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教師學習心得體會范文(精選3篇)
新課標教師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篇1
通過學習新課標,使我認識到成功的教學一定要以課標為指導,在教學中多思多想,提高教學技巧,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
一、我們教學要以“知識技能”為基礎和載體,逐漸實現多層目標的整體達成。
新課標明確提出:“為使每個學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數學的知識技能,而且要把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個方面的目標有機結合,整體實現課程目標。
我覺得“以知識技能為載體”是在告訴我們要重視“四基”的教學。知識技能既是學生發展的基礎性目標,又是落實“數學思考”、“問題解決”等等的關鍵。這就決定我們教師在備課時,要把“四基”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備基礎內容時要重視學生過程的體驗,知識的全面掌握,備課要精要細要關注全體學生來備,要重視課堂檢測及生成;要務實,要關注全體學生。
二、以“教學活動”為主體和主線,通過“再創作”建構起學生自己的“數學現實”。
新課標 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說明了“數學活動”在數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這一條中主要再一次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也就與“關注過程,讓學生經歷重要的數學活動過程”實現了統一。教學過程要體現這一理念,就要建立一定的課程模型,如: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模式展開所要學習的數學主題,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要求我們教師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過程的活動,如更多地設計觀察、操作、演算,以及歸納、猜測、簡單推理等活動,從而獲得對對象的認知。除此以外,觀察、實驗、抽象、探索等活動也是課堂上的重要教學形式。
三、轉變觀念,注意教學中教師要充當組織者和引導者。
蘇霍姆利斯基說:“我千真萬確地深信: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在他們那里常常變成了不能活動的“貨物”,積累知識好像就是為了“儲備”,而不能“進入周轉”,知識沒有加以運用(首先是用來獲取新的知識)。”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它實際上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在學習中對學生提供經驗和幫助,做好組織協調工作。
教師要想方設法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思維,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適當地給予一些建議,老師要向學生提供經驗,幫助他們進行判斷、檢查自己想法的正確性,提醒他們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要深思熟慮地、周全地統籌學生活動。教學中可讓學生充分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會變得開闊,富有獨特性和創造性,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認識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逐步由過去的“學會”向“會學”轉變。
新的課標的提出為我們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引發我們對教學新的思考,使我們能夠提高教學能力。
新課標教師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篇2
歷史新課程標準及教材實施已有好年多的時間了。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相信“課改”這一名詞在我們的腦海里以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進我們的課堂,走進千萬師生的真實生活。為完成這一光輝而艱巨的任務,不讓自己被歷史潮流淘汰,我們教師必須轉變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改變陳舊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斷學習,永遠做個新老師。經過對新課改的學習,以及在教學中的運用,我對新的教學改革有了更高層次認識。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在課程標準中,明確講到其總體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編寫上,則拋棄了過去的“難、繁、偏、舊”的內容和專業化、成人化的內容,真正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在新課標的課程目標設置上,更加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培養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理解、寬容和尊重”、“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把握時代的脈搏”是這次歷史課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改變過去那種“一考定終生”的單一評價模式,轉而關注對學生的綜合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不再是老師出題學生做,而是將教師的評價、小組的評價、學生的自評和家長的評價結合起來。在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但更關注的是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不僅要重結果,但更注重過程,要看到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建立自信。讓他們覺得自己“真偉大”、“很了不起”。
二.教學方法和觀念的改變
1.有“傳授型”向“導向型”的轉換
以前課堂上的情況是:40分鐘老師一個人講完,滔滔不絕、一氣呵成,還生怕學生沒聽夠,生怕知識點沒講透,生怕考點沒講到。老師挺喜歡講的一句話是:“只要你們跟著老師的上課、復習的步伐,你們一定能考一個好成績”。學生則一個個無精打采,小話不斷,呵欠連天。課改之后,老師的角色更多的象一個導演,在教學過程中起的是組織、引導、示范和協調的作用。我們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將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和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知識,讓他們改變“學歷史只要背就行”的觀念。
2.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教學,寓“學法指導”于教學過程之中
歷史課本中有許多現成的結論,如“……的歷史意義”“對……的評價”等,學生有的并不贊同,有的不明所然。這就要求教師將得出結論的過程、自己的思維過程盡量的暴露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分析、討論中來,引導他們主動發現和探究知識。
3.利用課本中的活動課和學習與探究內容,有計劃的開展歷史課的研究性學習。
新的歷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許多的學習與探究的`內容和4節活動課,這些內容不注重結果,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社會實踐等活動。要達到理想的目的,教師必須在“導”字上下工夫了。從別的實驗區反饋的信息看,這些內容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樂于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從不同的途徑力求解決問題,這就為開展研究性學習創造了條件。
4.由“專業課”向“綜合課”轉變
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復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教育也必須向這個趨勢轉變。作為歷史教師在從事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努力尋求歷史與其他學科,如語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點,突破學科的封閉,使個學科相互滲透,以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事實上,有的實驗區已經開始了綜合課的實踐,如深圳南山區開設的《歷史與社會》,就綜合了各學科的知識。
三.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
1.自主(參與式)學習:各種各樣的調查表明,歷史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但歷史課卻是學生不喜歡上的。糾其原因就是:學生的學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和實踐而是通過老師的灌輸被動的來獲得知識。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大部分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課改要求這種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如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對某個問題進行分組或集體討論;通過各種方式查閱資料;布置的作業是諸如觀察、制作、社會調查等實踐性作業;在活動課上放手發動學生,從組織、主持到課程的實施都交給學生,老師在旁邊協助;讓學生參與到學習評價當中等。教材第一課的活動建議:“想象北京人的一天”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精神。
2.合作學習:新的課改中特別提現了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在新的課改目標中有一點是(讓學生)“樂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事實上增設的學習與探究課說明了這一點。在活動課中,要求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學生有明確的分工,在共同的任中有個人的責任;小組的成員要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建立小組成員之間的信任等。這種合作的學習完全有別于以往的學習。
3.探究性(創新)學習: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么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在新的課改中,特別強調用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去感悟。為此,新的課標提出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建議”,鼓勵學生勇于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學習通過多種途徑探索解決歷史問題。在評價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的。
在新的課程改革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法都發生著根本性的轉變的今天,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我既感到欣喜更感到壓力的巨大和責任的巨大。成為改革中的“弄潮兒”不容易,成為其中的勝利者更難。但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轉變觀念,充實自己,迎接挑戰。
課程改革迫在眉睫,我們已開始嘗試。課堂中真正落實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還需要我們教師充分以學生為主體,體現教師的輔助作用。我們還需不斷的探索和總結。
新課標教師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篇3
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熱切盼望的中國共產黨第次全國代表大會,今天在北京隆重開幕,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觀看了會議的現場直播。這是我們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推進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確定深化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激勵著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的奮斗方向。
胡從12個方面談了報告的主要內容。談了我們社會的問題,同時對未來充滿了自信,如何走好社會主義道路,用開拓的精神解決問題,深化改革,轉變思想。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邁出厚重堅實的步伐!
黨的,對鼓舞和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意義。大會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審視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深入總結黨領導人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和新鮮經驗,從戰略全局上對我國改革發展作出規劃和部署。大會將選舉產生新的中央領導機構,進一步動員全黨和全國人民,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
認真學習貫徹精神,也是我們作為普通教師的首要政治任務,通過精神的學習,使我深刻的覺悟到:中國的興旺發達關鍵在黨,民族的全面振興關鍵在黨。在實際教學和管理工作中認真貫徹落實精神,尤其作為一名基層黨員,要進一步增強了自身的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要始終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立足本職崗位,作出業績,為發展中國教育的偉大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為黨員的我們,面對這場世紀盛會更是心潮澎湃,深受鼓舞。世界在不斷變化,知識技術也在不斷更新,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做到與時俱進,才能掌握最新的技術和最有效的方法,才能在本職崗位上創造出新的成績。作為黨員,更應該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時刻保持謙虛謹慎勤奮刻苦工作的作風。飽滿的熱情可以激發工作的創作靈感,謙虛勤奮工作做法則是讓人獲取事業上成功的關鍵,不斷保持一股強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動力,更好地為學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