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培計劃體會:尊重學生 提升自我
張梅玲老師說:課堂上老師提問題提得好不好,關鍵是看老師的學科底蘊怎么樣。我特別佩服吳正憲老師,在她的課堂上一個接一個地問題,提得那么到位,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去思考,從而更深層的理解知識;吳老師還特別會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這些正是我們上課時忽略的資源。吳老師說:數(shù)學課堂應該是“問題叢生”的課堂,學生的錯誤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正確的利用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教師一定要巧妙地利用這一新生成的資源,利用學生思維的火花引發(fā)沖突,從而激起探究需要,最后由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體驗知識產(chǎn)生的過程,享受到探究的樂趣,進而獲得自信和高質量的課堂生活。在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墻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i hear ,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i do , i understand。意思是:我聽說卻忘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那么,就讓更多地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師需要自我磨練。張梅玲老師說:教師需要自我磨練,教師首先應在自己的課堂里認識自己,每一星期用心磨練一節(jié)課,每星期錄制一節(jié)課。然后和名師的課進行對比,取長補短,再重新認識自己,學會反思自己;反思后再實踐,這樣堅持下去,才會有更多地收獲。是啊!我們缺乏的就是自我磨練、自我反思的精神。在教學中,我們往往不敢把課堂放給學生,教師仍占據(jù)主導地位。張梅玲老師說:能放手得要放,該收得要收這是智慧。因為我們探究的目的是解決問題,猜想需要驗證,結果有成功也有失敗,這很正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收獲更多。正如xx老師所說:課堂上該講的講清,該點的點明,該放手的放手。那就讓我們的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更多的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吧。杜郎口中學,洋思中學,東廬中學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很多,但有一點,他們打贏的都是“學習”的戰(zhàn)役,解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讓學生在學會的同時,更掌握了會學的本領。對呀,我們要把給學生澆水轉變成教學生找水。
備課是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體現(xiàn)出一個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學理念與教學能力,也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主陣地。專家指出:今天的教師既是工作者,又是學習者,也是研究者。所以教師不僅要鉆研教材,還要研究學生。上海著名語文教師于漪的“一個課題三次備課兩次反思”,在備課上下的功夫堪稱楷模。最受用的幾句話:在課堂靠增加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似葉上施肥。在備課中多花點時間以促進課堂有效,如根上澆水。備好課要解決好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你想把學生帶到哪里?(即教學目標)。第二個問題:你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即教學策略)。第三個問題:你怎么知道學生已經(jīng)到了那里?(即教學評價)
解決好這三個問題,需要我們在備課上多下功夫。使每節(jié)課都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識收獲和學科感悟。備課除了吃透教材、深挖教材外,還要進行學情分析,一要備學生。可先進行課前調研,在知識的轉折點上進行課前調研。二要備學生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在哪一層次上,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三要備學生的情感狀態(tài),使學生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下學習。四要備難點,想想應采用什么方法突破難點。五選擇層次性的作業(yè),要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提高。教師要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寫下來,然后把問題排排隊分先后解決。
總之,這次北京之行,我感慨頗多,學到的知識和理論很多,領悟了先進的教育思想。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練就一股靜氣: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yè),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教育規(guī)律,盡最大努力做學生的一位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