講述了一個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故事,以馬復興的實踐告訴觀眾:在命運之神沒有特別眷顧你的時候,在你遭受了這樣那樣的挫折和打擊之后,依靠執著的信念、頑強的毅力,你的人生依然可以充滿生機、充滿希望.同時,《無手老師》又講述了一個山區教師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的故事.在展示他們艱難生存境遇的同時,更著力表現了他們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和讓學生“一個也不能少”的堅定信念,為觀眾提供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這部影片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既是對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也是對“五個特別”青藏高原精神的生動詮釋.在娛樂節目風行的今天,在我們爭相觀看《哈里·波特》、《鋼鐵俠》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看《無手老師》這樣的電影,一定會有不同的收獲.
用一種情節劇的方式演繹真人真事,無疑是有些難度的.可喜的是,影片《無手老師》的編導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捕捉到了馬復興內在的精神氣質和對家鄉、對學生的大愛情懷.如果說,樸實及其樸實之中所蘊涵的堅韌、執著、自強不息是馬復興最主要的性格特征,那么,與馬復興的性格相適應,影片《無手老師》所采用的講述方式,同樣也是樸實、沉穩.或許,在編導看來,任何影像技巧都是多余的,只能用最樸實無華的鏡頭語言,才能表現馬復興平凡中的不凡、普通中的崇高.
電影《無手老師》是一部有意義價值的人文影片,畢竟馬復興是個活生生的時代典型人物.這部劇作以及未來影片的出現,不光是教育人們如何自強不息、不屈不撓向困難挑戰,也不是純粹反映了一個人性的高尚美德,而是道出了社會發展對文化知識的重要依賴,也反映了國家提倡建設和諧社會以及加強民族團結的正確性和必須性,更進一步表現了國家逐漸走向繁榮昌盛的時代。
緊跟偉大復興領航人踔厲篤行專題片觀看心得 篇3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看了一場電影,影片的名稱是《逃出生天》。
影片描述的是兩個親兄弟本來都是消防隊員,因為一次救火行動,哥哥和弟弟在先救誰的問題上發生了沖突,結果兩兄弟的爸爸沒有被及時搶救出來。后來,弟弟轉業去做消防器材的生意,而哥哥繼續留下做消防員。一次突發的火災,兩兄弟齊心協力搶救被困人員,終于冰釋前嫌,重歸于好。
電影還描述了火災發生時各種人物的心理特征,令我印象深刻。在這爭分奪秒的時刻,有人為了鉆石殺人,甚至還連累了后來的拯救工作。有一個醫生因為害怕而沒有去救小女孩,但是看到消防員們不顧自己的生命去救別人時,他被感動了,也上前幫忙為一個吸入過多濃煙的老人開刀做手術。另一個本來很美滿的一家三口,由于母親在火災時要錢不要命,導致了女兒走散,丈夫在救她的過程中喪失了性命。消防員在救人時沉著、冷靜,善于思考,他們舍己為人的精神讓我肅然起敬。
我喜歡電影中消防員說的一句話:“火場中30秒,就可以救回一條人命。”我從中能深刻地了解時間的重要性。
將人置身于災難之中,然后進行營救,具備戲份的先天性緊張、激烈。這種營救戲的看點則在于正反兩方面實打實的較量。人與人對抗的營救戰,如《拯救大兵瑞恩》、《逃離德黑蘭》等等,都是于感官刺激上非常耀眼的。當然,也存在人與自然的營救戰,如《泰坦尼克號》。這些電影,以人的死亡為達摩克利斯之劍,通過環環相扣的環節來展現人性的沖突與掙扎。從電影的可視性而言,這一類型的片子,擁有便利的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