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學習心得體會(精選4篇)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學習心得體會 篇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友善、誠信,全面概括人生價值的內含,體現精神文明的實質,緊跟新時代,釀造華夏魂。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各族人民的精神狀態和高尚品德,內心世界總是充滿著活力。愛國精神貫穿始終,對祖國都是熱愛的,自覺維護人間道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展示深深的愛,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從古至今涌現出無數杰出人物,偉大形象銘刻在萬眾的心里,推動歷史不斷前進,開創美好未來,為早日實現中國夢做出貢獻。
樹立核心價值觀,就能使華夏兒女有著高尚的情操,永遠傳遞雷鋒精神,并發揚光大,人們的素質不斷提高,各個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樑。只有正確的價值觀,社會才能風氣好,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愛灑人間溢滿情,社會成為親密的大家庭,讓陽光照亮前程,無限憧憬喜心頭。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能加速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明建設,文化建設等。使人們都煥發起勇往直前的精神,斗志昂揚,頑強奮斗,艱苦努力,提升正能量,蘊藏無窮的力量,干群攜手并進,團結一致奔向美好的明天。
黨員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都要主動帶頭糾正四風,堅決按照八項規定辦事,雷勵風行,起表率作用。深入基層,聽取群眾意見和要求,立即建章立制。不等不靠,認真落實,受到群眾的歡迎與支持,踐行核心價值觀,對全面改革具有深遠意義。
富強赫赫目標昭,民主人人盼望高;做事文明來往道,和諧上下義心交。自由乃是人生好,平等方息吵鬧潮;公正猶如盆水面,遵從法制法千條。敬業人生積義好,愛國品質性居高;人間友善成風氣,誠信為人首要標。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學習心得體會 篇2
通過前一點時間的學習,本人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認識。
理念是行動的指南。建設法治社會,必須牢固樹立和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法治社會建設,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堅持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依法治國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從而保障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的最具權威價值的取向,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行為準則的觀念,嚴格依法辦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體實踐。建設法治社會,必須不斷推進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國的理念體現在各個方面、貫穿于各個環節、落實到各項工作。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執法為民。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這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在法治上的體現。要確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來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實現、維護和發展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立法、執法、司法的各個環節上體現尊重和保障人權,做到為人民執法、靠人民執法,保證把“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要求落到實處。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在建設法治社會的實踐中,要把公平正義作為制定法律和進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據,從源頭上防止社會不公正現象的出現與擴大,并在執法、司法活動中堅持合理合法、及時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則,建立保障公平正義的防線;把公平正義作為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把公平正義貫穿于權利與義務的辯證統一之中,堅持權利與義務的對稱,保證廣大人民群眾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所有權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義務的基礎之上,使遵紀守法成為公民的自覺行為,使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服務大局。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開展立法、執法、司法工作,不斷強化服務大局的各項措施,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國是一個法制統一的國家,建設法治社會要在國家統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進,保證國家憲法和法律在浙江的嚴格實施,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浙江的貫徹落實,確保我省的法治建設有利于維護國家利益,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要從講政治的角度來想大局、謀大局、服務大局,正確處理服務大局與嚴格依法履行職責的關系,正確處理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系,正確處理執法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之間的關系,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法治建設絕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而是要從理念上更好地強化黨的意識、執政意識、政權意識,通過改善黨的領導來更有效地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領導,通過完善黨的執政方式來更有效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黨的先進性。建設法治社會,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把黨依法執政的過程作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實行依法治國的過程,作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過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過程,把加強黨的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貫穿于法治社會建設的全過程。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學習心得體會 篇3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社會、一個行業、一個部門、一個團體乃至個體的一個人前進的標桿和奮斗的力量源泉,通過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我倍受啟迪,身為一名銀行工作者,身為一名黨員,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引發了我的許多思考,許多體會。在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中,自己有以下兩點體會:
一、價值觀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船要走得穩,舵要把得準,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人生道路中,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才能引導出堅定有力的步伐。價值觀是指人們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看法和總評價。對一個人來說,他認為最有意義的和最重要的客觀事物,就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價值觀是人們對價值的性質、構成、標準和評價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人們在處理價值關系時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的總和。如今的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思想文化的頻繁交流、利益訴求的不斷分化,各種價值觀交織碰撞,加之人們思想的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的增強,官僚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不斷滋長,使得人們的思想多元化,凝聚思想上的共識變得愈加困難。近年來,諸如對老人摔倒扶不扶、公交上該不該讓座、“到此一游”此類問題的爭論,從某種層面上看,折射的就是價值觀的沖突。古語有訓:涓流成海、積土成山。社會由個人組成,每個人選擇怎樣的價值觀、追求怎樣的理想信念、秉承怎樣的道德底線,決定了整個社會價值觀的基礎和面貌。面對紛繁復雜的形勢、社會思想的多元、多變的觀念,就愈加需要我們凝聚一種精神力量,在各種價值觀的交鋒和博弈中,尋找到人們認識的“最大公約數”,淬煉統一的精神“內核”,從而把握住正確的方向,形成強大的發展“合力”。通過深入挖掘、培養和弘揚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凝聚全民共識,這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都有著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二、價值觀的現實要求
作為農村商業銀行的一名員工,應該確立與工作職責與地位相符的核心價值觀,引導和促進農村商業銀行的改革和發展。確立價值觀,重點要抓好一下幾個環節:
1、要堅持不懈地開展思想教育。將“農信人文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服務宗旨教育的全過程,轉化為全體干部職工的自覺追求。
2、要不斷創新教育載體,豐富教育內容。以“人的價值高于物的價值,團隊價值高于個體價值,社會價值高于部門價值”為導向,克服怕苦畏難、消極埋怨和追逐個利等不良傾向。
3、要把農村商業銀行核心價值觀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確立“堅持原則、勇于開拓”的價值內核,使每個人都深刻擁有一種盡責進取的堅定操守,一個對事業執著追求的忠誠信念,將“服務發展、維權護法、追求卓越”作為共同的責任,創造性地工作。
4、要積極動員干部職工親身實踐。緊密聯系改革開放30多年來發展的現實成就和干部職工的切身感受,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形成人人有責、人人共享、人人踐行的生動局面。黨員領導干部是普通群眾的標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要把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作為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內容,從培育領導干部的理想信念入手,使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認識和處理權力、利益與責任之間的關系,做到清正廉潔、務實為民。
5.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業務經營深度融合,增強實踐性和說服力通過經營管理制度、機制、流程及各項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入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員工立足自己的崗位,在客戶服務、產品營銷、風險內控、團隊管理等日常工作中,就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落實到實際行動之中,并逐步轉化為理想信念和職業道德準則。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學習心得體會 篇4
注重內涵發展,把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師德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是時代的召喚。教師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理應成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時代楷模。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對于教書育人有著這樣一句話:“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真善美的新人”,這其實也就是強調了對學生道德觀和榮辱觀的教育。學生的道德、榮辱素養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后天形成的。我們的學生正處在可塑性很強的黃金發展期,各學科教師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若能注意挖掘教材內容,適時加入榮辱道德元素,關注學生情感和品質的發展,將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古人云:“師者,范也,言行動靜,皆可為式”。我們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起著潛移默化和導向的作用。我們應該在學生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積極地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讓他們產生一種被重視、被關心的良好心理效應,這樣我們才能打開學生的心扉,取得更佳的教育效果。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也不難看出,牛津英語的語言材料內容相當豐富,其中蘊藏著可進行榮辱觀教育的許多元素。英語學科中聽、說、讀、寫、練等的內容經過教師的備課加工, 即可融入榮辱觀的元素,從而豐富教學內涵,構建學生良好的品格素養。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語言材料滲透榮辱觀教育內容。比如滲透愛國主義的教育、滲透環保節能的意識、滲透良好品質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滲透注重知識、崇尚科學的態度等等。教師也可以把握很多教學環節適時地滲透榮辱觀的內容。例如:課前準備階段的一則新聞、一條諺語、一個故事、一出短劇…可能就蘊涵著做人的道理,會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課中任務型教學活動的達成需要學生間的團結協作、互幫互助。課后作業的完成尤其是背誦單詞和課文需要學生付出意志的努力,要讓學生知道不勞無獲的道理,鼓勵學生永不言棄,戰勝并超越自我。課外拓展活動諸如板報、視聽、閱讀等對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他們的情操是十分有益的。
教師應緊密結合教材,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教育價值和教育作用。英語教材的思想性在一些語言材料中表現明顯,很容易融入到課堂教學,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在語言習得和運用的同時明白是非榮辱觀;而另一些語言材料中的思想性則是潛在的,需要教師深入鉆研、分析并在課上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播和引導,否則材料的思想性就不易被發現,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僅僅有很強的業務工作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加強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努力成為德才兼備的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教師只有具備了崇高的職業道德,牢牢樹立社會主義的榮辱觀,本著對學生全面負責的精神,才能做到鉆研教材,寓德于教,幫助學生明是非、善惡、美丑,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