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家長學習心得(精選7篇)
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家長學習心得 篇1
家風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庭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在一個家庭,老人要宣揚家風,結合自己的經歷,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晚輩,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我的父母沒多少文化,但他們以自己的人生經驗一直告訴我,做人要善良厚道。父親常給我講身邊的人不孝的結局。比如附近三個盜墓賊,沒一個善終。如有老人無疾而終,父親感慨,說那是好人,修行好,所以才得善終。從中我明白,道德是天地的本分,本分是個人的規律,當違背了這一規律,人就有災難。
馬克思與女兒有這樣的問答。問:你最崇敬的男人的品格是什么?答:剛強。問:你最崇敬的女人的品格是什么?答:溫柔。其是,這個話題與家風有關。男兒當自強。這里的自強一則是韌性剛強,一則是有理想抱負。男人無志,家道不興。一個男人定要有責任有擔當,否則,在家庭中沒地位。你啃老或吃軟飯,別人能尊重你么?農村人說,女人不柔,把財趕走。所謂旺夫相,實則是慈眉順眼的賢嫻之態,不是女漢子,更不是河東獅吼。用老人的話說,悍婦不僅不利,而且賤己。
家和萬事興。對一個國家而言,強盛祥和很重要,對一個家庭而言,和睦和諧更是關鍵。比如在家庭里,長者處事公道,晚輩心服口服。家庭成員之間關系融洽。有了困難齊心協力,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有好家風才有好家道,才能出好子弟。晚清具有改革思想的名臣不在少數。然而,虎父無犬子。他們的后人也往往是一時俊彥,如曾國藩之孫曾紀澤、孫曾廣鈞,左宗堂之子左孝同,張之洞之子張權,李鴻章之子李經方、侄李經羲,譚繼詢之子譚嗣同,陳寶箴之子陳三立等等。梁啟超五個兒子三個院士,一個上西典軍校,一個上南開大學。我以為,他們的兒子沒有褪化成今天的官二代,這與他們的家風家教密切相關。《曾國藩家書》便是明證。
城市化之前的中國農村是熟人社會,那時,家風家道很重要。比如男女相親后,雙方都要要打聽對方的家道,說到張家李家,有時甚至剖根問祖。一般來說寧折十座廟,不拆一家親,大多數人在這個問題上要么不說,要么只說好。但是,有實在人說實在話。有人會這樣說,說人家那家人從老到小沒的說。娶媳婦看丈母娘,說丫頭她媽是個好人,賢慧本分,鍋灶好針線好。如果有什么問題,比如說,有人說,娃娃我不了解,但他們爺爺就是個龜賊、她奶奶作風不正等等。往往或許就是這么一句話一門親事黃了。農村稱這種人是“塞磚頭”的。由此足見家風家道的重要性。
國是千萬家,家是最小國。試想,如果家家都有好家風、好家道,自然就會有好社會、好世道。
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家長學習心得 篇2
“校有校規,家規家規”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一問到“你家的家風是什么?家教是什么?”這些問題,同學們就會傻眼了。
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的更遠!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做奠定而堅定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記得在小的時候,我每次去和好朋友玩兒,都會忘記爸爸或媽媽規定的時間回家,玩兒的盡興的時候就會很晚回去。讓大人們很著急,于是媽媽就對我很認真地說:“我們是怎么規定的時間,為什么每次都不遵守規定,這么晚才回來。現在我們就規定,同樣的錯誤不可以犯三次,同意嗎?”我點了點頭,并向媽媽保證下一次一定遵守規定,按時回家。
好景不長,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一次暑假的時候,我的作業完成了,就去找朋友玩兒,媽媽告訴我最晚六點半回家,不要影響別人家吃飯的時間,我同意了。我們玩兒得非常開心,她的媽媽再三邀請我在她家吃飯,我欣然的接受了。過了一會兒,媽媽打電話要我回家,我只好乖乖的回去了,因為已經超過七點半了。一回到家,就被媽媽狠狠的批評了一頓。我知道自己的錯誤是沒有準時回家,并且在別人家吃飯不光打擾了別人,也給別人帶來負擔。暗下決心,絕不再犯。
現在我終于明白了“家風、家訓、家教”是什么。“家風”是一家子的風氣,這家風一旦敗壞,這家的思想品德也會跟著壞,這家就再也難以培養優秀的后代了。如果沒有“家訓”,那么就會把后代寵壞,只有讓他(她)知錯就改,然后再慢慢教育(她)。我想這就是“家風、家訓、家教”吧!
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家長學習心得 篇3
“校有校規,家規家規”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一問到“你家的家風是什么?家教是什么?”這些問題,同學們就會傻眼了。
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的更遠!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做奠定而堅定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記得在小的時候,我每次去和好朋友玩兒,都會忘記爸爸或媽媽規定的時間回家,玩兒的盡興的時候就會很晚回去。讓大人們很著急,于是媽媽就對我很認真地說:“我們是怎么規定的時間,為什么每次都不遵守規定,這么晚才回來。現在我們就規定,同樣的錯誤不可以犯三次,同意嗎?”我點了點頭,并向媽媽保證下一次一定遵守規定,按時回家。
好景不長,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一次暑假的時候,我的作業完成了,就去找朋友玩兒,媽媽告訴我最晚六點半回家,不要影響別人家吃飯的時間,我同意了。我們玩兒得非常開心,她的媽媽再三邀請我在她家吃飯,我欣然的接受了。過了一會兒,媽媽打電話要我回家,我只好乖乖的回去了,因為已經超過七點半了。一回到家,就被媽媽狠狠的批評了一頓。我知道自己的錯誤是沒有準時回家,并且在別人家吃飯不光打擾了別人,也給別人帶來負擔。暗下決心,絕不再犯。
現在我終于明白了“家風、家訓、家教”是什么。“家風”是一家子的風氣,這家風一旦敗壞,這家的思想品德也會跟著壞,這家就再也難以培養優秀的后代了。如果沒有“家訓”,那么就會把后代寵壞,只有讓他知錯就改,然后再慢慢教育。我想這就是“家風、家訓、家教”吧!
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家長學習心得 篇4
什么是家風?我理解家風是每個家庭祖祖輩輩總結積淀的生存、生活經驗。在農耕社會,勤儉持家、尊老愛幼、以善待人、平安是福、忍讓為安等是大多數家庭的共識;在文化素養較高的家庭講究耕讀傳家、好學上進;在經營商業流通的家庭把和氣生財、誠信為本作為家訓。這些都是積極向上、具有正能量的家風。當然,還有的家庭橫行霸道、恃強凌弱、坑蒙拐騙等,這是壞家風。
在一個家族、一條血脈、一個姓氏從古至今的興衰變化中,家風和遺傳因子一樣起著主導作用。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有的家庭因為戰爭、災害、政治等外部因素家破人亡、流離失所、背井離鄉,但是只要有一個人在,這條血脈還會延續、崛起,繁衍生息、以至興旺發達。而有的家庭富可敵國,富貴一時卻很快轟然倒塌,家破人亡,走向衰亡。究其原因,一個家庭的興旺發達不在于一時的富有,不在財產的多少,而在于良好的家風。我們不可能永久代替子女做事,卻能夠幫助子孫后代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使得一代更比一代強。
家風靠家教,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姓氏、一條血脈環環相扣的鏈條中的一環,繼承先祖遺風,把自己這一環抓好,并且從幼小的孩子抓起,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把良好的家風融化在子女的心靈和血液之中,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這是一代代祖宗的希望,也是使血脈永久延續的根本。
家風是變化的。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外甥看老舅,侄女看親姑。看什么?就看他們如何做人做事。把看到的故事在家庭成員中交流、探討,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這就是學習、觀摩的過程,就是充實、調整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做人做事的體驗變成準則,變成思想觀念,變成自覺,左右著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即使外人不讓你那么做都很難。家庭每個成員的共同自覺,就是家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一個社區、村落中的大部分家庭共同認知的家風內容,就是村風;一個社會共同認知做人做事的原則就是民風。民風也是一種文化在其人民中的共同表現。民風的水平決定著一個社會的文明水平。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就包含了無數家庭優秀的家風,先哲們經過仔細觀察、深入思考、高度概括優秀家風形成的《弟子規》,把優秀家風具體化,條規化,稱之為“圣人訓”,作為自己家庭和全社會的行為規范。這些規范經過歷史的橫流不斷沖擊錘煉,至今仍顯示出無窮的魅力。
優秀的家風并不是高深、玄奧,令人感到不著邊際的大道理,嚴格的說,只是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識。關鍵是要把這些常識性的東西變成每個家庭成員的自覺。
產生于四千多年前到五千五百多年前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如今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古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已經衰落,而中華文明其所以能夠綿延至今,就是因為以儒釋道文化為根本,并包容其他文化的精髓融入在每個家庭,世代相傳的結果。這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最大軟實力。
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家長學習心得 篇5
家風是什么?我認為家風就是父母最不能容忍我的地方!
父母不能容忍我落淚,不能容忍我逃避!不能容忍我畏懼!不能容忍我放棄!男兒應頂天立地便是父親長對我說的話,他總認為男兒應該堅強剛毅,父親的想法一直伴隨我成長并潛移默化的影響我。
曾經,我一味去逃避,很幼稚的以為沒有那幾本文憑,我依然可以混的出人頭地,風生水起。父親面對整日渾渾噩噩的我,對我說了意味深長,至今乃至將來都不會忘掉的一番話:“身為作者,不能因為沒有靈感而不去作文;身為警察,不能沒有熱情而不去救人;身為工人,不能因為懶惰而不去工作;你身為一名學生,你不能對學習毫無興趣而不去學習。做好自己該做的這本就是了不起的。而自詡強者的你,逃避是你的失敗。”那時的我,只是明白,只是懂得應該去學習并也為此付出了努力。
但是,一而再再而三考試的失利,使曾經那個輟學荒唐的念頭竟又死灰復燃。
母親哭罵道:“你還是不是男子漢,難道學習的困難把你折磨如此不成人樣嗎?”面對母親潸然淚雨。麻木之間,心靈觸動,意識到自己的不孝讓母親如此憔悴。恍惚之間,終于明白自己的失敗不是落魄和狼狽不堪而是失去面對坎坷的勇氣與信心。正如,困難不是人生的全部,但連困難都征服不了,又何談征服整個人生。
父母親很討厭不陽光不樂觀的`我,因為他們認為用消極的態度看世界整個世界也是灰暗的。灰暗世界里,看不到明媚與美麗。
他們也不能容忍我不自信,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擁有自信的人才能將昨日的努力在今日明天的戰場上百分之二百的發揮。
他們鼓勵贊賞我的寬恕,他們喜歡那種像天空一樣寬闊、透明,像大海一樣廣浩深沉的心胸氣度。而我在時間的流逝中,也漸漸明白了這些金玉良言,漸漸明白了成長為一名男子漢應該放棄和應該拿起的東西。
在征途中,我也難免遇到心煩意燥,遇到不如意的事,怎奈年少輕狂欲與天公試比高,不知淡然為何物的我常常顏面盡失。
母親用溫暖的手撫摸我受傷的肩膀,父親用平靜的口吻啟蒙我的思想。
家風,是伴隨父母親以及幾代人,十幾代人對人生,對美最真摯的感悟。
而我也隨著時間的慢慢的沉淀,逐漸感悟家風的真諦。逐漸明悟,堅強、剛毅、自信、樂觀。
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家長學習心得 篇6
凡在家睡覺,即便是在周末,父親也總是在早上七點準時叫我起床,雖是一件小事,卻包含著很多“規矩”。我認為,從這“起床”之事來談家風再合適不過。
起床要“快”,即要求做事雷厲風行、迅速果斷。到了冬日,起床時“緩一緩”“再睡會兒”便成了很多人的常態,但在我家,這是“明令禁止”的。父親眼里容不下“磨磨蹭蹭”的狀態,因此每當聽見父親的起床“號聲”,我便只能蹬開被子,迅速起床。“雷厲風行、迅速果斷”也成了我家做任何事的一個要求。年幼時雖對此諸多不解,可隨著邁入工作崗位、進入社會熔爐,對此也有了新認識。人們常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父親之所以要求我們“雷厲風行、迅速果斷”,就是想讓我們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機遇,在干事創業的.大浪潮下“先人一步”,而不是因為惰性、拖延而留下遺憾。
被褥要“整”,即要求處事注重細節、一絲不茍。起床可不是簡單的“身體起”,還需要將睡覺“工具”處理好,被褥“整”否,是父親對我們起床工作的第二項考核指標。若持隨意態度,使被褥褶皺、折疊不齊,那么等待我的就是一場“疊被直播教學”。父親常言道:“時刻記住:細節決定成敗!”在我家,事事都逃不開“細節”二字,寫字不能潦草、房間務必潔凈、脫鞋需擺整齊......父親說:“一件件生活小事看似無足輕重,卻含義頗多,從這一個個細節中能折射出一個人的品質,故處事注重細節、一絲不茍十分重要。”
著裝要“凈”,即要求做人端端正正、清清白白。談到起床總離不開著裝這個話題。在我家,穿衣著裝同樣有要求,過于褶皺的衣物不可穿、沾有油漬的衣物不可穿、指甲不可留太長......按父親的話說:“出門在外,給人的直觀印象很重要。穿衣著裝雖不必昂貴,但要務必干凈。這能給人留下好印象,而不是反感的差評。”在父親眼里,做人就要像穿衣著裝一樣,著平平整整、干干凈凈的衣物,做端端正正、清清白白的人物。如今社會誘惑很多,想要取得成功,就要抵住誘惑,在是非面前堅定正確立場,做到“為所當為”,才能在復雜社會中找準屬于自己的奮斗方向。
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家長學習心得 篇7
“誠樸、向上,尊老愛幼;勤勞、調和,家和萬事興”——走進馬鞍山鄉民張龍興的家,案角這塊特別的“家訓牌”很是有目共睹。這些年,楊王村鄉民鼓起的“踐行好家訓”、“培育好家風”的做法,已在奉賢蔚成風氣。
跟著媒體的宣揚和報導,家風這個詞不經意間闖入了大家的視野。盡管大家對家風并不生疏,可是終究啥是家風?恐怕不一樣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有人說家風即是誠信做人,也有人說家風即是尊老愛幼;有人說家風即是勤勞仁慈,也有人說家風即是節省文明。盡管家風有著文字上的界說,可是在每自己的心里,家風其實有著不一樣的內在。
從前史淵源看,家風起源于農耕社會的古代文明,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家風仍是一個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內核,是一切家庭成員都必須遵從的行為原則和品德規范。古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齊家”在這里即是治家的意思,而治家就必須得有好家風,家風的重要性便顯而易見。
年代在開展,家風的內在也在不斷改寫,變得愈加豐厚,多了些現代元素,少了些封建顏色,這也是前史的前進。可是咱們也大概看到,在產品經濟年代,大家的價值觀日趨多樣化,再加上因為遭到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人無視品德,不講誠信,或為了一己私益逼上梁山,或為了自己意圖不擇手段。盡管這些僅僅法令或品德層面的表象,但就實質而言卻是家風損壞、家教缺失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