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學習心得(精選4篇)
三年級數學學習心得 篇1
認真研讀20__版新課標是每個老師都要做的重要事情,對于還是新教師的我,如何讀熟讀透新課標是一件非常苦難的事情。在我處于迷茫的時候,很榮幸有機會能參加關于20__版新課標研讀的講座,通過這個講座,我獲益頗多,受益匪淺,下面來談談我的收獲吧。
從講座中,我對新課標提到的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數學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的關系與如何認識和實踐結構化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其中讓我啟發最大的是如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首先,培訓專家給我們詳細地講解了立德樹人這個詞從被提出到落實的過程;其次,從社會大層面分析了提出這個根本任務的原因;最后,在教學方面給了我們有關如何在數學課堂上滲透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相關建議。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在數學課上,發展學生理性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習慣和態度、使學生獲得優秀數學文化的感受是實現根本目標的有效途徑。
結合培訓專家給我們分享的這個講座,我翻閱了一些資料并綜合其他老師的講座,我對新課標也有另一番認識。回看這些年出版的新課標,從核心素養導向發展的角度來看,從最初的雙基雙能目標發展到四基四能目標再到四基四能與核心素養并存的目標,體現了社會對教師教育學生的重點從最開始注重知識的掌握過渡到注重能力的培養再過渡到數學素養的培養上,也更好地體現出教書育人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追求越來越高,社會與家長對孩子們的期望與寄托也越來越高,核心素養的目標導向也會越來越健全。因此,固化在我們腦袋里的舊一套教學方法也要隨著目標的變化而變化。以前的我研讀新課標最多就是知道數學的三會分別是什么,但是卻不知道原來“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是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幾何直觀、空間想象和創新意識的,也不知道“會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可以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與推理意識,更不知道“會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可以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模型意識和應用意識。看著簡簡單單的三句話卻隱藏著新課標提出的所有核心素養。結合新課標提出的數學核心素養,我了解到了教學目標的設計不是隨便寫寫應付檢查就可以的,而是要落到實處、與后面的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的,這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及格的。數學教學目標的攥寫是滿足以下幾個方面:要有機整合“四基”、“四能”和情感態度三個方面、要指向數學核心素養、要分活動進行填寫還要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可控性、可達性。回想自己以前所寫的教學目標,還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需要好好根據以上要求思考并重寫,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會有意外的收獲。通過此次粗淺的學習,我在教學觀上有了一定的轉變,不能為了教書而教書,要在課堂上找到立德樹人的影子,努力把這個根本任務滲透到數學課堂上。首先,我要端正自己教書育人的態度,做到公平公正對待每一個孩子,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其次,要有百年樹人的耐心與恒心;再次,我要多關注國家的時政,學會在數學上利用合適的時政引入課堂,讓學生不僅僅可以學到知識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民族認同感;最后,我要備好每一節數學課,切實在數學課堂中貫穿數學核心素養的落實。我自知現在的自己實力還不強,在教學上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我也深信自己因為還年輕會有更多的可能性與創造性,希望自己能夠保持做一名優秀教師的初心,多學習多實踐,爭取能夠為教育事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年級數學學習心得 篇2
如何提高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最讓老師煩心和頭疼的一個問題。原因較多,也是比較復雜的,我個人認為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外、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和教學基本功是否扎實是主要原因。于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己本身的教學水平,在教學設計中不斷的反思,上課前認真準備,同時我還積極的通過其他途徑來完善自己的每一節課堂教學。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學生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
對于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如高浩杰很聰明,做題速度很快,但計算太粗心準確率較低,我先表揚他,然后指出他美中不足的地方,鼓勵他與細心交朋友,做更優秀的學生。
對于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
對于后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要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
此外,教師在課堂上要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愿意學這門學科。
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注重教的方式,努力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采取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三年級數學學習心得 篇3
9月29日上午,參加了張麗雪名教師工作室組織的“研行新課標,踐行新課堂”的主題培訓活動。培訓活動上,鄧國強老師為我們作了題為“學習新課標踐行新方法”的新課標培訓講座。鄧老師從核心素養的目標導向、進行知識結構化整合、開展大單元實踐三個方面進行新課標和新課堂的解讀。
一、教學目標最終要指向核心素養。
新課標的目標導向,從原來的知識導向(雙機雙能)到能力導向(四基四能)、再到現在的素養導向(四基四能+核心素養)。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鄧老師指出,要指定凸顯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需要有機整合“四基”、“四能”和“情感態度”三個方面的目標;目標需要指向數學核心素養;分活動進行撰寫;并且目標是有針對性、可操作、可檢測、可達成。鄧老師通過舉出教材中的案例來指導我們如何制定好目標,十分清晰和細致。只有正確定位教學目標,整體課堂才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和基調,才能扎實有限落實目標達到數學核心素養。
鄧老師舉出的例子有三年級上冊《捐書活動》一課,正值我剛教完這個內容,鄧老師羅列出來的教學目標十分清晰。第一點是通過活動一,經歷獲取表格信息、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掌握連加運算的方法,發展運算能力和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二點是通過活動二,進一步鞏固三位數連加的計算方法,提高運算能力和兩種意識。明確表示了通過何種活動,什么方式,發展什么能力和意識,最終的指向是數學核心素養。這樣的目標,能使我們在課堂更加清晰各類活動開展的目標,最終指向是學生的核心素養,并且簡明扼要。
《標準(20__年版)》總目標以核心素養為統領,并將核心素養的目標貫穿于“四基”“四能”“情感”三個方面,構成三位一體的核心素養課程目標體系。課程總目標不再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個方面進行描述,也不再以三維目標來表述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以核心素養統領的課程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體,防止教師在實施時把目標割裂對待。
二、教學方式要有效實現素養導向。
教育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教學活動的開展,開展適當的教學活動需要適切的教學方式。“量感”是新課標新增的一個核心素養,以前很多時候講的是“數感”,但是較少提及到“量感”。新課標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養成用定量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的習慣,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應用意識的經驗基礎。孔企平教授曾經對“量感”提出過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量感”是指學生關于量的比較、運算和估計等方面的感悟。
上學期我在執教三年級下冊《面積單位》一課時,為了有效的落實“量感”這一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到底需要組織學生經歷怎樣的活動過程去體會量感?我進行過深思。通過對教材的反復閱讀和分析,并且結合教師實際,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通過讓學生對比用不同“工具”測量數學的面積,體會理解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通過對比不同平面的大小,體會每種面積單位出現的必要性;通過動手“做單位面積”,在實際操作和測量中對比面積單位的大小,發現它們之間的區別等等。有了充分的各種對比感知,才能使得“量感”在學生心中深根發芽。
《標準(20__年版)》多次提及中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總體上要求教學方式要從應試導向轉向素養導向。小學數學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善于從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出發,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和學習對象,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
從《標準(20__年版)》到《標準(20__年版)》,十年的探尋,總頁數從132頁增加到182頁,我想不僅僅只是頁數的增多,其內容也有了進一步的豐富、細化和提升,《標準(20__年版)》還有很多內容需要我們去探索和實踐,并在實踐中去落實。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也將不斷思考和踐行,在新課標中探尋教育教學的實質,在新課堂中落實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三年級數學學習心得 篇4
本周三在新區三小聽了三節關于《24時計時法》的研討課,三位教師在本課中和學生一起探討了24時計時法以及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換算。
三位教師的課堂教學,給我留下了一下一些思考。
一、生活情境與童話情境哪個更能建立時間觀念?
24時計時法的教學中,三位教師用了不同的導入展開本節課的教學,第一位教師用的是學生課前收集到的關于時間的信息,有車票、電影票等;第二位教師用的是兩個情境說說鐘面上的時間;第三位老師用的是喜羊羊和美羊羊的誤會設疑導入。
第一位教師和第三位教師在練習時都把想想做做的第一題刪除了,第二位教師卻是讓學生打開書本,在書上用24時計時法寫出時刻。
三位教師對與導入和練習題的不同處理,我個人認為學習時間,在情境中學習是很有必要的,本課的教學目標中,時間觀念的建立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適合的生活情景能夠使學生感受到24時計時法是如何表示時間的。中午12時之前的,鐘面上看到幾時幾分,就是幾時幾分,但是到了中午12時之后,鐘面上的幾時幾分要加上12。學會用24時計時法來表示時間,就要在適合的情境中學生才能夠聯系生活實際有真實的感受。教材中提供的幾個素材,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是有的,教師也可以用我們生活中的公交車站牌,單行道的禁行標志讓學生來說一說,這樣更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很多問題就能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來解決。
二、讓鐘面的時間和時間彩條的聯系更緊密些。
第一位教師和第三位教師都將鐘面和時間彩條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對比,使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到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不同之處和聯系,這一點我很認同。我對于第一位教師對于一天中鐘面上時針第二次指向“1”時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想個辦法區分這兩個1時這個教學環節印象比較深刻。學生提出了用下午1時來表示,學生也提出了用13時來表示。我覺得教師的這個問題很好地激起了學生的思考,用一個辦法來區分一天中的兩個1時,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想到24時計時法要用13時,而普通計時法要加上時間詞“下午”,就是為了能夠區分一天中的兩個1時表示不同的時刻。但是教師卻沒有溝通“下午1時和13時之間的聯系”,如果能夠溝通起來的話,那么鐘面時間和時間彩條就有了緊密的聯系,學生就能通過簡單的推理知道下午2時與14時之間的關系,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聯系就不言而喻了。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運用地很多,學生平時知道一些,但是教師要做的是將學生的零散的認識進行整理和數學化,然后再運用到生活中,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