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培訓學習心得體會(通用3篇)
新高考改革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篇1
作為一名頂崗支教的化學教師,我十分有幸地參與了為期3天的新高考專題培訓,不僅增長了見識,還收獲了許多的經驗。
本次培訓主要分為6個專題:重慶市教科院副院長李常明的《重慶新高考走向及應對策略》專題講座、上海市吳淞中學校長張哲人講解的《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上海市吳淞中學數據中心主任朱佳斌的《變與不變》專題報告、上海市吳淞中學教師李秀英的《新高考背景下STEM+課程價值與實踐》專題報告、上海市電化教育館館長張治講解的《未來教育與未來學校新圖像》專題報告以及豐都縣教師發展中心化學教研員鄭君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xx版)》專題解讀。
首先,我了解了關于上海市和浙江省新高考模式對于重慶市新高考改革的指導意義以及可取之處,也對上海改革核心內容以及引領價值有了更為清楚地了解。“教育者,非為己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用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我們也因為經歷的事情多而富有經驗。與此同時,也學習了相關的迎接新高考的策略及方法。轉變教育觀念;科學解讀新高考;把握新高考命題方向;理解新高考要求;最為核心的是高考內容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提問的有效性。
其次我對新高考下高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高考后面試的關鍵以及教師承擔的角色的轉型有了新的認識。上海模式在學生選課中,堅持自主選擇,而選擇需要精準分析自己、需要精準明確未來愿景、需要精準把握走勢和大局,因此高中生涯規劃就顯得尤為重要。高中生涯規劃教育要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要培養學生對家庭、社會及國家深切的責任感與擔當精神。高考改革倒逼學校關注發展生涯教育,學科融合,提供多元和優質的學習經驗。
其次,在新高考背景下,跨學科,創新以及動手顯得尤為突出,教師自己開課、編教材和微課、慕課的錄制。教師要注重挖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高考以后的面試打下堅實的基礎:研究經驗和體會、必要的訓練、定位一批人群以及準備工作需要。
最后,如今的社會是信息社會,大數據正在改變人們研究的范式,人工智能的發展從計算機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的飛躍,技術對于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上”,在這樣的技術社會背景下,活法變—學法變—教法變—學校變,因此我們不僅需要埋頭拉車,還需要抬頭看路。
總而言之,新高考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結果,對于我們教師而言,不僅僅是挑戰,更是一次機會。為適應新高考,我們必須抓住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發展核心素養為導向,構建化學命運共同體;打破三維目標,突出化學核心素養;降低學生學習化學的難度;為學生課后減負;帶著研究性教化學。實現教師角色轉型,正確科學指導學生選課,多元評價,全面發展。
新高考改革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篇2
首先,要感謝學校給我們提供這次這么好的學習機會,我們來到新鄉參加“新課程新高考”專業素養提升培訓。
其次,通過兩天的學習和第三天的紅色基地現場教學,我收獲多多。通過汪才安老師帶來的《基于學生的課堂管理》,讓我深刻的感受到課堂的重要性,也深刻的感受到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管理模式。眼中有學生,研究學生,立足于學生,才能更好的開展好課堂教學。瞿洪明老師帶來的《新高考改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讓我充分的對新高考有了全面的認識,同時也對接下來的新高考有了更清晰的思考,知道了自己如何在新高考到來時應該做點什么,做什么更有價值,如何更好的為學生服務為學校服務。魏老師帶來的《中小學課堂診斷思維方式變革與有效教學構建》給我很多啟發和思考,讓我學到了如何構建有效教學。王紅奎老師帶來的《核心素養背景下站在課程的高度教學》給我們全面的描繪出課程教學還可以這么豐富多彩。第三天的紅色基地參觀,我看到了許多,也聽到了許多,同時也學到了許多。
最后,再次感謝學校給我們提供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我也定將本次學習收獲運用到接下來的工作中,努力為學校作出更多貢獻。
新高考改革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篇3
20__年7月14日至18日學校組織新高一和新高二部分老師奔赴河師大參加“新課程、新高考”培訓,我有幸成為其中一員,倍感激動。
14日下午主要是入住酒店熟悉環境,15日、16日是專家講座,17日上午赴輝縣鳳凰山參觀,下午乘車前往裴寨村紅色景點參觀學習。18日上午離新返洛。
17日上午我們頂著驕陽酷暑赴侯德昌文化館參觀,該文化館位于歷史文化名城新鄉市輝縣。侯德昌先生在書畫方面有著很高的造詣,在書法方面尤善隸書。用中央文史館館長袁行霈先生的話就是“其隸書早享盛名,近年復鉆研篆籀,繼正宇、苗子諸先生之后,以草篆名世。其結體如龍跳虎臥,變化莫測,其筆力直透紙背,似有千鈞之力。”
在繪畫方面,精于山水。中央美院薛永年教授曾評之:“他的山水畫,得益于太行山,也得益于北方傳統。功力老到,結構嚴道,筆墨雄強,氣勢磅薄,有一種正大氣象。雖然大多水墨淡色,不追求堂皇燦爛,但有一種恢宏大度的殿堂之氣,代表了主流的氣象。他無論畫高山大川,逐是畫邊角近景,都高度錘煉,丘壑雄奇,樹木茂盛,生機勃發,畫出一種陽剛之美,突出了“至大、至剛、至中、至正”的精神。這是一種超越了小我的與時代共振的精神,不是山林氣,不是書卷氣,而是一種黃鐘大呂、金聲玉振的殿堂氣。”
17日下午依舊是烈日當空,我們一行馬不停蹄奔赴裴寨村紅色景點參觀學習。裴寨村位于太行山丘陵地帶,795口人。過去的裴寨村土薄石厚,十年九旱,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較差。20__年,裴春亮個人出資3000多萬元,帶領干部群眾挖平荒山,建成了配套設施齊全的裴寨新村。20__年,張村鄉黨委政府以裴寨新村為依托,整合全鄉23個行政村、97個自然村、15000多口人建設裴寨社區。
在裴寨村感受最深的就是裴春亮。裴春亮是土生土長的河南省輝縣市人。曾獲“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最美村官”“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裴春亮是一個自強不息、艱苦創業,致富思源、無私奉獻的“雙強”村官,是新時期農村基層干部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優秀代表。20__年,高票當選村委會主任,后擔任社區黨總支書記。為了徹底解決當地干旱缺水難題,個人出資5100萬元和鄉親們共同奮戰四年建成2。3公里長、容水達80萬立方的攔洪蓄水水庫,擴大高效農業種植面積,發展生態旅游讓社區健康可持續發展。裴春亮帶領群眾經過十年的奮斗,讓一個昔日省級貧困村成為全國新型社區建設的典范,實現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錢賺,戶戶是股東”的目標。裴春亮自強不息,致富思源,決不讓群眾的信任打水漂。用無悔的`付出圓百姓安居樂業的夢想。在奉獻中,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奉獻中,他奏響了社會進步的和諧旋律。
經過兩天的專題講座學習和一天的參觀研學,讓我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受益匪淺,我將充分汲取此次新鄉行的營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教學和生活中補足精神之鈣,為對國家和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