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法典精神共筑美好生活學習心得(精選3篇)
崇尚法典精神共筑美好生活學習心得 篇1
民法典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典以保護民事權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回應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民法典在系統確認民事主體所廣泛享有的各項權利的基礎上,明確權利的行使規則,為權利實現提供有力保障。整個法典的制度和規則設計,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民法典中關于財產權、人身權、人格權等的各項規定,將民事權利法定化、具體化,使其真正成為新時代保護人民民事權利的重要法律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真實寫照。我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我國民事立法的集大成,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編纂、審議過程,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其頒布實施必將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法律保障。
順應更好維護人民權益的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編纂民法典”的部署,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大舉措,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我國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目的是更好實現人民福祉,充分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民法典主要以民事權利為主線而展開,在系統確認民事主體所廣泛享有的各項權利的基礎上,明確權利的行使規則,并為權利的實現提供有力保障。對民事權利進行確認和保護是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權利行使規則指引人們正確實施民事行為,權利保障規則為維護權利提供強有力保障。
我國民法典構建了完整的民事權利體系,為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制度保障。民法典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權利保護的一般規則,確立民事權利保護的總綱;民法典物權編、合同編構建并完善了產權保障體系;民法典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等廣泛確認個人的各項人格權利和身份權利,與財產權規則相結合,共同構成民事權利保護的完整體系;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對侵害民事權利的侵權責任作出規定,為民事權利的保護提供兜底保障。可見,整個民法典體系就是圍繞民事權利的確認與保護而展開的。可以說,民法典在價值導向上始終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目標追求,順應了人民群眾更好維護自身權益的要求。
崇尚法典精神共筑美好生活學習心得 篇2
我國民法典創造性迭出,其在抽象理念、宏觀結構、立法技術、微觀制度設計等諸多方面具有鮮明特色,為人類法治文明的發展與進步提供了中國經驗、貢獻出中國智慧。
體系結構上的貢獻。我國民法典通過使人格權、侵權責任獨立成編,貢獻出一個嶄新的民法典編纂結構。在歷史上,法國民法典建立的“三編式”(人—財產—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結構、德國民法典建立的“五編式”(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結構具有范式意義并產生了廣泛影響。我國《民法典》建立了由“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構成的“七編式”的獨特結構,這是一個極富原創性的新結構,為其他國家編纂民法典提供了可資參酌借鑒的新樣本。
立法技術上的貢獻。傳統大陸法系國家民法典未對民法基本原則進行集中或系統的直接表達,我國民事立法歷來比較重視立法的價值宣示功能,各法在法律文本中明確規定該法領域的基本原則,已成為一種立法傳統。民法典詳細規定權益保護、平等、意思自治等8項基本原則,進一步鞏固了這一傳統。這種重視價值宣示功能、全面列舉基本原則的立法技術構成了我國的立法優勢,已開始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產生影響。
抽象理念與具體制度上的貢獻。僅以民法典有關環境保護的理念及制度為例。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民法典秉持綠色理念,不僅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第9條),而且設計了一系列精細制度,如業主的保護義務(第286條第一款規定)、用益物權人的保護義務(第326條規定)、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時的保護義務(第346條)、合同履行中的保護義務(第509條第三款)、債權債務中止后的回收義務(第558條)、出賣人包裝時的保護義務(第619條)、出賣人的回收義務(第625條)、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侵權責任編第七章)等,由此建構出一套較完整融貫的制度體系。這是當今世界有關環境保護最先進的民法制度系統,是我國民法典對世界民事立法作出的重要貢獻。
只有在中國豐富的社會實踐、悠久的歷史傳統所形成的深厚土壤中才能誕生出中國人自己的民法典。這部凝聚著中華民族古今智慧、洋溢著中國特色和時代氣息的民法典,為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奠定了堅若磐石的厚重基礎,成為實現民族復興、走向繁榮昌盛的“國之重器”;它致力于解決時代問題、充分反映二十一世紀時代特征,必將以其提供的中國方案裨益人類法治文明。
崇尚法典精神共筑美好生活學習心得 篇3
我們常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贊歌,都告訴我們教師這一職業是崇高的,無私奉獻的,是靈魂與靈魂的相碰撞的一種神圣的職業。周老師從一句富有哲理,發人深省的話來引出下面所講的內容。“人生不是過得怎樣,而是懂得怎樣去過!”結局并不重要,關鍵是看你付出了什么。只要對得起良心,那你也是成功了。周老師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一是知榮辱,二是存良知,三是盡職責。
知榮辱。教師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以何為榮,以何為恥,發揚優點,摒棄不足。周老師說:“知易行難的關鍵:態度。“極的態度去面對每一天都會出現的各種問題,而不是當問題出現時總是在怨天尤人。周立波說,你認為世界是地獄,它就是地獄!你認為世界是天堂,它就是天堂!幸不幸福,不是由財富決定的,是由意識決定的。告訴我們態度是心靈的調諧器。教師要營造陽光的心態,以微笑去面對學生,不要把負面情緒帶到課堂里,更不要像一個火藥桶,學生的一點小錯誤,就讓你炸掉。有一句話這樣說:“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的。”教師就是一種神圣的職業,不管今天多悲傷,進去教室你就是一名教師,要對學生負責,把陽光播散給學生。
存良知。同時教師又是一份良心活,教師職業是一種以愛為主題的職業,教育如果沒有愛就像池塘里沒有水,沒有愛的澆灌,花朵遲早有一天會枯萎。近年來,每當有教師觸碰師德問題時,媒體輿論就會大肆渲染,社會對教師這個群體一片謾罵聲,其他群體犯錯誤,不會像對待教師這個群體這么嚴厲。正因為教師它是一份育人的工作,是學生成長的風向標,每一位教師只有當你自己做好時,你才能要求學生這樣做。
盡職責。一直以來教師就是一份責任感極強的職業,每一份職業都要講究責任,教師這份職業更甚。教師沒有責任感,他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沒有責任感的教師是不會想著為學生負責,永遠想到的總會是自己。正是因為有對學生的責任感,許多向張麗莉一樣的教師才會在面臨危險時,第一位想到的是學生的生命,用自己的是生命去呵護學生的生命之花,讓學生能在教師的關愛下健康的成長。
每一位教師在選擇走上三尺講臺時,就要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問心無愧,無愧于學生,無愧于教師這份職業,無愧于自己本心。帶著這三份無愧走上講臺,你才能無愧于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