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6篇)
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
前面是白皚皚的荒原,腳下是一望無邊的黑土地。在鮮無人煙的北大荒上,我們的石油勘探先輩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將一座座井架樹立了起來,同時也為他們忘我的拼搏精神矗立起了一座時代的豐碑。
影片中王進喜帶領石油工人們,勇敢應對各種艱難險阻:打井缺水,他帶著全隊人馬從幾公里外的水泡子里砸冰取水;沒有吊車,他們拿自己的脊梁當吊車;井噴了,水泥沉淀散不開,他跳進泥漿池里充當“人體攪拌機”。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一幕幕催人淚下的場景。將石油工人鐵打的頑強精神淋漓盡致的刻畫了出來。無不讓人在觀看中感到一股暖流自腳到頭不斷涌來。
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在人們對物欲的追求達到極致的現在,還有什么是我們所信仰的,還有什么能觸動我們那根早已麻木的神經,還有什么能喚起我們所剩無幾的愛國情懷。很久很久我沒有找到答案。一直的彷徨和迷茫。但是當我看到鐵人義無反顧的跳入寒冬臘月的冰冷水泥池中時,我知道這就是我要的答案。也就是在這一刻,我被他那種為了讓新中國摘到“貧血”的帽子而時刻準備犧牲自己的無私奉獻精神所觸動。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缺少的,這就是我們在心底深深呼喚的。謝謝電影《鐵人》。它在我們心靈的荒漠中掘出了水源,讓生命的綠洲重新在那里涌現。
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2
有一種力量讓人無堅不摧。《鐵人》最震撼人心的是,讓人們讀懂了他身上有一股精神力量——飽含愛國之心的力量、追求理想、信仰的力量、鋼鐵般意志的力量!
“將中國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天平洋里去!”在誓師會上,王進喜激情洋溢,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都得癱瘓。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為國家承擔起這個壓力!這是怎樣一種真摯樸實的愛國情感!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看到白雪皚皚的一馬平川,無法想象,滾杠加撬杠的原始力學的運用外加人拉肩扛,三天三夜,讓幾十米高的鉆塔高聳而立,幾十噸設備正常運行。為了石油,鐵人毅然參加石油大會戰,為了石油,他一刻也不能等,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喊出了這樣的口號,完成了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是怎樣的一種理想信念的追求。
“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井噴時,他扔下拐棍,奮不顧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憑借著這種鋼鐵般的意志,叫響了“鐵人”的名號。
然而,不同的時代賦予人不同的意志和人格魅力。影片再現了王鐵人鋼筋鐵骨的人格力量,同時,也表現了新時代石油工人的困惑與思考。在那個一窮二白“除了苦難什么都沒有,除了血肉之軀一無所有”的王鐵人時代,他,這種力量感染了每個石油工人。而今天,在物質豐富,條件優越,生活幸福的年代,鐵人精神賦予了全新的內涵。這種力量不會產生排山倒海、平地而起,史詩般波瀾壯闊的場面,這種力量是一種堅持,一種將本職工作干好的堅持。在堅持上再加上強烈了創業激情、對理想信念的一份執著追求,良好的道德修為和對崇高精神的敬仰于捍衛就將是鐵人精神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升華。
影片中鐵人的后輩劉思成在的經歷和他的思想歷程為我們找到了答案。當他以鐵人后輩的身份感到無尚榮耀的時候,別人嘲笑他沽名釣譽;當他成為標兵,事事做在最前、最好時,別人冷落他,說那是鐵人年代的色彩,與時代脫節;因為與他人價值觀形成差異,他不知所措。我們今天的石油后代,在思考鐵人精神的時候何嘗沒有過劉思成同樣的困惑呢?而當他將他的朋友從沙漠中救出來時,他明白了這種堅持的力量。最終他不再困惑,他不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超越了自己,掙脫了鐵人后輩光環的束縛,不在乎外人的流言蜚語,坐最好的自己,最強的自己,他心中鐵人的力量化為一種更強大時代賦予的力量,一種人格魅力。
影片的結尾是鐵人載著他穿越崇山峻嶺,他感到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只飛翔的鳥,鐵人精神為他插上了一雙翅膀,他不再困惑,不再無措,他很堅定,向著更高的方向......
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3
這天單位組織觀看了《鐵人》,真是一部感人的電影!我感動,我流淚,影片拍得真實親切,也許更多的是離我太近。
影片把那個火熱的年代拉近到我眼前,我看到人拉肩扛運鉆機,破冰取水保開鉆、縱身跳入泥漿池...這些震撼人心的場面,為之起敬,為之動容!心潮禁不住隨著每一個動人的畫面一齊澎湃!
我是一名石油子女,小時候就熟知鐵人王進喜,憑著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的干勁,打出了大慶第一口噴油井。鐵人一向是我學習的榜樣,象一座豐碑,屹立在我的心中。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那個年代,似乎所有的父輩們都象鐵人一樣,吃苦受累,默默奉獻與犧牲...我的父親曾冒著生命危險為搶救起火的油井而身受重傷,鐵人精神伴我成長、成熟,我為自己是一名石油人而驕傲和自豪!
之后工作時在井隊上實習了一年,與鉆井工人一齊工作生活,親身體驗到鐵人的艱苦生活,感受到鐵人無私的奉獻精神!鐵人的崇高精神一向激勵著我。
重溫鐵人精神,再一次激蕩內心深處的堅強力量。
我想作為新一代的石油人,我們會繼續傳承鐵人精神,以我們的方式愛我們的崗位、愛我們的家和我們的祖國。
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4
周四下午,我們觀看了《鐵人王進喜》記錄片,這部紀錄片再現了鐵人王進喜工作的片段,介紹了他如何從一個討飯娃成長為新中國石油工人的楷模。
王進喜同志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做事卻不蠻干,而是巧干、實干,他在工作中不斷創新,把一個在玉門油田有名的“豆腐隊”帶成油田第一名。看到國家因為缺少石油,公共汽車上還背著煤氣包,他憂心忡忡,要求去大慶參加大會戰,要求多打油井,多采石油,摘掉中國貧油的面貌。想想鐵人當時工作的環境,在西北時黃沙滿天,在東北時冰天雪地,即使環境再艱苦也阻擋不了他報效祖國的決心。在大慶打油井時由于缺水,他帶領同志們砸冰取水;當設備由于缺少運輸工具無法及時運到目的地時,他心急如焚,不等不靠,帶領同志們肩扛手抬,硬是把那些“鐵疙瘩”提前運到了工地。當發生井噴時,由于水泥攪拌不均勻,井噴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他不顧受傷的腳第一個跳入井噴的漩渦中,用自已的身體當“攪拌機”;在自然災害最嚴重的時期,他們連飯也吃不飽,但是他們并沒有因此停下手中的工作,而是自力更生,開荒種糧;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心里想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石油的開發與生產。
鐵人雖沒有豪言壯舉,但是他對祖國的熱愛,對事業的執著、不畏艱難困苦,永于創新的精神卻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對于我們這些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的當代青年,這部記錄片不僅陶冶了我們的情操。
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5
電影《鐵人》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誓師大會,各個井隊拉歌,零五隊吼出了一曲豪邁秦腔。雖然我沒有聽出表演者在上面唱的是什么,但是就他那字正腔圓的唱腔,高亢渾厚的曲調卻深深的打動了我。在那樣一個時代,大雪飄飛的環境下,人們完全靠一腔熱誠與大自然頑強抗爭,是什么才能調動他們的滿腔激情。只有秦腔。吼出了那西北漢子的錚錚鐵骨,唱出了那中華兒女的赤誠之心。
記得小時候語文課大家都想聽聽真人版演繹秦腔,語文老師說等天氣好時到高坡上唱給我們聽。那時不明白為什么一定要到高坡上才能唱秦腔。后來真正聽過了才知道那不用假聲的高八度,幾近吼出來的高音。只有在廣闊的地方才有震撼的視聽效果。很多南方人不明白那扯著嗓子吼既不優美也不悅耳,有什么好聽?因為他們不懂西北人的高昂與激揚。沒有手舞大刀的英勇殺敵,沒有槍林彈雨的前赴后繼,沒有只身奮戰的慷慨就義就不懂得那平地的一聲吼,那響徹高原的信天游才是西北人的真性情。西北漢子的熱血柔腸。
從《南京南京》到《鐵人》不同的題材,不同的時代,但是始終不變的是中華民族的視死如歸,頑強拼搏,存民族大義,與中華民族生死同亡,呼吸與共的民族責任心,榮譽感。永不變的民族魂。
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6
前兩天,為了慶祝黨的生日,單位組織全體干部職工,觀后《鐵人》王進喜的故事片,下午兩點的電影,我在一點五十分走到電影院門口,這是單位包場,不用電影票,門口人事處的兩位干部站在那里,他們看到我就笑,我莫明其妙,難道是自己來晚了?他們說你進去吧,里面已經有人了,我走了進去,一看一個若大的電影院,只有區區六人,我們見面都哈哈大笑,真是有意思,這成為我們的專場觀看了。我是一個不喜歡湊熱鬧的人,所以我選擇了最后幾排,一個人靜靜坐在那里,感受這份少有的空曠,影院里還有比較涼爽的,開著中央空調,一會兒又陸續來了些許人,至電影開始放映,來了不過三十人,其余的人干吧去了,不得而知。呵呵
故事梗概:一列破舊的火車把王進喜(吳剛 飾)和他的1205鉆井隊從甘肅玉門油田拉到了大慶。作為石油大會戰的主力軍,王進喜和他的隊伍肩負著讓新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希望。這只除卻血肉之軀和鋼鐵意志幾乎一無所有的隊伍在隊長王進喜的帶領下,苦干5天5夜,大慶第一口油井終于開鉆。房東老大娘見王進喜連續數晝夜奮戰在井架,感慨“王隊長真是個鐵人!”,“王鐵人”的名字從此傳開。
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后,王進喜的腿被滾落的鉆桿砸傷,他卻顧不上住院,拄著拐杖纏著繃帶連夜回到井隊。突遇第二口油井即將發生井噴,在沒有重晶石粉堵塞井噴的危急時刻,他當機立斷用水泥代替,水泥沉在泥漿池底必須攪拌,現場卻沒有攪拌機,王進喜便扔掉雙拐,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也紛紛跳進入,經過三個多小時奮戰,井噴終于被制服,油井和鉆機保住了。
三年自然災害來臨,王進喜和他的隊伍面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在嚴重的饑餓和高強度的作業下,隊友們意志紛紛崩潰。王進喜省出自己的口糧,甚至不惜犯政治錯誤,想方設法給大家填肚子。
感人的“鐵人”精神,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所缺乏的。其實這是一部人情味很濃的電影,為什么來看這部電影的同事這么少?大家可能一聽主旋律就覺得沒勁,大家為什么會有這種心態?我不明白。國外很多片子,都弘揚個人英雄主義,為什么一個感動中國的民
族英雄——鐵人,大家會認為這是說教電影?大家內心深處固有的思想,主流就是說教,挺可笑的。
觀看《鐵人》,不僅是了解兩個時代價值觀的心靈沖撞,也是回顧鐵人時代的艱苦奮斗歷程,這是一個時代的艱難行程,這部電影至少也會讓我們更加明白一個道理,有美好的今天,那是因為有艱難的昨天,而我們的先輩戰勝了昨天的困難,支撐他們走下去的,正是鐵人的精神。
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7
《鐵人》這部電影是20__年上映的,當時我還在大慶石油學院上大學。我曾在校園門口望見這部電影在招聘群眾演員,卻一向也沒看過這部片子。這天下了班,突然想起這部電影,于是打開電腦把它看完了。
電影講述了鐵人王進喜等參加松遼盆地石油大會戰和現代石油工人在塔里木油田沙漠地區進行物探作業2個不同時期的艱苦奮斗的工作生活場面。我的四年大學生活是在大慶度過的,而如今此刻我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上班?戳诉@部能把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的片子讓我想到了很多,感想很多。
電影里的薩爾圖火車站就是此刻的大慶火車站。薩爾圖是蒙古語,翻譯過來是泥沼、濕地的意思。薩爾圖到處都是湖泊但是不大水也不深,大慶也因此有了天然百湖之城的美稱。如今的薩爾圖區,已經發展成為大慶的商業物流中心,是大慶最繁華的地方之一。我們校園就坐落在這座石油之城中,是大慶油田蘊育發展起來的。剛入學,我們就聽老師講鐵人王進喜的事跡,深受其熏陶。大會戰時期機械化程度低,全都是靠人力,只有肩拉背抗。冬天也沒有取暖設備,住的是干打壘,也只有大家伙擠在一塊取暖。遇到國家三年自然災害,吃不飽卻要干沉重的體力活,這些都在電影里重現了。當時環境的惡劣、條件的艱苦是我們很難想象的,但更難想象的是,在那么艱難的條件下,還能,但是看著那風風火火的大場面,人們那個熱心勁,任勞任怨的用心干勁而不圖回報的境界,在那種環境和條件下他們堅持下來了。這個是我們此刻想象不到的,是我們體會不到的。此刻我們好多人不明白他們為什么堅持,物質上他們什么都得不到,他們卻有那么大干勁,大伙的心都聯系在一塊兒。換著此刻打死也沒幾個人愿意去受那苦受那罪,去了也免不了全是抱怨嘮叨。想了很久我想到了,他們都是有夢的人,當時都懷揣著一個夢,為了改變祖國貧窮落后缺油帽子,他們都明白而且親身體會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他們的思想不是為己而是為別人,為祖國,因此他們留下了一個個偉大的事跡。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石油工人生產生活環境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一線石油工人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依然存在。手機經常沒信號,生活用水匱乏,天氣變化惡劣等等都是我們面臨的考驗。電影里講的是物探隊的生產生活環境。塔里木沙漠地區作業是國內條件最艱苦的地方,物探隊又是勘探的最上游,承擔著盆地里找凹陷,凹陷里找有利圈閉,最后帶給局部構造最有利位置進行下一步鉆井勘探工作。因此他們去的是別人沒去過的地方,其危險性和不可預知性最大,他們還要忍受沙漠中的孤獨寂寞,要與惡劣的沙塵暴作斗爭,他們吃不到可口的飯菜,享受不了城市的繁華與便利。但盡管條件是如此艱苦,依然有千千萬萬員工堅守在自己工作崗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什么他們在這種環境下依然能兢兢業業,恪守本分的干好自己的工作呢,除了養家糊口外必須還有一份對工作執著的愛。環境的艱苦,條件的惡劣也讓我們有的人無法忍受,不能堅持而投向喧鬧的城市,因為他們缺少對工作崗位的熱愛,經受不住繁華便利城市生活的誘惑。想想自己,大學時代的夢想,那時的豪言壯志也曾被這惡劣環境所擊倒,想過逃離。經過激烈斗爭夢想終究戰勝了殘酷的環境,要時刻牢記自己的夢想,堅持那一份熱愛,為了那些豪言壯語而努力。雖然沒有王進喜時代為了改變祖國貧窮落后缺油那么偉大的夢,只需要要完成自己人生的夢。
國家要成就中國夢,我們就要實現我們自己的夢。此刻我就在這浩瀚的大沙漠之中堅守自己的崗位,只為堅持實現自己大學時代的夢,要在荒涼沙漠之中成就不荒涼的人生夢。今晚的沙漠很平靜,我的血在沸騰,充滿了激情充滿了活力。
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8
好友很單純,看完《鐵人》后,常在QQ上給我留言,問這問那,可我因為忙,一直沒給他回復,下面,我站在專業的角度上談談對《鐵人》這部電影的看法。
做為鐵人工作過的公司的一名員工,我曾在鐵人所在的鉆井大隊工作過,與鐵人的戰友接觸過,聽這些戰友講過一些鐵人的故事,正因為如此,看完《鐵人》后,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這部電影比較真實,鐵人說過的著名的話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也要上!逼湓捠牵骸坝猩,沒有上,脫了褲子也要上。”電影中并沒有特意夸大鐵人,給真實地表現了出來。
第二點真實是人物選擇上的真實,在這部電影中選擇了一個逃兵——當代石油工人劉思成的父親小知識分子,小知識分子是泥漿工,鉆井離不開泥漿就像人離不開心臟一樣,泥漿學名為鉆井液,之所以叫泥漿,是因為當初用清水鉆井,在鉆井的過程中,許多巖屑分散在水中形成混濁的泥水,一口井選擇什么樣的泥漿類型是根據地質條件決定的,在會戰之初,由于不知道地質狀況,很難選擇正確的泥漿類型,對泥漿工的要求就比較嚴格,需要24小時觀察、測量,其勞動強度是比較大的,而泥漿工又不同于鉆井工,是需要有文化人來干的,在會戰之初,很難找到干泥漿工的合適人選,所以說在會戰之初,泥漿工是最辛苦的,電影中小知識分子躺在泥漿池旁邊量泥漿密度的畫面特真實,他的腿被凍傷了,承受不住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在于提出了如何看待會戰之初時離開的人,電影雖沒給出回答,但卻通過劉思成的心理變化給予了回答,讓人感到社會的寬容,他們畢 竟 奉獻過、付出過,應該對他們的奉獻和付出給予肯定而不是責難。
好友不止一次地問我:“鐵人為什么跳泥漿池?他不怕死嗎?”這與井噴的危害有關,井噴是鉆井事故中危害最大的事故,井噴發生時,如不及時制止,會造成機毀人亡等重大事故,其經濟損失是不可估量的,井噴發生時,要用加重劑對泥漿進行加重,加重劑的主要成份是重晶石粉,其化學成份是硫酸鋇,鐵人當時打的那口井,井噴發生時,現場無加重劑,危急中用水泥替代,水泥好凝固,必須及時攪拌,在現場無攪拌器的情況下,鐵人帶頭跳進了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打完井后,要用水泥將井固住,現在由固井公司來做,會戰之初,無固井公司,都是由鉆井隊完成的。所以井場備有水泥,水泥比重晶粉對人體的危害大得多,所以,當我和我同事談論鐵人跳泥漿池時,我同事說:“他跳的不是泥漿池是水泥池,鐵人逝世時才47歲,他少活得豈止是20年呀!” 單從這一點來說,后人就該紀念他、懷念他。
好友曾問過我,是誰最先叫王進喜鐵人的?那是因為打第一井時鐵人7天7夜沒合眼,感動了當地的老太太,老太太稱他為鐵人,以后就叫開了。老太太的一句鐵人,鼓舞了幾代人,鐵人已成為一種文化傳了下來,正是這種鐵人文化,使后代人明白:“生活中需要鐵人精神!”
好友在跟我談看《鐵人》感受時說:“人生的真諦那就是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與富有,更重要的是要超越于物質之上。只有這樣,人生才有意義!”我想,這就是鐵人精神的真諦吧!這也就是我追尋著鐵人的真跡來到這個城市的原因吧!
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9
周三下午我們全體沙區教師在大連紅星電影院觀看了近期熱映的勵志電影《鐵人》,看后對我的觸動很大,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切身體會。
電影用彩色描寫了新一代鐵人標兵的思想歷程和行動,用黑白的色彩描述了鐵人王進喜在大慶的事跡,人物刻畫生動感人。60年代的生活再一次展現在眼前,讓人感觸很多。在建國初期國家的石油資源匱乏,嚴重影響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還被西方國家披上了“貧油國”的帽子。為了使祖國摘掉“貧油國”的帽子,一群群懷揣著救國夢想的年輕人踏上了荒漠,開始了艱難的尋油之旅。鐵人王進喜就是這些年輕人中的杰出代表。在那個物質資源嚴重匱乏的年代,要想開采石油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以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石油人硬是用自己的錚錚鐵骨,以自己強烈的主人翁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硬是把外國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其中他們付出的艱辛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劇中的主人公王進喜乍一看是一個粗人,說話粗口不斷,但卻是一個內心細膩,情感豐富,有強烈責任感,做事講究方法的人。劇中王進喜為了救一個年輕人,一條腿被倒塌的鋼管砸壞了,為了不耽誤工期他以頑強的毅力忍受著身體的劇痛,為的就是早日為祖國開采出石油。劇中還有一段王進喜做報告的環節讓我記憶猶新,作為中國普普通通的一個農民,他沒有什么文化,但是他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語言質樸感情真摯,道出了許許多多石油工人的心聲,催人奮進。他毫不矯揉造作,因為這就是王進喜內心的真實寫照,這是他感情的真實流露。在他的心中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另外在電影中還有王進喜跳進冰冷刺骨的水中攪拌混凝土的戲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現在常常有人議論現在的國人缺乏鐵人的精神,我覺得這個觀點有點以偏概全了,因為我覺得大部分國人秉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品質,只是在物質環境豐厚的當代,這種優秀品質沒有被激蕩出來!在汶川地震中中華民族所表現的凝聚力、向心力,不畏挫折,堅強不屈的優秀品質,讓世界嘆為觀止。這種精神堪當“鐵人”,可以說與鐵人精神相比毫不遜色。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就要學習、秉承中華民族的鐵人精神,無私奉獻,做好本職工作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
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對于我來說,王進喜是我再熟悉不過的名字了,在我的心中鐵人王進喜始終是“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人。去了《鐵人王進喜》的紀念館,使我們知道了鐵人精神的豐富內涵。
一個在60年代的人,今天又一次出現在大屏幕上。我們現在的工作條件.生活條件都比鐵人爺爺的時候好。鐵人爺爺那是用的盆、衣服、褲子……都不如我們現在。我想我們大家也要發揚鐵人爺爺說的”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氣氛 。
那個時代,也許物質很貧乏,可是我覺得他們的精神比現在充實的多,他們有信念,有追求。而我們的一代,雖然生活好了,但是我們缺少一種信念、信仰,總是覺得生活缺點什么。
我們大家看一看,鐵人王進喜用自己的身體來當“攪拌機”,這不就是為了讓我們過上好日子么?我以后一定會像鐵人爺爺學習,變成無私奉獻的人。
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這天,我看了一場電影,電影名叫《鐵人》。這部電影以歌頌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艱苦奮斗的電影,讓我更深入的理解鐵人的同時,更給了我個性的震撼與感動。
電影以鐵人的事跡來說明鐵人的精神怎樣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和感受。電影還用兩代油田一線鉆井工人的語言來說明我們就應怎樣對祖國做出應盡的貢獻。如鐵人說的:“人吃不飽貧血,國家吃不飽也貧血阿!人貧血就沒有力氣,沒有力氣就等著遭人欺負吧!”
和“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钡冗@些話語都是要我們為建設祖國做出貢獻的話呀!
王進喜和劉思成是兩個時代的石油工人,影片的兩部分故事在情節上沒有十分必然的聯系但看過電影后,我卻感到在他們心中以及所有奮斗著的石油工人心目中的鐵人精神說緊緊聯系在一齊的。
影片中還有一位主人公,他的名字叫劉思成。作為一名老大慶石油工人的后代,同樣是榜樣和楷模的他,在對物欲橫流的新時期,應對茫茫戈壁,每日重復著枯燥繁重的工作,他懷疑過,彷徨過。但在一次同事在沙漠中失蹤的突發事件中,他勇敢地踏上了尋找同事的征途,在劉思成的身上正是鐵人的發揚和延續,鐵人精神將會在新時代的石油工人身上熠熠生輝。
以后,我會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之后,繼承和發揚鐵人精神,為建設祖國做出自己應盡的貢獻。
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我是一名80后,一名油田青年員工,從小唱著鐵人的歌,走著鐵人的路,我聽著鐵人的故事長大,鐵人精神在我的心里根深蒂固。
9月29日,公司舉辦了“大慶新鐵人”李新民音樂故事會,帶我們重新回到李新民的時代。李新民是鐵人精神的傳人,他的故事感動著我,他的胸懷引領著我,他的一切讓我熱淚盈眶。
作為一名青年員工,有時候會面臨著工作及生活上的很多困惑,在工作與生活出現交集的時候會不知道怎么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看完了他的事跡,我心中有了答案。生而為人,最重要的是責任心。在工作崗位上,要對得起領導的信任;在家庭中要對得起自己的父母、愛人和孩子。當不得不作出取舍的時候,要問問自己的心,對于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李新民,一個憑借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傳承鐵人精神的人,他是中國石油人的驕傲,他把石油事業當做自己的生命。這種大愛感染著家人,家人無怨無悔的支持著他。無論多苦,多難,他為石油而生的信念支持著他一步一步的前進。
一種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自豪,我是一名石油人;使命,我也要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傳承者。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沒有丟,他在我們新一代人身上,閃閃發光!
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我很小的時候,就對石油工人王進喜的事跡有所耳聞。在我的心目中,鐵人王進喜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英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與楷模。懷著崇敬的心情觀看影片《鐵人》后,我對“鐵人”王進喜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影片中上個世紀60年代以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石油工人在環境極端簡陋的條件下展開的“大會戰”。舊時的火車站,高聳入云的石油井架,身穿棉衣、頭戴翻毛棉帽的石油工人,歷史通過銀幕在我們眼前再現。昏暗簡陋四處透風的工棚,冰天雪地的自然環境,超負荷的體力勞動,每日只有半斤定量的口糧,就是在這樣及其惡劣的條件下,鐵人王進喜和他的工友們,用人拉肩扛的方式豎起了石油井架。打井缺水,他帶領全隊人馬從幾公里外的地方砸冰取水,沒有吊車,拿自己的脊梁當吊車。關鍵時刻,他能大吼一聲,跳進泥漿池里充當“人肉攪拌機”。看到這里,我被這種忘我拼搏、無私奉獻,不以犧牲個人生命來保衛國家油田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是啊生活中,生產中就需要這種精神,幸福是要靠勤勞的雙手去拼搏創造的。
影片中還重點刻畫了另一位楷模,他就是劉思成。做為一名新時代的大慶石油工人的后代,在物欲橫流的新時期,對著茫茫無際的戈壁,干著每日重復枯燥的工作,他困惑過,彷徨過,甚至懷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但是,就在工友失蹤的突發事件中,他毅然踏上了尋找工友的征程。這樣一段故事的穿插,暗示我們鐵人精神并未泯滅,他在新時期的石油工人身上得到傳承和延續。
上世紀60年代,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們,他們的理想和目標就是振興國家的石油事業,為此可以不惜犧牲個人生命?赐暧捌,回過頭來看我們,在經濟危機時刻,在企業舉步艱難之際,這種鐵人精神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讓我們大家向鐵人王進喜學習,拿出鐵人的干勁,拿出鐵人的堅韌不屈、艱苦奮斗、不肯服輸、忘我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與企業同舟共濟、共克時堅,讓“鐵人”精神永放光輝,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更快發展!
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4
電影《鐵人》講述的是一位石油勞模的故事,運用了插敘的手法,不斷的切換時間,由新一代和上一代勞模形象的鏡頭切換,讓我們了解了一種精神的延續。雖然此刻的條件比以前好,可還是艱苦的,不會沒有糧食,寒冷和饑荒,就像電影中的劉思成這個演員所表現的,一種沙漠綜合癥,這是一種精神上的疾病,卻遠比肉體上所承受的還要痛苦。影片中的王進喜同志說過:“腿軟手軟沒有關系,可心不能軟!
經過這部影片讓我多認識了一位“百年中國十大人物”。王進喜同志從小貧苦,但憑借著他豐富的鉆井經驗與堅定的信念,創造了當時全國最高紀錄,1958年9月,他率領的鉆井隊月進尺,榮獲鋼鐵鉆井隊稱號。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曾組織人員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鉆,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譽為“鐵人”。
他在誓師大會上的那一番講話,十分地感人!叭素氀獩]有關系,國家不能貧血,國家貧血就會讓人看不起,我們不能讓別人看不起……”一段樸實真誠的發言。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員。那次井噴讓我看得膽戰心驚,一個小小的失誤就能導致一場重大事故,那些鉆井工人個個讓我佩服,就算有生命危險也不離開自我的崗位,死也要死在鉆井臺上。能夠說他們個個是勞模,個個是英雄。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踹M喜抒懷
這部影片中還有一位“小知識份子”的主角,這位小知識份子當時沒有堅持住,雖然做了逃兵,然而他也付出了許多,雙腿不能行走,留下了終生的烙印。晚年還一向在懺悔他當初的決定,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一向要求他的兒子“劉思成”替他完成他沒有完成的職責。
劉思成是我們這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內心由痛苦,空洞,矛盾,到堅定,明了,清晰,他的內心活動是影片情節發展的中心軸,同樣是鉆井工,為什么這一代和上一代的區別這么大呢,這值得我們去深思。
上一代的精神世界比起此刻來要豐富,充實得多,他們有信念,有追求。而我們這一代,雖然物質生活好了,可是我們缺少一種信念,一種信仰,總覺得生活里缺點什么。那樣的生活,有夢想,有追求,沒有那么多的誘惑和干擾,生活是純粹,簡單的。不像此刻,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充斥社會,選擇多了,好像人的心靈那種純粹反而越來越難得到。
要找到自我人生中的一個奮斗目標是我們畢生的課題。就像士兵突擊里的一句話::“好好活,就是做許多有意義的事兒。做許多有意義的事兒,就是好好活!
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5
半個世紀前,王進喜跳入泥漿池,用身體攪動泥漿,止住井噴的場面,如今已然恍如隔世;1960年4月29日,大慶油田召開“萬人誓師大會”,喊出“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手下無困難”的口號,數萬石油大軍從四面八方挺進東北松嫩平原,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沒有汽車、沒有吊車,靠著人拉肩扛,硬是吆喝著將60多噸重的鉆機生拉上井架的鏡頭,亦已漸行漸遠……
歲月淡去了舊時的記憶,卻注定抹不去烙在我們心頭的“鐵人精神”。正在熱播的電影《鐵人》,把我們重新帶回那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我們不會再用身體攪動泥漿,我們不會再靠人拉肩扛將鉆機拉上井架。物質條件變了,但我們的靈魂依然像鐵人那樣堅強。在盛行“解構崇高”的年代,我們依然需要那個年代留下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種奮發進取的力量,今日中國的崛起需要這樣一種精神。
盡管,如今的油田與鐵人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但昨日和今日是難以割裂的,沒有昨日怎樣能有今日?盡管,王進喜所做出的貢獻我們無法復制,可是他的精神應當成為中華民族精神遺產的一部分!拌F人精神”足足影響了幾代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社會主義建設的英雄,“鐵人精神”在我們心中永不落幕,值得我們永遠記憶。
昨日,為了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新中國,一代又一代勞動者在“鐵人精神”鼓舞下,無私奉獻,開拓創新。三峽大壩、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祖國駛入了高速發展期,最終讓山河變樣,國力變強,人民生活越來越完美。
今日,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句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激勵無數人的話語,又重新回響在我們耳邊,激勵我們自覺地把個人命運與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立足崗位,顧全大局,為國分憂,不斷提高自身學習本事、創新本事、競爭本事和創業本事,爭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用“中國信心”戰勝危機,在戰勝危機中建功立業,在應對危機中體現人生價值。
“職責感、主人翁、不怕犧牲、擔當大義”,是王進喜留給今日工人的最優秀的品質,也是“鐵人精神”的核心。明天,我們依然需要像鐵人那樣,站在時代的潮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忘我拼搏,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展現工人階級的偉大胸懷,用生命的熱血創造一個個不朽傳奇,譜寫一曲曲華彩樂章,在繼承和發揚“鐵人精神”中,步入未來。
我們從電影《鐵人》中尋找力量,從電影《鐵人》中升華心靈!拌F人精神”歷久彌新,永不褪色;鐵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薪火相傳,永可是時。
關于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6
少年強,則國強。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在一年一度的五四之際,我觀看了電影《鐵人王進喜》讓我受益頗深。鐵人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繼承與發揚的。
影片講述的是一位美國記者在大慶的所見所聞。影片生動刻畫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一代中國石油工人對祖國、對人民、對事業、對家庭的強烈職責感和使命感,再現了會戰年代可歌可泣的艱難歲月以及大慶五十多年的變遷與輝煌。藝術地展現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影片過后,鐵人在表彰大會上的發言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個人貧血家庭就貧困,國家貧血國家就貧困,為了不讓個人、家庭、國家貧困,我們就要咬緊牙關,挺起脊梁,我們就得付出鮮血,僅有不斷堅持,我們才能擺脫貧困。在困難面前,能吃苦,應對困難,不放棄。在艱難的環境中努力工作,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正是憑借這樣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正是王進喜同志和他的鐵人精神,為中國工人階級樹立了一面旗幟,引導和激勵著千千萬萬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們,為新中國的發展和振興而奮勇拼搏、無私奉獻。王進喜是我們的偶像,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鐵人精神更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結晶。
我覺得無論什么時候,無論什么年代,鐵人精神是永遠可是時的勞動人民的結晶;是永遠不變的激勵我們向上的精神糧食。應對困難與坎坷時,不氣餒,不放棄,想鐵人一樣迎難而上,勇敢地直視生活的磨難。作為新時代的我們要始終以鐵人精神為驕傲,以鐵人精神激勵自我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我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