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課學習心得
那是一節階段總結交流課,經過一個月的資料收集和社會調查,以及兩周的總結整理,在我想像當中,學生應該是很有收獲的。每個人都準備了一份總結報告,形式多以小論文的形式,初聽起來寫得還真不錯,細細品味,覺得很多同學的總結缺乏真情實感,資料堆砌的現象很嚴重,這是怎么回事?學生不是喜歡進行調查嗎,為什么沒有人寫調查報告?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先肯定了他們的總結完成的都很及時,然后跟他們說出了我的疑惑。同學們七嘴八舌說開了:“老師,還是寫小論文簡單,網上有的是。”“老師,哪有時間去調查?再說調查報告多難寫。”學生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學生在實踐中走了捷徑,從中暴露出綜合實踐活動課主題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極易出現的問題,我幾經思考,認識到自己在學生實踐基地忽視了具體的指導,放任城市自由活動,等到結果出來時才關注就太遲了。于是我及時調整了自己在下一個階段的工作,首先做到跟蹤指導,在小組活動前我組織大家開展計劃交流會,一方面我自己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間的相互借鑒和進一步完善。活動中我盡可能地作為他們的一個合作者去參與活動,活動后鼓勵他們寫活動體驗,同時我學生展示自我搭建平臺,并組織開展“體驗交流會”、“我的新發現”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談困惑,有的談收獲,有的談自己遇到的小麻煩等。在相互的交流中,同學們分享著各自的經歷,并彼此啟發著。我在這個過程中要做的就是及時抓住契機鼓勵和引導他們,并提議,尋找解決的辦法。學生們在實踐中提出問題最多的是采訪難,很多小組總是依賴找熟人進行采訪。《噪音污染研究》小組的一個做法啟發了大家,為了進一步調查噪音的界定和危害問題,這一小組想到中山區環保局進行參觀采訪。在沒有教師和家長引薦的情況下,組長想到通過114查找環保局的電話,然后撥通了環保局領導的高度支持。他們不但派了兩名監測站的工程師接待了《噪聲污染研究》小組的同學。而且,在我校《我們身邊的環保》主題活動結題展示會上,環保局的工程師還親自臨會場對學生們的研究和實踐活動進行了點評。《噪聲污染研究》小組的做法使其他小組豁然開朗。實踐體驗使學生找回自己,體驗交流使學生學會了選擇。經過幾次體驗交流會之后,我越來越認識到利用學生這一活躍的資源為教學指導服務的重要意義,因為學生間的相互學習是不可忽視的。
學生在實踐中時時面臨困難的挑戰,為了激烈學生堅持到底,除通過加強指導這根線來調控學生,還必須要有另一根線牽住學生,那就是正面的評價激勵機制。為此,我在實踐中發現檔案帶評價比較適合我校的學生。評價方式主要采用全程評價和多元評價,全程評價從學生主題或課題的確立、資料收集、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動手實踐等環節進行評定,多元評價是從學生主題研究的態度、參與實踐的熱情,學生實踐的體驗、感悟、反思等進行評定。評定的標準由我們師生共同商討決定,評價分自評和師評、組評。顯性的評價一般由師評和組評來完成,隱形評價主要由學生自評來完成。評價體系的建立在某種程度上約束了學生主題研究活動的隨意性,最重要的是學生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因為不管是“資料收集”還是“態度”,都與對自己的評價密切相關,他們還會大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