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心得
其他,耐用消費品強調質量好,售后服務周到,汽車強調檔次,高級化妝品強調品味,家具強調溫馨舒適,電子類的強調安全,能耗大的強調節省,低端的強調便宜.......消費者心理看重什么,廣告就強調什么!~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東西不是對所有的人都適用,如果你遇到的是一個見多識廣的人,你就需要提供正反兩方面的論據,不但要提供各種實例,最好要提供各種權威的數據。這樣才能有效果....對于受眾的各種類型、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信息源、不同的渠道各種手段都要靈活的搭配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分析一下說服的要素:1 有影響力和可信度的人的示范。2 單向接受 3 激發人類的情感 4 用形象直觀的例子 5 簡潔明了的能夠記住。6 多次強化 7 因果聯系和錯誤的思維習慣,8 其他
社會心理學心得(2):
節省付出的慘遭代價
如果問我人類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我會回答:命名和歸類的能力!因為這是人類一切思維活動的前提和基礎。為了應付復雜的世界,我們學會了用一個簡單的名稱來把一個復雜多變的事物框范起來,在根據各種標準把這些事物分門別類,一一貼上標簽。這是大腦有限性的必然選擇,我們需要節省我們的腦力以處理其他更加重要的生存問題。說了這么多好像和偏見沒有關系,其實不然,正是因為人類的這種節省本能,我們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不是從現實中的具體情景去思考問題,而是簡單的從大腦中提取一個標簽,然后把這個標簽的內容強加給我們遇到的事物。這就是所有偏見的本質。
女人代表溫柔、順從...黑人代表無知、好斗...猶太人是低等民族....穿制服的總是讓人相信...孩子是需要嚴加管教的對象...大學教授都是文質彬彬...商人總是見利忘義...中專學校的學生能力低下......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偏見會傳播。一種方式是通過文化的傳承,潛移默化的讓人接受偏見。 一種是媒體:偏見的傳播者和澄清者。媒體會根據受眾的喜好選擇傳播的內容,黑人做廣告的總是比白人少很多。代表弱者形象的老人和兒童總是在公益廣告中頻頻出現。暴力事件似乎總是發生在貧民窟。非洲大陸布滿了艾滋病和需要救助的兒童。電影里的理工科博士總是想著通過什么發明來毀滅地球。 一種是個體之間的傳播,街頭巷尾的道聽途說總是有人信以為真。當你聽說“某某喜歡偷東西!”,這位青年下次來你家,你會怎樣?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怪不得古人對這種流言蜚語深惡痛絕!
更不幸的是,人類有維護自己觀點的傾向(證實傾向),如果現實的情況與我們的觀點不符(認知失調),我們不是去思考是不是自己錯了,而是極力找支持我們論據對不同觀點加以反駁。這對偏見更加有利!~如果你認為一個小孩很笨,即便是他一次考試考了高分,你也會說服自己“這很可能是考試作弊的結果,而不是努力學習!”。這種歸因偏見會產生積累效應而且相當難改變。
更為可怕的偏見發生在種族之間。每個民族都認為自己是優秀的,其他民族都次一等;自己宗教的人民都是純潔的,其他宗教都是異教徒....這些可怕的觀點在歷史上造成了駭人聽聞的屠殺。二戰數百萬猶太人還有今天的阿拉伯世界因為宗教信仰而爆發的不間斷沖突,美國黑人和白人之間的暴力事件.....都是這些偏見血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