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的心得體會范文(通用12篇)
學習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1
1995年以后,張桂梅離開大理喜洲,只身來到麗江華坪。初來乍到,她便放棄了進入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的機會,而是選擇了中心中學,承擔了4個畢業班的政治教學工作,畢業班的女生工作,此外還協助學校搞文藝工作。在工作中,她盡職盡責,奉獻了所有精力。
1997年8月,民中分設成立正在住院做手術的張老師得知民中學生最窮,生源素質最差,經費最緊張,又看到民中校舍最破陋、設備最差時,她又主動要求調到民中工作,20xx年,張桂梅當選為黨的'__大代表。張桂梅和她籌建免費女高的想法逐漸被更多人知道。麗江市和華坪縣各拿出100萬元,幫助張桂梅辦校。20xx年8月,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建成。
張桂梅表示,學校能辦起來并走到今天,離不開黨和政府作堅強后盾。華坪女高的教師工資和辦學經費均由縣財政保障,學校建設由教育局負責。教學樓墻上,掛滿了密密麻麻的捐款人姓名。大家的關心和幫助,她都記在心里。
為了留住學生,家訪成了很重要的工作。辦校10多年來,張桂梅走了11萬公里家訪路,走進1300多名學生家中。山區偏遠、山路艱辛,很多學生的家只能靠步行達到,連爬山過去都得好幾個小時。
在她的帶動下,10多年來,華坪女高以自身獨有的特色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斷發展成長。張桂梅也非常注重新材視角,不斷摸索出貧困山區學生教育的規律;把育人當作教育的前提和目標,走到學生心里;她通過家訪了解孩子的家庭,竭力改變教育背后的貧困。“山里的學生太窮太苦了,又那么善良懂事,我想幫幫她們。”正是秉承著一顆仁愛之心,張桂梅“讓教育走得更深更遠”。
學習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2
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公辦女子高中的成立者——張桂梅,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張桂梅是一位好老師、一位無私奉獻的好老師、一位為了學生能挺身而出的好老師。
俗話說:“女本柔弱,為母則剛”,她把她所在地的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都視為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們看的比自己都重要,她長期拖著病體忘我工作,堅守教育一線40余年;為解決貧困山區女孩受教育問題,長年來,將個人工資、獎金和社會捐款全都投入教育事業。
我很慶幸自己能夠在一個安定的環境中學習,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雖然不能像張老師一樣將自己完全貢獻給國家,奉獻于教育事業,但能努力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在踏入社會之后可以回報祖國、社會和家庭,做一個真正愛國、愛家、敢于承擔責任的人。
學習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3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在學校和學院黨委的組織下,我們有幸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課上張桂梅老師及其團隊老師的堅持和奉獻感染了我,華坪女高的紅色校風學風影響著我,張老師的偉大在于她口中的“堅持,再堅持”,這堅持的力量源于對共產主義的偉大信仰。
因為信仰,張老師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工作;因為信仰,張老師把每個女高的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因為信仰,63歲的她依然為孩子們的未來打足了精神。
見賢思齊,作為一名學生黨員,我始終堅守共產主義信仰,迫切需要加強自身修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素養,堅定不移的跟黨走。此外,教師節不久將至,感謝所有默默付出的老師們,“您們辛苦了!”
學習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4
信仰就是堅持的力量,信仰就是夢想的旗幟。
張桂梅教師依靠著信仰的力量,艱苦創業,百折不撓,頑強拼搏,將麗江華坪女子高中全體教師凝聚起來,戰勝了一又一個的困難,幫助無數大山里的女孩走出了大山。
她堅定著自己的信仰,幫助華坪女高的學生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此同時鑄就了自身的價值。在實現夢想的道路難免遇到困難,感到痛苦,我們應像張桂梅教師一樣:堅持再堅持一下,相信堅持的力量,拼盡全力克服困難,一步一步將夢想實現。
學習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5
時隔六天的時間里,我校兩次組織全校教師觀看《張桂梅思政大講堂——信仰的力量》。張桂梅老師的事跡我學得不少,因為作為一名黨員教師的我,每天都要學習云嶺先鋒,在云嶺先鋒里經常能學習到關于張桂梅老師的事跡。兩次集體正規的聆聽《信仰的力量》張桂梅校長先進事跡報告會和生命點滴的人生故事,我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禮,每次都讓我感動得淚流滿面,因為實在太感人了,張桂梅老師的精神是我們任何一個老師無法做到的。
每次五十多分鐘的內容里,我深切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
張桂梅老師原本擁有幸福家庭的她突遭命運的打擊,在失去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后,她用柔弱的雙肩扛起生活的重擔,此時,她面臨著工作崗位的抉擇,她沒有選擇到條件優越的學校任教,而是毅然只身前往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條件艱苦的華坪縣投身教育扶貧。雖然疾病纏身,被病痛折磨的苦痛難言,她也沒有停下教書育人的腳步,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她忍著病痛一次次站在熱愛的講臺上。
一枚黨徽,她始終都把黨徽佩戴在身上,昂首挺胸的展現共產黨員的風采,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黨徽在閃爍。
一面旗幟,她埋頭苦干、灑播大愛,是黨員干部心中一面先鋒模范的旗幟,哪里有艱苦哪里就有旗幟在飄揚。
一個榜樣,她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是各行各業奮斗者爭相看齊的榜樣,哪里有挫折哪里就有榜樣的力量。
張老師是那樣平凡,那樣真實,她的精神,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她讓信仰的力量最大化,她始終沖在最前線,敢與時間賽跑,敢和病魔抗爭,竭盡全力幫助一批又一批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托舉起他們的夢想和希望。她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事業和學生身上,在普通教學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執著追求。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張老師的同仁,我要學習她人民至上、心懷大我的情操,將價值塑造、能力培養、情感關懷融為一體,見賢思齊,將楷模的精神力量貫徹落實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中,守住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點點滴滴播撒陽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將愛的溫暖傳遍云嶺大地!
學習了張桂梅老師的事跡之后,我才發現,有時我們會在工作之余抱怨工作、抱怨學生、抱怨家長,看看張桂梅校長和她們學校的老師在普通教學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一心撲在學生身上的精神,我們這又算得了什么。
我們更要要沉下心來做實事,不抱怨、不消極,學習張桂梅同志“舍小我、顧大家”的精神,用優秀共產黨員標準要求自己,做事不計回報,功成不必在我,把群眾的認可當做衡量自己工作成效的一把標尺,時刻謹記共產黨員的“初心”,“心中有了信仰,腳下才有力量”,在時代的新征程中腳踏實地、奮勇向前,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輝煌!
學習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6
從20__年起,華坪女高連續10年高考綜合上線率100%,排名麗江市第一。但就在年年的喝彩和點贊聲中,張桂梅的健康每況愈下,肺氣腫、肺纖維化、骨瘤、小腦萎縮……近20種疾病纏身,數次病危搶救。
華坪女高20__屆學生陳法羽,現在是一名人民警察。“那時,每天近20個小時,張老師都和我們同步。她每天堅持出現在操場上。我們想,老師都這么拼,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用功?”她眼含淚花。
張桂梅沒有積蓄、沒有孩子,孩子叫她老媽、張媽媽;哥哥以及同她一起長大的侄兒去世,她都沒能回去看一眼,卻步行11萬公里,不報銷一分錢在金沙江兩岸的大山里家訪;在華坪,女高和福利院是她的.家,而屬于她的,僅有三樓一間高二女生宿舍靠門的一個床鋪;對自己和親友“摳門”,卻把100多萬元的獎金、工資用在了學校和孩子們身上。
“這十幾年,是我一生中最精彩的十幾年,也是痛苦、勞累、快樂的十幾年。是這片土地接納了我,給了我一個綻放人生異彩的舞臺。是組織支持、培養了我,讓我能夠做事、把事做成,造福山里的孩子們。”張桂梅說。
學習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7
共產黨員的信仰給了張桂梅老師一行人堅持的力量,艱苦創業、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誓言成為了女高不忘的初心。
麗江華坪女高不僅為學生提供知識教育,更是將共產主義信仰教育常態化融入了日常教學中,為她們提供了堅持學習的動力和方向,幫助他們成為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作為一名曾就讀于中華女子學院的學生,深知女性想要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與偏見是非常困難的,只有內心的強大和知識的富足才能讓我們看到繼續前進的道路。正如張桂梅老師所說:“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信仰是一種強大的動力,幫助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她像一名戰士,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心奉獻,堅守“能幫一個是一個”的信念,讓136個孤兒有了“媽媽”;她在備受質疑時,忠誠堅守。
始終把黨的教育事業放在首位,用不服輸的精氣神創辦了第一家面向貧困山區的女子高中,讓貧困地區的女孩子有學上;她雖飽受病痛折磨,卻依然堅持為教育事業奉獻所有的光和熱,她無私奉獻,為校園建設拿出了所有的積蓄,不計功名。
她就是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張桂梅。觀看《張桂梅思政大講堂》過后讓我備受鼓舞,我們應學習張桂梅同志精神,不僅要會“做事”,還要能“扛事”,面對“硬骨頭”,不繞彎、不敷衍,用實踐強化行動力,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以釘釘子精神將任務落實,見行見效。
學習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8
“我從心底敬佩您這樣的人……您為這些女孩子們在荊棘重重的道路上開出了一片天,督促她們走向了更高、更遠的地方。您選擇將自己的愛給了山區的女孩們,讓她們看到了更為廣闊、美麗的風景。”12月5日,南航乘務員朱靜怡給飛機上偶遇的一位乘客寫了封信。
這位乘客正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
陳法羽一輩子也忘不了在華坪女子高中入學時那張貼在床邊、寫著自己名字的小紙條。她是女高的第二屆畢業生,如今是麗江市永勝縣一名民警。
20__年,陳法羽初中畢業,中考沒達到高中錄取線。父親對她說:“自費讀高中咱家供不起,要不你回家,過幾年找個好人家嫁了。”
那一年,陳法羽16歲,心有不甘。此時有人告訴她,華坪建了所免費女子高中,專門招收貧困山區初中畢業的女孩,想讀高中可以去試試。這對陳法羽來說,無疑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開學報到,宿舍的床已經鋪好了。被褥嶄新整齊,床位上貼著名字。陳法羽輕撫寫著自己名字的.字條,忍不住哭了:“這張小床讓我感到安全和溫暖,這張紙條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幾乎每個從華坪女高畢業的學生,都有和陳法羽相似的感動,她們對張桂梅的敬重無以言表——有什么比改變命運更重要?
張老師對學生的愛真摯熱烈,又一以貫之。拖著病體,她堅持為畢業班的孩子上課;節衣縮食,她把省下來的錢捐給學生……有人曾說,張老師快枯竭了,人的愛是有限的。張桂梅聽后說:“不會的,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愛奔向我、鼓勵我!”
如今女高畢業生遍布全國,她們把艱苦樸素、發奮圖強、堅忍不拔、感恩回報的精神帶出了大山,又帶回到山里。
周云麗是女高第一屆畢業生,20__年大學畢業后考取寧蒗縣一中數學教師崗位。正當她準備上崗時,聽說母校數學老師緊缺,她毫不猶豫放棄“正式編制”,回到女高任代課教師。陳法羽將第一個月的工資全部寄給學校,之后每月拿出500元錢資助在校貧困學妹,“女高改變了山里女孩的人生,我們也要把張老師的精神傳下去。”
學習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9
自xx年參加工作以來,她始終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且在工作的這三十年中也一直積極踐行這一人生追求。我想著,她曾經也是一個愛美的姑娘,也是爸爸媽媽心目中的小姑娘的,她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幸運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磨難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將自己的畢生都奉獻給了她熱愛的教育事業,小小的身軀,托起了貧困山區孩子的讀書夢,她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就把這些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她不僅是孩子們學習上的老師,更是孩子們在生活中的媽媽。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將許許多多大山的孩子送出了大山,培養了千千萬萬的棟梁之才,孩子們長大了,可是她卻日漸衰老。
20xx年6月29日,當張桂梅老師被授予“七一勛章”并在頒授儀式上發言的時候,看著她因為病痛而瑟瑟發抖的時候,看著她因為病痛而強撐的時候,我真的破防了,耳朵聽著她的發言,腦里浮現出她的種種事跡,眼淚止不住的流。這一刻,我真的非常慶幸我也是一名教師,因為張桂梅老師,我引以為傲!雖然這輩子沒有辦法向她一樣偉大,但是我作為教師中的一員,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學習張桂梅的精神,學業上不斷進步,修養上不斷完善,做幼兒熱愛、家長認可、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做無愧于時代的光榮教師。
學習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10
她叫張桂梅,一位奮斗在教育一線的基層工作者,也是人們口中的“燃燈校長”,因為有了她,才有了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這一神圣的教育殿堂。
她一心一意搞教育,早已將“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信仰刻于心間;她身體力行辦學校,帶動了一大批甘為春蠶的優秀青年教師加入到基層教育建設中來;她自掏腰包促學習,為眾多出身貧寒的農村女孩帶去了光明與希望……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者也。張桂梅不僅為這些渴望汲取知識養分的孩子們送去甘露,更為不知何為理想的青年人指明了方向。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社會闡述著信仰的力量,又用信仰的力量托舉起一個個稚嫩的夢。
親其師,信其道,信仰的力量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張桂梅作為大山深處的引路者,無愧于“燃燈校長”之名!
學習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11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不僅需要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更需要一批有信仰的人。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張桂梅老師心中一直有個信仰,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她的有生之年幫助那些大山里沒有條件讀書的女孩子,讓他們通過學習知識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20__至20__年,十二年的時間,改變了很多深山里女孩子的命運。這些教育的成果,來自于中國共產黨對信仰教育的支持,來自于張桂梅老師心中對女子信仰教育的堅持,來自于深山女孩對知識改變命運的信仰。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前途會成功。
通過共產主義的信仰教育,我們要努力成為對國家和民族有用的人。
學習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12
有信仰才會有力量,信仰教育就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教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教育,張桂梅老師正在做的事情就是不讓貧困代代相傳,改變貧困山區失學少女的命運。
這讓我深受感動,把獻愛心做貢獻掛在嘴邊的人很多,能真正落實的卻屈指可數,但張桂梅老師做到了,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她把一生奉獻給熱愛的教育事業,親力親為。
用堂堂正正的人格感染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更教會學生窮人但不窮志,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傾盡所有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們享受到公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