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新課標專題培訓學習心得體會例文(精選5篇)
小學新課標專題培訓學習心得體會例文 篇1
這次的培訓從新課標的解讀入手,向各位老師闡述了新課標下的各項語文教學活動將如何開展,我感覺受益匪淺。其中有幾點讓我印象比較深刻:
首先是教詩歌三部曲:一讀,想想有什么;二讀,想想是怎樣的;三發揮想象,還可能有什么。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要達到作者和讀者共同感受,調動學生的感官能力,感知能力,五感一心,情景交融。感知能力形象思維伴隨著聯想活動展開,如何更好地去教好學生領悟教學內容,讓學生去動腦,去想象,才能學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詩歌教學相比于課文教學,難度更加大,由于內容的深刻,讓學生在理解方面也更加困難,但有了這些方法的指導,對于我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除此之外,作為一名即將教三年級的`老師,作業也開始成為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在此次培訓中,XX老師風趣幽默地解讀作文教學,也讓我感觸頗多,教師解讀單元習作要求如何設計作文課:1、教材訓練點;2、寫作支撐點教師解讀單元習作要求教給學生的寫作所需知識能力方法策略,招數即無招,需“順”。選取少數合適的習作方法,不貪多;3、教學著力點:關注如何教,當堂寫發現學生困難,設計教學流程中重點應放在學生的寫作困難處,如寫景作文,教認識順序,排列景點,引用連接詞串聯。
小學新課標專題培訓學習心得體會例文 篇2
通過參加新課程培訓,我學習到了新穎的教學理念,更新了自己的教學觀念,提高了教育教學水平,在交流、學習、總結中不斷獲得新知。下面我就談談這幾天的收獲和心得體會。
一、認真鉆研新課標,積極更新教學觀念。
新課程下教師首先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提高認識,深刻理解新課程標準的內涵。培訓結束后,我會結合這次學習的寶貴經驗,從語音、詞匯、語法、聽說讀寫的教與學,以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方面培養。這對指導我今后的教學和促進我的能力提高必將發揮積極作用。
二、創設情景教學,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英語,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合作、探索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通過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探究他們自己的一些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讓學生通過參與這些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一方面使得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緊密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也創造綜合運用聽說讀寫技能的機會。
三、積極探索有效的英語評價方法,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我們重點應該放在測試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而不是具體的語法知識點,重點放在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上,而不是某一單項的訓練上。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選拔少數優秀學生,而是為了發現每個學生的潛質,改進學生的學習,并為教師提供反饋。
四、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英語的平臺
在教學中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制作課件,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新課程培訓雖然結束了,但是我對新課程的學習和研究才剛剛開始,它對我的影響是深遠的。我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面臨的問題還很大。我會沿著這個方向不懈努力,不斷提高自己教育教學能力。
小學新課標專題培訓學習心得體會例文 篇3
昨天,有幸參加了新課標解讀的培訓,聆聽了四位優秀教師對20xx年新課標的解讀,感覺仿佛是給自己打開了一扇門,引導我繼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這版新課標。昨天培訓的間隙以及今天下午,我又花了點時間梳理了一下,感覺融匯貫通后又有了一些認識,下面我粗淺地談一下。
四位老師都對比了最新版和20xx版課標,甚至更老版的課標。我發現,其實20xx版的課標是以在舊版為基礎,在各個方面進行了調整和優化。而最值得關注就是課程目標中的核心素養、課程內容中的學習任務群和學業質量這三個板塊。這次培訓也是在沈益萍老師做了整體的解讀之后,又請沈凌霞、包曉英、邱曉彤三位老師分別對這三塊做了一個細致的解讀。
那么我也就這三位老師所講的內容談一談自己的收獲。
一、核心素養——課程育人觀的集中體現
沈老師形象生動地講解了核心素養的意義、特征和內涵。新課標將“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作為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和總目標。她提醒大家要關注四者之間的關系,其中“文化自信”是處于引領地位的,是有所側重的。我認為其實就是強調了課程的育人導向,我們民族有那么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文化、先進文化,應該通過語文學習,讓學生愛上我們的語言文字,文化,不僅要認同和熱愛,也要繼承和弘揚,更是要關注與參與、了解和借鑒。這一核心素養彰顯了的意志。我看了一下我們現在所用的教材所選的課文,是能在其中找到很多能體現“文化自信”這一核心素養的課文的,當然沈老師也以六上語文課本為例,給我們舉了幾個例子。我很期待,20xx年的新教材會怎樣調整,到時候又可以好好研究一番。
二、學習任務群——實踐、情境、綜合
包老師通過一表格、思維導圖,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梳理新課標的這一變化。所以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新教材應該是以“學習任務群”來整合單元教學的。我們以往的教學都是通過單篇課文的精讀細講,來引領孩子學習各種語文知識的。而新課標則是強調整合性,用若干個學習任務群來組織單元教學,基礎學習任務群、發展型學習任務群、拓展型學習任務群。那么是不是像習作單元那樣,教學目標更加集中、清晰。其實我之前也有寫一篇論文,討論古詩的統整教學,在教學古詩時可以以詩人、主題、意象、詩體、題材等進行統整教學。如此看來倒是和新課標不謀而合。當然,我的想法比較粗淺,準備到時候可以在學習新課標的基礎上在做一個更加深入的研究。總而言之,新課標的學習任務群概念強調了學生學習的實踐性、情境性以及綜合性,總而言之就是一種統整思維,這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就可以探索起來了。
三、學業質量——“以生為本”的學生視角
最后,邱老師帶領大家細讀新課標的新板塊——學業質量。原來的版本并沒有這一板塊。那么學業質量就是“以生為本”的體現,強調站在學生視角來組織教學,用邱老師的話來說就是“應試”,或者說是“以考定教”。所以我覺得這很大程度上也對教師的作業設計和命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整合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描述學生語文學業成就的關鍵表現,體現學段結束時學生核心素養應達到的水平。這確實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究的。接下來我也接受了任務,要出一張期末卷,我覺得,在這之前,我要再去看一些專家的視頻,加深我對新課標的'理解。
水平有限,但是通過這篇培訓心得的梳理和記錄,感覺自己好像對新課標的認識稍微清晰了一點,很多話真的很值得細細琢磨,自己讀的時候是一回事,聽完專家和同仁的講解,仿佛豁然開朗,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水平不夠。我覺得新課標的推出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身份需要有所轉變,從課堂上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合作者和組織者。更是對我們教師自身的態度起到了促進作用,當課程的改腳部不停,我們教師的學習也一刻不能停,保持閱讀,終身學習!
小學新課標專題培訓學習心得體會例文 篇4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語文課程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學生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培養學生求真創新的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及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課程目標
語文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內涵
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
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文化,對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通過語文學習,熱愛通用語言文字,熱愛文化,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文化、先進文化,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具有比較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蘊
語言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語感;了解通用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語言經驗;具有正確、規范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能力,能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溝通;感受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對通用語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評價建議:語文課程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貫穿語文學習全過程,終結性評價包括學業水平考試和過程性評價的綜合結果。
過程性評價重點考察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應根據各學段的學習內容和學業質量要求,廣泛收集課堂關鍵表現、典型作業和階段性測試等數據,體現多元主體、多種方式的特點。
(1)過程性評價原則
過程性評價應有助于教與學的及時改進。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評價過程和結果發現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與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促進學生反思學習過程、改進學習方法。要依據評價結果反思日常教學的問題和不足,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設計,調整教學策略,完善教學過程。第一學段的評價要特別重視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過程性評價應統籌安排評價內容。評價內容應立足重點,關注各個學段的水平進階。評價要真實、完整地記錄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整體表現,關注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溝通、合作和創新能力。
過程性評價應發揮多元評價主體的積極作用。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在興趣、能力和學習基礎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鼓勵學校管理人員、班主任、家長參與過程性評價,通過多主體、多角度的評價反饋,幫助學生處理好語文學習和個人成長的關系,發掘自身潛能,學會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
作業評價建設:
作業評價是過程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設計是作業評價的關鍵。教師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精心設計作業,做到用詞準確、表述規范、要求明確、難度適宜。要合理安排不同類型作業的比例,增強作業的可選擇性,除寫字、閱讀、日記、習作等作業外,還要緊密結合課堂所學,關注學生校內外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設計主題考察、跨媒介創意等多種類型的作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綜合學習能力。教師要嚴格控制作業數量,用少量、優質的作業幫助學生獲得典型而深刻的學習體驗。
總之,通過線上學習和線下閱讀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語文課程的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和課程實施的內容和新的要求,這次語文課程標準的修訂給每一位語文老師一個新的導向。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我會堅持終身學習,依據課改理念,提升專業素養,立足教學實踐,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小學新課標專題培訓學習心得體會例文 篇5
我參加了在7月21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解讀網絡培訓,由天津市南開區教師發展中心楊慧莉,楊老師作的構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型教學為培訓內容。為小學語文新課標作了深入淺出的解讀。使我感覺受益匪淺,收獲頗豐,同時也加深了對新課程改的理解與體會。
一、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
1.構建素養型的語文課程目標。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重點關注核心價值觀,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
3.核心素養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
二、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
1.課程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2.指向核心素養的語文學習任務群。3.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與實施。學習任務群真實的反映了學習情況。有三個意義:真實的學習情況,統整的學習主題,典型的實踐活動。
三、基于學業表現的作業設計。
重視對學生的評價。1.作業對學業的引導。2.作業對學習過程的總結提高。3.作業對學習成果的呈現與交流。由學習走向作業轉變為由作業走向學習,實現反轉教學。改變教學方式,整體思考作業。總之構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型教學。
把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突出小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體驗性,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麗風光,自然科學常識,童話寓言故事等,不僅有生動故事的感染,優美語言的欣賞,而且有人文品質的熏陶。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全程體驗的程序,讓學生在體驗感知、體驗思維、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啟智慧,積累良好的現狀。學生學習的真諦在于“自悟”。語文教學的體驗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內趨力,增強學生的態度、意識和觀念,發展其勇于探索、不斷進取的人格力量和價值取向等良好個性,在教學中應予以充分關注。
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