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關》觀后感心得體會(精選3篇)
《雄關》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
101年前,國難當頭,青年之士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責任感,高舉民主與科學的火炬,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在黑暗中照亮了中華民族前行的道路。101年后,疫情蔓延,以“90后”為代表的又一代青年人在前輩精神引領下,不畏艱險、沖鋒在前、舍生忘死,在危難時刻再次扛起抗疫大旗,給更多人帶來生的希望。有一種紀念是傳承,有一種永恒是精神。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讓我們再次為新時代“青春趕路人”在戰勝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樣子點贊!
他們是迎難而上不退縮的“青春趕路人”。越是艱難越向前,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中,大批青年人在“觀戰”與“參戰”之間,選擇勇毅參戰。在異常兇險的疫情環境中,他們冒著風險,自愿選擇“逆行者”角色,以生命赴使命。一聲聲“我要上”“我報名”“我支持”“我請戰”“我加入”……是他們積極參戰的最好見證。24歲的汶川女孩佘沙,兩次請戰,終于加入援助湖北醫療隊;24歲的護士甘如意,騎自行車3天4夜,風雨兼程,回到工作崗位;24歲的運輸車司機呂俊,24小時奮戰在火神山醫院建設工地……疫情是戰場,也是考場,在這場大考中,以“90后”為代表的青年人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經受住了考驗,體現出了斗志,用平凡的力量書寫出了不平凡的英雄氣質。
他們是擔當作為不懈怠的“青春趕路人”。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廣大青年戰士沖鋒在前、奮力作戰,在各個一線崗位上奏出了抗擊疫情的最強音。在醫院一線,他們是不舍晝夜、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逆行者”;在社區一線,他們是嚴防嚴控、沖鋒在前、扎緊防線的“守門員”;在工地一線,他們是風雨無阻、披星戴月、精益求精的“建設者”;在志愿一線,他們是宣講政策、搬運物資、轉運病患的“紅馬甲”;在生產一線,他們是爭分奪秒、日夜鏖戰、堅守崗位的“生產者”……24歲的護士李慧,冒死請戰,并留下“如有不幸,捐獻遺體”的志愿書;29歲的工程師張積財,不舍晝夜,用一個個指標數據趕制前線“戰袍”;23歲的護士劉金鵬,主動請纓,奮戰在ICU病房,搶著干又苦又累風險高的活……他們在疫情面前,不懼風雨、積極擔當、勇于作為的品格,令人欽佩,讓人贊嘆,是一代代青年人學習的榜樣。
他們是風雨如磐不動搖的“青春趕路人”。疫情防控阻擊戰是一場與“隱形”敵人斗爭的兇險戰斗,每個作戰人都面臨著被感染、甚至被奪去生命的風險。在這場抗疫中,我們痛別數名一線工作者,他們是父母、是丈夫、是妻子、是孩子,更是戰士。面對戰友的離去,青年戰疫勇士們并沒有因此停下奮戰的腳步,他們繼續勇毅前行、奮力作戰,努力攻克疫情防控戰中的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風雪中堅守的青年社區工作者、病床前堅守的青年醫務工作者、實驗室堅守的青年科研攻關工作者、前線堅守的青年新聞工作者、生產線堅守的青年生產工作者等,都用自己平凡的堅守,為青春做出了“不凡”的注解。他們在疫情面前的篤定前行,讓億萬中華兒女看到了戰勝疫情的希望之花和民族復興的先鋒力量。
《雄關》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2
“今天陽光明媚,是時候出去玩兒一會兒了。”我這么想著,推開了家門,向外走去。嗬!好大的雪呀!昨天下了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地上堆積了厚厚的一層。這樣行人會不好走路的,于是,我向小區借了把鐵鍬,鏟起了健身園地上堆積的雪。
我從健身園邊上開始往里掃。我把鐵鍬推進雪地,摻上滿滿一鐵鍬的雪,之后拿起鐵鍬,用力把雪堆積到一旁的樹叢中。就這樣反反復復好多次以后,我終于把空地上的雪鏟得差不多了。空地上的雪基本上沒有了,可健身園的健身器材四周還堆積了厚厚的一層雪。這可怎么辦哪?健身器材下面都是邊邊角角,鐵鍬邊緣是弧線型,很難掃;再說,我也沒多少力氣了,要不然明天再說吧。
這時,我的心里仿佛傳來兩個聲音。一個說:“今日事,今日必,干完!”另一個說:“又不是我的事,憑什么干完?”第一個又說:“不能害怕困難,既然為人做好事,就干完!”最終,我還是戰勝了自己,繼續干了下去。
健身器材下面很難掃,我便就地取材,找來一根竹條,打掃干凈健身器材的邊邊角角;我沒太大力氣了,就把腳放在鐵鍬上,用力往下踩,鏟起一鐵鍬的雪……
最終,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奮戰”,我終于掃凈了健身園的雪,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片干干凈凈的地……
《雄關》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3
十月半,粽子香,是我家鄉的流傳數百年的風俗。每當想起,糯米挾持老火腿的幽香,絲絲縷縷進入記憶,令人遐想……
家鄉在皖南深山,炎炎夏日到來,包粽子的箬葉在山麓上已經舒張開蔥郁的綠影,迎風婆娑起舞。村婦心動了,背著碩大竹籃去,踏著晨光,爬到山頂,一覽無余的箬葉大大小小的盡入眼中。摘回的箬葉捆好,懸掛在老屋的橫梁晾著,村童有了盼頭。
家鄉層巒疊嶂的都是茶園,糧食基本靠買。村口僅有的一點水田,為著十月半的清香,為著一年一度的等待,為著那流傳至今的粽子節,自然是糯稻的天地。耕田插秧,灑肥收割,靜靜等待著那期盼的佳期。糯稻、玉米、黃豆在糧倉里歡聚一堂之時,油菜小麥吐綠山野之際,渴望已久的日子隨著霜降而來。
進入農歷十月,村童開始數手指,到了十二三,心急的村民就開始燒大鍋煮箬葉、棕皮,氤氳的水汽如同粽子的味道。女人蹲在在水埠頭,在青石板上一張一張清洗干凈,疊放在大菜籃里。幾十斤糯米,已經浸透,拌上綠豆紅豆,或者是蠶豆高粱。圍著一個大臉盆,一家人齊動手。粽子里還有板栗、蜜棗、葡萄干和隔年的老火腿。自家的東西,加之鄉村的樸實,一斤米至多包三只粽子。
水汽攜帶著粽子特有清香從鍋蓋的縫隙里,先是一絲,然后一縷。綿綿不絕的水汽把廚房彌漫如縹緲的仙境,就是粽子千呼萬喚出鍋時。掀開鍋蓋,飽滿圓潤的粽子,被棕皮勒著,豐腴誘人。村民早已感慨大方呼朋引伴,親朋好友聞香而來,家家戶戶抬空了八仙桌待客。過節的那幾天,有擺地攤的,有殺豬賣魚的,各種小生意人風聞而來,喧鬧的日子給靜靜的山村帶來一份溫馨與快樂。外出在他鄉的人,也就盡力在十月半前趕回老家,共同享受一份獨得之樂,一杯酒,一個粽子,就是一份心意。臨別時,客氣的村人都是拎上十個八個的一串:“帶上帶上,自家的東西,嘗個味道。”
十月半包粽子的快樂,是我記事以來就有的。除了我村之外,鄰村陰歷六月一、六月六、六月十、六月半,家家戶戶做各種包子與米糕,親眷朋友都互相來往,你家的包子,我家在粽子,禮尚往來著,有夏天的快樂,有秋天的欣慰。
風俗的盛行,總是有一個傳說或者典故支撐著,讓其煙火鼎盛。課文中的粽子和屈原、端午節是連著的,家里的十月半呢?我問過父親和祖父,期待能有一個滿意的答案,結果是在他們的“哈哈”中一笑了之。在縣志里尋尋覓覓,期許能解開內心的迷團,是一言以蔽之,歙東深山多年來有“慶豐節”的習俗。
我想,稱之為“慶豐節”是最樸實的。夏之初,小麥油菜收回家了,忙里偷閑做面點來慶賀;秋之后,水稻玉米搬回家了,就包粽子犒勞自我。夏秋的農忙結束,舉辦一個充滿溫暖的活動,找到一個暢敘幽情的方式,這不就是一種鄉村的慰藉,一份親情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