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英語神廚”抖秘訣:學英語就像“刷牙”
英語四、六級皆以優(yōu)秀通過,托福630分,對于許多大學生來說都并非易事,何況是一個被迫輟學、高中還未念完的打工仔,而張立勇卻做到了。很多人戲稱他為“饅頭神”,然而“神”從何來呢?在采訪中,令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于英語學習的執(zhí)著與堅持。
在談到他學習英語的經(jīng)驗時,他笑說英語學習的過程就像刷牙的過程,不斷在重復著,但就是在這不斷的重復中,讓他對知識的把握和理解更為鞏固。
“饅頭神”還提到在不斷重復的過程中,要讓自己始終對此保持興趣、保持信心,并要形成一種習慣。同時他還強調(diào)了開口說英語的重要性,“饅頭神”說自己其實是一個性格比較內(nèi)向的人,不太善于交際,但要學好英語,除了基本功扎實之外,實戰(zhàn)的演練也相當重要,這就像你要刷牙,就必須把嘴張開,不然光有牙膏和牙刷也沒用。
對于“饅頭神”來說,清華大學本身所營造的這種學習氛圍就對他起了很大的幫助,從一開始的不敢開口,到后來逐漸將英語口語帶到了食堂,這一變化為他提供了更多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也為他英語能力的提高加了一股催化劑。“饅頭神”這套獨特的刷牙論,相信為眾多在學習英語時感到頭疼的學子們提供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只有堅持不懈、勇于實踐,才能真正學好一門學科,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饅頭神”說,他學英語從來不背字典。北京城就是本“活字典”,mobiledictionary,比如說電梯里的nosmoking(禁止吸煙)之類的,他看見都記。他認為學英語就是“勇敢者的游戲”,最重要的是放開膽子,開口說。當初他去清華的英語角練口語,同學都不知道他是民工。知道后,他們都非常吃驚。
客串記者采訪清華留學生
雖然只是清華大學食堂的一名工作人員,“饅頭神”談到清華卻充滿了感激之情。他說,清華的學術(shù)氛圍為我的學習提供了天時地利。高中輟學之后,他被迫到廣州打工,在工作中他深深地感覺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現(xiàn)代社會人要有所作為,必須有一定的文化積淀。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學習!從何學起呢?找工作過程中的頻頻碰壁使他感受到,英語非常重要,于是,他決定從英語學起。幾番周折之后,“居心叵測”的他終于進入清華大學食堂工作。
張立勇告訴記者,他不希望自己再被稱為“饅頭神”,“到清華做廚師是為了有一個學習英語的環(huán)境,我本人對做饅頭并沒有特別的偏好,做出的饅頭味道也就那么回事,因此‘饅頭神’其實是名不副實的。”
“饅頭神”說,去清華,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學習!他說,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在清華,你會真真切切被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行勝于言的做人原則所感染。英語協(xié)會、名人講壇,他千方百計抓住任何一個機會練習英語,他甚至客串記者去采訪清華的留學生,對于性格內(nèi)向的他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難和障礙,這也許能為眼下高考失利的線下生們帶來更大的啟迪吧。
“饅頭神”的奮斗歷程
喜歡英語和清華無關
張立勇和千千萬萬農(nóng)家子弟一樣,做過考大學“跳農(nóng)門”的夢。讀中學時,他的成績非常好,初中總是前5名,高中時也算中上水平。但高二時,望著四處漏雨的土坯房,望著終日為他和弟弟妹妹的學費而發(fā)愁的父母,他決定中斷學業(yè),出外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