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科學家精神心得體會(通用6篇)
學習科學家精神心得體會 篇1
我們的生活中總是有許許多多小事,看上去很平凡,卻總能發現許多奇妙的東西,令人充滿暇想。
小時候,我總是喜歡吃冰激凌,一到夏天,就一連幾天都吃,每一次吃完都感覺十分涼快。偶然一次,我正準備吃冰激凌,剛拿出來包裝都還沒有拆開,這時候,媽媽叫我去做事,我便將它放在桌子上,居然忘記了。過了好一會,“啊呀!我的冰激凌忘吃了!”我忽然想起,便匆匆跑到桌子前,一把抓起冰激凌——不料,桌子上有一灘“不明液體”。我心想,莫非是包裝袋漏了?不可能呀!手中的包裝袋沒有一絲縫隙。于是我只好帶著問題請教爸爸。后來才知道是因為冰激凌是冰做的,而空氣相對較熱,所以兩者相遇,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變成了水,這就是桌子上的“不明液體”!
上小學后,我的知識越來越多了,疑問也越來越多了,有許多問題爸爸都讓我試著自己找答案。有一天上學,外面有許多霧,媽媽讓我戴著口罩出去。我在路上便一直很疑惑——霧是怎么產生的呢?為什么在霧中要戴口罩?于是這個問題一直纏繞了我很久,直到上初中學了物理才明白——霧其實也是由水蒸氣變來的,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后變成一顆顆極小的小水珠,因為太輕了所以就浮在空氣中,自然也會有許多空氣中的灰塵和細菌,所以霧天當然要戴口罩呀!
而現在學了物理和生物,學的知識更多了,什么人工降雨,對照實驗都了解了許多。我佩服牛頓偶然被蘋果砸到頭而發現了萬有引力,我佩服貝多芬耳聾利用骨傳導聲音繼續作曲,我更佩服愛迪生經歷了一千次失敗后成功發明電燈泡……
這都是什么?這都是科學的精神——創新,堅持與探索。只有勇于創新和探索,不在乎別人的看法與冷落,去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創造別人沒創造的東西。也許許多未知的東西就是像一塊新大陸,一直都存在卻只等待我們去發現,我們要繼續堅持下去,即使一百次一千次,總有一次會成功!
學習科學家精神心得體會 篇2
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可是還有許多愚昧無知的人,他們因為相信迷信,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在農村里,農民聽說吃了革命黨人的血,就可以治百病,然后,他們找到被殺死的革命黨人,沾上他們的鮮血,夾著饅頭吃。這就是人類的愚昧無知,致使人類自相殘殺。如今到了21世紀,還存在這樣愚昧的事情。
從網絡上我看到了一則消息,說的是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一戶人家剛生下來的嬰兒才活了2、3天就折了,家人便委托鄰居幫忙埋葬。
鄰居家也有個孩子,從小患有癲癇,聽村里人說,吃嬰兒的肉可以包治百病,鄰居還真的相信了,便與丈夫一起剁掉了小孩的四肢和肉煲成了湯,給自己孩子喝。最后被警察發現判了刑。
這些愚昧無知的行為為大家帶來多少災難,某些人專門去騙無知者的心,殘害人們的性命,把他們蒙蔽在愚昧的世界當中。比如:邪教使小女孩劉絲影和她的母親葬生火海。
由于有的人缺乏科學知識,社會上還流傳著一些封建迷信的東西,給人們的生活和社會安定帶來極大的危害。
愛因斯坦說:“科學研究能破除迷信。因為它鼓勵人們根據因果關系來思考和觀察事物。”在生活中,學習科學知識,開展科學研究。能幫助我們不斷地認識真理,體會科學的魅力。
不要相信封建迷信,要有崇尚科學的精神!
學習科學家精神心得體會 篇3
前幾天,我在電視上看到了奇特的一幕,主要講的是如何辨別雞蛋質量的好壞,那個神出鬼沒啊,我都不知道它是怎樣辨別的了!于是,我便讓媽媽幫我回憶剛才所發生的。而媽媽卻不屑一顧,輕蔑地對我說:“你又不做這個實驗,你弄它干什么!”我聽了以后,惱羞成怒,便給予反駁:“怎么不行啊,難道只有科學家可以做嗎?”媽媽見我如此倔強,不得不說出了如何做這個實驗。
媽媽說完后,我恍然大悟,哦!原來辨別雞蛋好壞是這么簡單啊!可是這個是真的嗎?我們就來辨別一下吧。
我們需要的是一盆水,5—10個雞蛋,再來一勺食用鹽,這辨別雞蛋好壞的材料就齊啦!
首先,我們要把那一勺鹽放置水里,然后再把它攪拌均勻,這時,水的顏色就發生了轉變,轉變還挺大呢!從清澈無色,便到了有一點點的白色。再接著,我拿起那幾個雞蛋,一股腦的倒進了水盆里面。雞蛋在里面翻騰了好久,也得不到一絲的平靜,好像在里面打架呢!真有意思。好,別的話不說了,就看這些雞蛋們的反應吧,這些雞蛋的反應不一,有的是浮了上來,還有的是沉了下去,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原來啊,這些雞蛋有的新鮮,而有的卻不新鮮,這些新鮮的雞蛋和不新鮮的雞蛋是截然不同的,雖然可能都是一只母雞下的。把不新鮮和新鮮的雞蛋一起倒入鹽水里,是為了讓壞的雞蛋慢慢浮起來,那為什么壞雞蛋會浮起來呢?因為好雞蛋是飽滿的,而壞雞蛋是有一些小小的空間的,之所以把這些壞雞蛋放入鹽水里,就是因為讓這些空間“出賣”了這個壞雞蛋。大家都知道物體浮起的原因吧,我們就是抓住這個科學原理來辨別雞蛋好壞的。
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的影子,就是看你知道不知道利用,科學帶給了我們許多許多,所以,我們要學會使用科學,科學做一切的事物,也要我們去創造科學。
學習科學家精神心得體會 篇4
物理學家因成績不佳轉換領域卻獲得新發現,是審時度勢的轉變?還是稱其為淺嘗輒止的放棄?私以為,其轉變存在智慧,但從其轉變之中,我們更能意識到科學研究亦需工匠精神的回歸。
正如王鼎鈞先生所言,“時代像個篩子,篩得多數人流離失所,篩得少數人出類拔萃”,道理放在科學研究上亦是如此。眾所周知,科學研究需要的正是工匠精神日復一日的深入探究,而非淺嘗輒止改車易轍的表面功夫。
然而,如今的社會快節奏取代了彼時緩步吟誦的閑適時光,淺閱讀頂替了曾經賭書潑茶的深入思考;蕓蕓眾生,步履匆匆,鮮少有人能沉靜下來,深入理解深度思考,成為莎翁所言的“喧囂的年代”。仿佛科學研究也有所沾染,因此出現了大科學家對物理學家審時度勢的反對。
于是,科研呼喚工匠精神回歸。
我們欣喜的看到篤學敏思、深入探索的科學研究重新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半輩子研究氫彈的于敏,將一生奉獻給氫彈事業;立志研究糖丸的顧晚舟,傾盡所能使灰質髓得到有效控制;清華教授薛其坤深入探尋,發現量子對撞的真諦。從墨子號升空探索宇宙星辰到復興號飛馳在中國土地上,從天宮一號在太空授課到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每一位科學研究者的背后,體現的是錢鐘書先生所言的“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忠于研究,不畏寂寞,是孫家棟所言的“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堅守與追求,是李安靜水流深“十年一品溫如言”的認真與體驗,是工匠精神踏實嚴謹,一絲不茍的精妙詮釋和完美展現。
此時再回過頭來看那位物理學家的做法,不可否認,它的及時轉變,使得他獲得了新發現,這畢竟是有利的一面,應當受到尊敬。但我們更需要的是諸如于敏,孫家棟,顧晚舟那些“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一件事徹底做成功”的精神。科學研究呼喚工匠精神回歸,那么中國的發展與進步又如何不讓人期望?中華民族的繁榮與復興,不也是近在咫尺,觸手可及?
以時間為界,每個人的存在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以宇宙為疆,光陰也不過是急促的一隅。可人之偉大以及社會之發展正需要科學研究融合工匠精神的回歸。輔以工匠精神,科學研究才能擁有內生動力,方可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在這個時代,我想,是時候讓科學研究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了。
學習科學家精神心得體會 篇5
當前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洪流中,追求創新已成為共識,融入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創新活動形態多樣,不同領域的創新活動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形成了多主體、多層次的創新矩陣。熊彼特在用經濟學理論詮釋市場創新行為時,稱創新型企業家為“行業的引爆者”,將企業家精神放在一個核心的位置,認為正是企業家嗅覺敏銳、敢于冒險的特性,才能不斷開發新產品、創造新業態。
與之類似,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科學家處于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地位,每一項科技創新成果都凝聚著科學家的智慧與辛勞,也是“科學家精神”的物化和外在體現。科學家精神世界的滿園芬芳與奮斗足跡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①專注是孜孜以求的科學信仰。在未知的世界摸索前行,走怎樣的創新之路,取決于我們對于科學的信仰。潘建偉院士說:“創新不能總跟在別人后面,就要敢做沒人做過的事情。”專注和執著是所有拓荒者的特質。在鎖定科學問題后,成果產出往往要經歷長期的積累和沉淀,保持專注會讓挫折不再折磨,時光不再枯燥,在歲月靜好中與創新邂逅。
古有李時珍嘗百草,徐霞客踏千山,今之南仁東、屠呦呦皆是一生為一大事來,這都為我們展現了專注之美、執著之力。“南仁東星”高懸蒼穹,時刻提醒我們只有在靜謐的心境中,在淡泊的情懷里,目光才能投向更浩瀚的科學星空。當我們翻開日本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名冊,不難發現學歷不高的中村修二、田中耕一,甚至“土鱉”到底的大隅良典、益川敏英,他們的科研之路飽受挫折,但瞄準前沿難題矢志不渝,最終贏得了學術的長跑。
如今我國科技政策環境利好,平臺設施堪比國際水平,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具備創新的客觀條件。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科技競爭激烈異常,“跟跑”易,“并跑”難,“領跑”更是難上加難。要想取得突破,對科學的專注、執著和堅守依然是不二法寶。
②質疑是相互欣賞的科學品格。質疑和欣賞看似矛盾,在科學家群體中卻是辯證統一的。獨立的思考和判斷是百花齊放的種子,帶來科學思想和學術觀點的激蕩。科學的聲音不應迷信于權威,亦無須屈從于權勢。
新中國成立之初,有外國學者斷言由于缺乏儲油的海相地層,給我國扣上了貧油的帽子。地質學家謝家清、孫建初等堅持實踐第一的工作作風,摸索和發展出陸相成油理論,為大慶、勝利等高產油田的勘探開采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存疑、質疑、解疑,無非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真理。科學家“道相同”,質疑和回應質疑也就成了“相與謀”的重要交流方式,推動了科學家群體在研究興趣、學術風格的相互欣賞,進而促進學科交叉和科技合作。
③守正是嚴謹理性的科學操守。基于在科學實踐中體現的寬容、協作等精神,科學共同體通常被看作是道德共同體的模范。近年來,學術不端的現象每每見諸報端,都會引起廣泛的熱議。在自由馳騁的科學疆域里,人性的弱點需要時刻防范和警惕。對真理的熱愛需要超越世俗和功利的局限,追求的不是人才“帽子”的簡單迭代,更不是經費項目的野蠻擴張。只有克服浮躁,大膽去試,勇敢去闖,實事求是,才能練就真正的學術大師。
創新是為了人類更美好的未來,如何約束科學始終走在向善的軌道上,需要勒緊理性的韁繩。帕特森原本是一名通過同位素手段測量地球年齡的普通學者,當他發現含鉛汽油的危害后,頂住同行的非議、企業的迫害,孤軍奮戰20多年揭露真相,最終將鉛趕出了人民的生活。他有一首小詩這樣寫道:最偉大的科學家,總是拋棄那舒適的生活,只為一絲照亮未來的光芒。
④報國是心系家園的科學情懷。人們常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在祖國和人民面前,“科學家精神”就意味著無怨無悔地為之付出。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毫不猶豫放棄海外優厚待遇投入祖國懷抱,雖百折而不回。以黃旭華為代表的專家學者隱姓埋名、不計得失,長期投身核心裝備研發,雖萬死而不辭。
無論在哪個時代,當對祖國的愛遇見對科學的情,必然迸發出萬丈豪情和澎湃力量。從“兩彈一星”到“北斗”“蛟龍”,從雜交水稻到分子育種,從人工合成胰島素到量子科技與通信,科學家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跡,也愈發從容和自信,因為背后站立著日益強大的祖國。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共鳴。在爬坡過坎的征程中,科技需求不會少,要求會更高。各行各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亟須得到解決,建設美好生活的種種心愿迫切盼望實現。新時代的科學家依然要心懷祖國,解決時代命題,回應人民關切,在創新的路上繼續進發。
科學家精神氣象萬千,雖不能窮盡,但匯聚的力量氣勢磅礴。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精神,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的匯聚,必將為勞動者增添情懷的溫度,進而使之迸發出無窮的創新力量。
致敬,“科學家精神”!去引領更加偉大的新時代創新!
學習科學家精神心得體會 篇6
生活中少不了數學,同樣,生活中也少不了科學。就像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沒有科學理論來指導實踐,就猶如航船行駛沒有舵和指南針一樣。”確實,只有藝術和科學能提高人,直到神圣的`地步。科學決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也不是用金錢能買來的。它是要老老實實的工作,踏踏實實的做人,精益求精的工作的人才能真正掌握好科學的風向。同樣,懂得了科學的人,他就知道應該怎樣利用好科學,去勇敢的面對,去細心的觀察,要經過耐心、細心、恒心的考驗,勇敢的去發明創造,這就是科學的最高境界。
在《科學與發明》這本書里,我懂得了許多,博士在我的記憶中很深刻,雖然他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但他的發明試驗卻常常是以失敗而告終。當然,他也有偉大的杰作,例如發明出一個任勞任怨,經常為博士收拾殘局的機器人;一個能穿越時空機器的創造者。在博士的周圍,還有許多熱愛科學的學生:喜歡看書,聰明、活潑對什么事都充滿好奇的小明;聰明伶俐、愛漂亮,經常嘲笑貪吃的阿福和琪琪;還有貪吃愛玩,滿腦子想的都是跟吃有關的阿福讓博士的生活更加精彩。博士經常帶這些“好奇寶寶”們游玩,在游玩中,使這些“好奇寶寶”變得更加聰慧。
確實,讀完這本書以后,我真正領悟到了科學的重要性,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