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培”與我的成長
語文的教學,不能讓考試評價牽著鼻子走,而應該回歸語文的真實。教得真實,學得真實,方能教書,方能育人。
真實的語文離不開語言教學。而要進行語言教學,需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一是語言知識的系統講解。包括標點、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邏輯和文體知識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二是加強朗讀。朗讀應該貫穿教學始終。教師范讀和學生各種方式的朗讀無疑應該成為語文課堂的重頭戲。聲情并茂、極富感染力的朗讀以及對學生朗讀恰當的指導,要的是教師深厚的教學功力,也無疑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領學生漸入語言佳境。
三是深入課文,強化語言訓練。抓住課文中極富表現力的字、詞、句,或互換,或改動,引導學生辨析、品味,加深學生對詞意語意的理解,培養學生準確用詞的能力和運用句子表情達意的能力。
四是注意積累。積累語言材料,為聽說讀寫能力奠定基礎。大量地背誦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名段名句,不僅可以增加積累,同時也能從中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做到學以致用,觸類旁通。
真實的語文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事實上是師生關系的一種呈現,語文課堂應該是“師導生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題,教師給予疏導,再由學生去理解揣摩。教師還要善于運用教學策略,創設情境。把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集中起來,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主動學習意向,將與實現教學目標有關的問題,排列成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系列,給學生提供一個連續思考問題框架。使學生能了解到學習各階段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和解決這些問題與實現學習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去完成學習目標,如此循壞,使學生處于一種不斷思考的狀態,也使學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融會貫通新學知識。
三、做一個藝術的語文人
首先解讀教材要把握四個環節:由簡入豐,由懂而通,由此及彼,由博返約。
由簡入豐是指教師獨自解讀課文,隨后參閱大量相關文獻,全面、深入、準確把握教材。按余映潮老師的說法就是把書讀厚,把一篇幾百字、一兩千字的課文讀成一兩萬字。
由懂而通。在讀懂每一篇課文的基礎上,形成以該課文為中心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容網絡,構建初中教材中所有課文間的聯系,包括知識點、能力點、情感點等。
由此及彼。“此”指的是教材,“彼”指的是教參、教輔、教案、教學實錄、課題。“彼”還指其他版本的同學段教材,或其他學段的教材。
由博返約。教師根據課標、教材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目標以及師生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宜的剪裁,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簡單、豐富而直接的教學內容。
其次,要具備獨立自主的教學個性,上課時要有精神,要有激情,要注意教學語言的風趣性、幽默性、簡潔性;要設計獨樹一幟的個性化教學思路,思路要新穎,不同凡響,就要別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設計教學思路;要尋求與眾不同的個性化教學藝術,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啟發、引導;要塑造別具一格的個性化教學風格,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將獨創性教學方法和與眾不同的教學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師個性實際的教學風格,從而在教學上產生對學生個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國培”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
國培學習中,各位名家的理論研究,蔚為大觀,卓然有成;各位名師的教學實踐,特立獨行,可為示范。從他們身上我想到的是:厚基礎,廣才學,得以左右逢源;薄名利,遠物欲,方能樂在其中。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理念和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實踐和探索。我們應拋開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的誘惑,積極吸取先進的課改成果,投身新課改的浪潮,讓自己的語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設,在實踐中成長。盡管前面的路是曲折的,甚至是泥濘的,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要從頭做起,有自信,能堅持,我們的語文課堂就一定會煥發出生命活力,我們的語文教育一定會迎來一個嶄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