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三下鄉感想
五點半,我們返回了學校,其實那時候大家都餓扁了,慶幸還有隊友帶回了農民送的干薯條,其實這里的農民都太熱情了,那一整袋干薯條都是當地農民硬塞給隊友的!我為這里純樸的民風而嘆服!其他隊員也基本上回來了,有的在和小朋友打籃球、乒乓球。六點,我們開始了吃晚飯,由于我們的三下鄉的內容安排的很緊湊,所以我們的飯菜都由學校的職工代做了!我們和學生的吃飯是分開的,我看到隊員端來的菜上上面夾雜著許許多多的肉,后來我有和老師提議,減少肉的分量,增加青菜的分量,因為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老師還讓我們吃得這么好,我們實在過意不去!但是后來老師的話,讓我很吃驚!“其實,在這里買肉比買青菜還方便,買青菜要到大橋鎮才會有,但買青菜,附近就有得買!因為附近的農民都沒得青菜賣!”既然這樣我們也就不好堅持了。吃完晚飯,很多小朋友在耍功夫,我也趕過去湊湊熱鬧,或許自己還有點拳腳功夫吧,所以很快招來了許多小朋友的觀看,教他們踢腿、翻跟斗、雙手倒立!直到后來的31號我們要走的那天中午,我驚人的發現,那些小孩連倒立這么難的動作,都在短時間內快學會了!
晚上,七點鐘了,按三下鄉的策劃書,我們應該要在7:30~9:30進行三下鄉的交流會了,將邀請部分老師參加。但是實際上我們進行的內容也只有一個關于“居民生活狀況”和一個關于“教師隊伍狀況”的問卷調查,況且針對居民的調查量也只有28份,針對老師調查量也只有14份,這個會議怎么開,和老師怎樣進行這個交流會議呢?我還真有點摸不準方向!和團長商量了下,但是也沒什么結果,離開會還有20分鐘了,我想到了隊員應該和老師多多交流,從老師的口中了解到很多情況,這樣將會有更多的收獲。于是,召集大家到一個教室,當我把有老師參加的這個消息告訴大家的時候,我發現好多人反對,都問我叫老師參加干嘛?和老師能交流什么?我當時是處于很尷尬的境地,我向大家說明我們的討論方向是不確定的,可以針對下午走訪的感受和老師的問卷自由向老師提問,但這個交流會的形式顯然不能說服大家。但是反對歸反對,大家還是按我的意思把座位拼好,等齊老師后,會議正式開始。其實現在想想,我似乎在很多事情上有點獨斷專行,老喜歡叫人按我的思維方式辦事。即使這次交流會很成功。
三下鄉隊員與老師的交流會正式開始,我把此次活動的籌備過程以及遇到的困難大概講述了一遍,然后讓大家針對下午的走訪調查和老師的部分答卷,進行自由發問。
有隊員提到三下鄉了解到居民飲用水的不方便,問到:為什么現在大橋鎮附近村民的飲用水問題為什么得不到真正的解決,還要村民走幾公里的路去挑水,老師能不能向政府反映下?有位老師這樣回答:“其實水的問題,我們早就發覺了,但是作為一個政府的百萬工程,并不是我們這些老師向上層反映就能解決的問題,我們也曾經做過一些努力,但我們的力量實在是太渺小了,而且每年冰凍,水管破裂,修復都是非常難的。”雖然隊員的這個問題和老師無關,但是我為隊員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感到欣慰,至少大家都在思考走訪了解到的一些居民的實際生活狀況。
針對一些年輕的教師在此教學,我問道他們是什么感受?一位叫譚景明的老師回答說:“我參加工作已經十多年了,年輕的時候像許多人一樣都有過一片雄心壯志,但畢業以后一直都工作在山區,而且工作第一年只教兩個學生,在那里語言不通,那時候對于未來,自己的腦海是一片空白,但后來一直都堅守在山區的教學上,由于自己還年輕,對待這種條件下的艱苦教學也覺得沒什么了。這里的學生純潔,自己只是和哲理所有的老師一樣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學罷了!”后來他說的一句話,令所有的人都很感動,“其實老師不是靠水平,而是靠態度,態度好,你的學生也就會好!”這樣的老師讓我們敬佩不已!
針對學生輟學的情況,有隊員這樣問:“老師是如何防止學生輟學的?”有老師說:“其實,輟學在惜今來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盡管我們老師有做過很多思想工作,但是很多當地的農民就是不重視自己小孩的學業,很多學生都是因為最近幾年政府免受了學費才來上學的,但偶爾在收玉米或者煙草的時候,他們就有一部分同學不來上課了,如果我們老師第二天問起同學為什么不來上課時,同學會說,是我爸爸說自家要忙農活,不讓我來上課的。我們也只能做點思想工作罷了,你們來的時間短,并沒有了解到這里的實際情況而已,如果你們在這里呆的時間長了,你們也就會習慣了。”或許,這并不是某個人的錯,而是政府對缺少對當地農民的正確引導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