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兩優一先心得體會(精選3篇)
學習兩優一先心得體會 篇1
7月2日,我區在區教文體局會議大廳隆重舉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一先兩優”總結表彰暨“牢記黨的宗旨,建設幸福太平”演講會,回顧黨的光輝歷程,展望黨的美好藍圖;表彰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黨務工作者,激勵黨員干部建功立業;謳歌先進模范人物事跡,傳遞見賢思齊的正能量,為推進轉型振興和幸福太平建設貢獻力量。
區委書記劉林出席會議并講話。區人大主任顧成杰,區政協主席張霽出席會議。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副區長孫鷗主持會議。區委副書記楊東宣讀區委表彰決定。與會領導為受到表彰的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黨務工作者頒獎。
學習兩優一先心得體會 篇2
“人不學習要落后,鋼刀不磨要生銹。”這是88歲的老黨員李光忠和他老伴陳國英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走進李光忠位于貴州大方縣理化鄉大塘村的老宅里,柜子里整齊排列的日記本格外引人注目。紅綠相間的日記本在書櫥里碼了3排,有近140本,摞起來有一人多高。63年的時間,這些日記本記錄了男主人“永遠跟黨走”的忠誠信仰和工作生活歷程。大紅獎狀、獎章、證書整整齊齊擠滿一個舊木箱,總共獲各級獎勵近40次。這些榮譽,滿載著女主人陳國英扶貧濟困、修路引水、種樹護綠的生動故事。
“我就喜歡每天讀書看報學習”
1953年,李光忠開始寫日記。日記的開篇,領導為他寫下勵志語:“光忠同志:你是青年的先進,人民的助手,當努力鍛煉好自己,改正不好的作風,安心為人民服務到底。”1973年2月,李光忠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23日,他在日記里寫道:“當好黨的好兒女,愿做人民老黃牛。”
人民日報、貴州日報、畢節日報……分門別類整理收集的報紙占據了李光忠夫婦屋子里很大的空間。“我沒啥愛好,就喜歡每天讀書看報學習。”李光忠講話中氣十足。
學習兩優一先心得體會 篇3
在洪梅鎮山溪村,說起,村民都豎起了大拇指。在擔任山溪村黨支部書記的20xx年里,他帶領全村摘掉了“貧窮村”帽子,實現了村財年收入50多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5萬多元。
“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20xx年來,有苦有委屈,有甜有快樂,但能實實在在地為群眾做事,獲得群眾的點贊,遇到時能互相點頭問好,笑臉相迎,就是我做好工作的基礎和動力。”有著36年黨齡的說。
如今走進山溪村內,一條寬敞的水泥大道展現在眼前。誰能想到,10多年前,山溪村連一條硬化的道路都沒有,下雨天,道路就變成了水溝。1997年村級組織換屆選舉時,高票當選為山溪村黨支部書記,修路這項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然而,資金是擺在面前的最大難題。
經過深思熟慮,1999年,自費遠赴廣東、香港等地,登門拜訪鄉賢籌集修路資金。在鄉賢的大力支持下,很快湊齊了300多萬元,完成山溪村主干道水泥鋪筑,實現山溪村道路硬化率“零”的突破。
之后,在村民和鄉賢的大力支持下,該道路歷經3次拓寬。如今,這條長2.7公里、寬14米的主干道,已經成為山溪村村民走出大山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
路修好后,如何增加村財收入和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成為考慮重點。
“以前,玳瑁山下是水田和果林,因村里多數青年都外出經商打工,這些地也就逐漸荒廢下來。”說,經過探索,村黨支部找到了一條村企合作致富的路子。
20xx年,經過多方協調,與中國臺灣企業——福建省翠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以土地折價方式入股,村民們將自家的土地租出去,公司聘請村民種植、采摘。如今,玳瑁山山腳下,近20萬平方米的生態基地正在蓬勃發展。
“引進這個項目后,切實提高了村集體收入。同時,解決了村里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每人每月可增加20xx-3000元收入。”說。
此外,還牽頭組建成立“山溪村香蕉合作社”,引導種植大戶走規模化、產業化經營道路,如今每畝香蕉林一年能為村民帶來1萬多元的收入。
近年來,還大力推進新村建設,全村20多座舊房子、100多座廢棄旱廁、豬圈全部拆除,24個自然村落全部鋪設了水泥路面,架設路燈,建起人工濕地、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場所。昔日窮村變成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獲得泉州市“文明村”、南安市“美麗鄉村”創建示范村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