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學習心得體會(通用7篇)
論語學而篇學習心得體會 篇1
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還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孔子一直都被尊為圣人,在我的概念里也是這樣,似乎就應該是不食人間煙火的。
讀了南懷瑾先生的書,才發現孔子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是可以觸碰的到的`人,是曾經真實的存在。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這三句話,我都不記不清自己是什么時候記住的了,貌似好久的歷史了。一直都以為的意思是“學了要時時去溫習它,這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這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人不知道我的才能,我也不生氣,這不是君子的行為嗎?”可是南懷瑾先生卻給我們打開了另一個窗戶,“學而時習之”意味著“隨時隨地的學習”。學學問,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中來,做人做事去體會。孔子在講隨時隨地在生活中學習。“有朋自遠方來”,是指知己的到來。南懷瑾先生主張的“真正為學問而學問”,讓我想起林老師開例會的時候說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一件事”。我有過,但感覺是好久之前,全身心的投入到那里面去,忽略掉周圍的人事,就在自己做的那件事里。但是我不太贊同南懷瑾先生說的,為學問而學問,就意味著一生寂寞。真正全身心做一件事是可以做成的,做成了就會有回報。不一定是物質,也可能是榮譽。就像孔子,雖然一生窮苦,但是他致力于教育,他的學生遍布天下,三千弟子每個都是國家精英,弟子對老師發自內心的尊重就是孔子的收獲,這就不算沒有回報,也不能算
一生寂寞。伯牙絕弦,是因知音難覓,但畢竟還是有知音不是嗎?回到“人不知而不慍”,南懷瑾先生認為“不慍”代表了“不怨天尤人”人真正做到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會怨天、尤人。只會自我反思,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
簡簡單單一句話都充斥著巨大的學問,這是一本值得深讀,細讀,而且是反復的書。
論語學而篇學習心得體會 篇2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論語》的篇章排列在內容上沒有什么必然聯系,各章各節獨立成篇。它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于哲學、經濟、政治、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是研究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孔子講究孝道,孝道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經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皆能有養。不散,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現在的孝順總說能夠奉養父母就可以了,這樣是很不夠的,如果對父母只能做到奉養而不誠心孝敬的話,那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是啊,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漸漸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質生活而忽視了對父母的情感,我認為對待父母和長輩我們應該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樣,如果我們讓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們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對父母真正的敬孝。
從治學的方面看,從一開始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講究的方法及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這些方法和態度沿用至今對我的啟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溫故而知新對于學習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細節,每日不斷的復習舊的知識從而獲取新的知識,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可見學習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礎。
做人誠實誠信,它早已經融入我們的民族血液中,誠信是為人處事的基礎。誠信是人的一張臉,他寫著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個故事,在日本餐飲界有一個行規,盤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盤子記件付酬,有個打工的學生為了提高效率,少洗兩遍,在老板的檢查中發現了少洗兩遍,立即被辭退了,使得他在整個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見誠信不僅是個人的事情,它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風氣,關系到國家的風氣。
論語學而篇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并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鉆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論語》中對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內容對我啟發很大。在教育對象的選擇上,他主張有教無類,不分貴賤、賢愚,機會均等。用今天的話來說,孔子非常尊重學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張因材施教,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觸類旁通,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本學期我所教的課文中,講的就是孔子與學生的故事,再次重讀孔子的《論語》,讓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養目標上,孔子認為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讀孔子的《論語》,讓我想到了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實際,發現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繼續沿用,仍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一部經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了,提出了學是思的基礎,思又能使學不斷深化和擴大,闡明了學和思的辨證關系,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學思結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寫作參考循序漸進、舉一反三等這些教學原則、方法在《論語》中都能尋找到痕跡,除了教學,孔子關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獨樹見解。他強調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他還強調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做人還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后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么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論語學而篇學習心得體會 篇4
關于國學,當今社會上掀起的"國學熱"似乎正從一個側面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來參加此次國學講習班是抱著一個求學的目的,幼時聽母親念《論語》中的句子時只覺得拗口難懂,逐漸長大后發現幼時所聽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義又是那么豐富,《論語·學而篇》讀后感。但盡管如此對國學經典的認知卻仍然處于一種懵懂的狀態,講習班開班第一天,老師結合朱子的《讀論語孟子法》講讀經之道,當時我情不自禁記了很多筆記,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來沒有老師講過如何去讀我們的國學經典,先曉其文義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讀玩味,這些是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的東西,眼前開朗覺得這確實值得一試,于是便帶著我很淺的文字功底和剛聽來的方法開始了我讀《論語》的道路。
自小學開始就會在課堂上學習《論語》,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認真研讀之后才發現,雖然每句都是那么簡短,但是意義豐富,認真體會之后覺得以前根本就沒有讀過《論語》。程子曰:"讀書者當觀圣人所以作經之意,與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圣人之意可見矣。"經典之所以經受時間考驗千古不衰,是因為其蘊含了先賢的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難以達到其境界,故需一絲不茍認真研讀,將這種學習成為一種習慣融入生活,晝誦夜讀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學而篇》為《論語》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為《論語》首篇,所記多務本之意。"此篇由"學而時習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講一個"學"字,此處之"學"并非通常所講學問學習,而是說為人之學,強調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是我在聽老師講解后最大的一個感受,儒家所講為人、成德意義豐富,雖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窺得其中一二趣處。從古至今,看似科技的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社會,但是若從思想精神上來看,我們并沒有超越古人,關于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與透徹,而我作為一個所謂現代文明社會的大學生卻很少思考或者說從未有過清晰的認識,如此說來,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呢?如果這個問題無法有所思考,那么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機械重復人類社會的運轉,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對自己的存在有過相關的思考,那么我們所做的,對這個社會將無法產生真正的作用。這樣一種無知的狀態無法改變,我們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
《論語·學而》首字為"學",即講為人之學。人生之為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區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常被外物所蒙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現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讀圣賢書的目的就在于讓我們的靈魂和古圣先賢對話交流,從而清除蒙蔽我們內心的塵埃雜質,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讀經典,潔凈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凈。
論語學而篇學習心得體會 篇5
上幾個星期讀完了論語學而,我不僅感受到孔子及他的弟子們的學問深厚,更感受到許多人生中做人、處事的道理和方法。
在我讀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時,我體會到了孔子及他的弟子們道德修養很高,反思我自己就沒有像他們那樣了。我好像從來沒有反省自己的習慣,也不能檢討自己,所以沒能對自己有新的認識和見解,也不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什么是“為人謀而不忠乎”?我們每天晚上都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在今天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答應別人的事又是否去認真做了呢?這些問題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
什么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是相信、信用。如何才能令他人相信你呢?認為你是一個講“信用”的人呢?主要在于你所答應朋友的事情能否做到,能否完成;不能做到的.事情不能答應,不能應承。所以一諾千金。如果答應別人的事情,就是赴湯蹈火也要完成。如果答允別人的不能完成,就是“與朋友交而不信”。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與朋友真誠相待。
什么又是“傳不習乎”呢?就是當老師給你技能知識時,你是否只是聽、只是看、只是學,但是有沒有在實際生活中去練習、復習呢?我們在平時沒有練習和復習的觀念和習慣,所以學到知識很難牢牢地記住,記不住,遇到問題就很難解決了。這就是“傳而不習”的結果。我們學習的關鍵,必須不斷地練習與復習。所以“學”與“習”是一體的,不能分離的。而我們在生活學習中做到了嗎?
通過這一條論語的學習,告訴了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而不是一年幾次,一月幾次。要反省自己為別人出謀獻策,做事情,為了他人的利益,是否忠誠?與朋友交往是否令他人相信、信任你?對于別人傳授給你的知識技能,必須經常練習、復習。只有做到這些,持之以恒,才能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論語學而篇學習心得體會 篇6
今日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中的“習”字,引發了我對學習方法的思考。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宋 陸九淵)課堂,是思考的課程,不僅有問題的回答、交流與書寫,還有疑的提出。
近日語文課堂有了“提問”的知識,提問,不就是“疑”嗎?以往總覺得“提問”是個簡單事兒,隨時可提、可問,但通過語文課堂的學習,感到“提問”是有角度、有方法的,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習才可有長進。
“提問”可以從哪些角度呢?可以從全文,可以從內容,可以從寫作方法,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可以……而從全文,可以從題目思考,可以從開篇思考,也可以從末尾處的總結、道理、情感等思考。
當然,要做到“進”,“提問”重要,解疑更重要。解疑,一面依托全文內容,一面查閱書籍、網絡資料等,只要心中“疑”得到些解釋,算是“疑則有進”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學》)這句中,給我最大啟發的是“靜”字。一個人只有心安靜下來,才能學到知識、探尋真理。
課堂知識眾多,有語數英,有音體美,樣樣都要學一學,樣樣都要會一些,如何讓當天課堂知識成為頭腦中的知識呢?方法很簡單,就是復習,但復習要懷著怎樣的心境呢?因為復習的都是舊知,難免會有煩躁心。
所以,復習時,要讓自己的心境安靜下來,這樣,才可讓知識在舊知重復的復習中真正變成我們自己頭腦中的`知識,我想,這就是我們要擁有的“真知”吧。自然,“靜”的心境,不僅用在復習中,更要用在對任何學問的學習中。
以學為樂,是我的感受,我的很多快樂都來自學習,真是“不亦說乎”啊!我喜歡讀書,只要讀起書來,忘記玩耍,忘記吃飯,甚至半夜爬起來讀書都是有過的事;我喜歡寫作業,很多小朋友遇到“作業”就頭疼,但我卻把“作業”當成檢驗自己知識是否學會的手段與途徑。
最值得自豪的是,我的“作業”常常在學校就能完成,這樣,我便有更多時間學習其它知識和技能;我喜歡籃球,別看我有點胖,打起籃球來,也是動作靈活。
這時,你可能會問我,學習遇到困難了,你還快樂嗎?當然快樂,我最喜歡遇到困難,雖然真的練得有點累,但累后學會知識的那刻,簡直太快樂,太有成就感,太美妙了!
看,快樂,也是學習之法呢!
論語學而篇學習心得體會 篇7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講到就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到達,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回想當初考大學,考研,能夠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蓋諸多方面的資料,從學習到道德修養,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雖為學而,但并不僅僅局限于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強調個人品德的修養。在孔子看來,知識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惱怒。因為別人的不了解而憤憤不平,爭吵不休,實際是缺乏氣度與自信的表現。別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諷刺,我不與之爭,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堅持,如此而已。要做到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這樣的超然與堅持。人不知而不慍,不僅僅是一種大度,更是一種對自身所堅持之道的自信與堅守。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貌,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留意,說到做到,先做后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視人的實際行動,尤其強調人就應言行一致。但是,當今社會,狀況卻往往不是這樣,巧言令色、長袖善舞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這樣一種浮夸的表現方式,漸漸將中華民族傳統的踏實、質樸的精神拋諸腦后,“仁心”則更不必說。在我們夸夸其談的背后,藏著的究竟是難填的欲壑還是真心誠意?撕下我們掛在臉上的面具,摘掉強作的笑顏,一張張疲憊而冷漠的面孔背后,還有一顆空洞的心。我們在這天讀《論語》就就應拋開塵世煩擾,摒棄花言巧語,尋找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所漸漸喪失的“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