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創新中國》學習心得體會(精選6篇)
紀錄片《創新中國》學習心得體會 篇1
最近靜下來重新看了一遍《創新中國》,看完后沉默了一段時間,原因是被祖國的強大給震撼到了,太牛B了,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國家已經走到了這么厲害的地步,作為一個中國人真是感覺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這種油然而生的敬意是從骨子里發出的,我們已經站起來了,我們不再是東亞病夫,沉睡的巨獅覺醒了。
也許是平時關注度不同吧
,各媒體都是在說關于娛樂、影視等圈子的消息,至于科技等領域的了解非常少,以至于片中的出現很多科學家、院士名字的時候我感覺很陌生,是他們太低調了嗎?顯然不是。正是有了他們的堅持和默默付出,才打破了一個個技術堡壘,讓中國科技向前推動幾十年,中國制造不再是廉價的代名詞,中國制造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代名詞。
這么多創新和突破,離不開科學家們付出,同時和國家的大力支持,領導決策者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不得不說現在的中國是強大了,可是領導們并沒有至此停步,因為他們明白了科技可以改變世界的事實!感謝祖國,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
反觀所有我才發現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放在祖國的大熔爐里我就是一顆塵埃!我能放棄嗎?不!肯定是不能的。我要像一顆離子一樣,要產生巨變!釋放無限的能量!做一個有用的人!
之前看過一個電視《雞毛飛上天》
,里面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人要有夢,要學會做夢!有了夢人才會不斷的前行!是啊,我們需要一個推進自己前行的夢,也許在某些領域不是佼佼者,可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擠進一些領域!去創造奇跡!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又能說的準呢!
我要開啟新的征程了,你愿意一起嗎?
紀錄片《創新中國》學習心得體會 篇2
月斜窗外動青竹,一點春心雨水足,
畫殿雙燕閑說柳,雪山鴻雁在歸途,
蘆笙一曲禾苗綠,遍地耕牛駕馭熟,
秒懂航拍達曠野,創新華夏繪藍圖。
晚上細雨濛濛,打開電視首選央視的記錄片頻道,剛好是一個記錄片的開始《創新中國》第一集信息,主要展示信息技術的發展,開篇就提到了無人機,最吸引眼球的是無人機在農業園的應用。在蘋果園滿園花香的春天,無人機記錄的航拍數據,會測算出花朵的數量,來推算蘋果的產量,并且水分、溫度、肥料等土壤數據通過傳感設備被收集應用。
高科技在農業上的應用,超出想象,雖然這不是可以普及的大數據,真正的大數據還是存在于耕種者的內心。高科技農業也只能說明科技到達的高峰,或許有的區域會因此而改變靠天吃飯的境遇。
《創新中國》可以說是科技成果的展示,那些密集的數據是信息時代的符號,這些高科技系統曾出現在中學時代優秀的作文里,現在想來那些富有想象的同學們現在是不是正在從事著富有想象的科技創新呢?
幅員遼闊的華夏,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更有科技領域的創新。創新可以有,也應如耕種之初華夏民族發明農機具和選育可種的糧食品種一樣,需要一段時間,可能是很長的時間去更新去駕馭,駕輕就熟是理想的到達。人類想象力是科技創新的動力,希望科技成果的轉化就在不遠的未來。
紀錄片《創新中國》學習心得體會 篇3
看完紀錄片《創新中國》,其中“制造”篇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近年來,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制造業巨頭,“中國制造”席卷全球,然而片中作者講述的第一個關于玻璃行業的故事就點出了目前中國制造的難以回避痛點。玻璃這種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件背后,居然隱藏著一個“一直以來中國缺少制造高品質玻璃的能力”的辛酸。一邊是低端玻璃產能的過剩,一邊是高品質玻璃不得不依靠進口來維持生產。
“這幾年的超薄玻璃的發展一直是在創新,每一個厚度都不是最薄的,就是因為,現在人們生活需要的這些產品,它在輕薄化上,它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信息顯示材料工程師任紅燦介紹,那些從事低端玻璃生產的企業往往由于經營成本相對較低,還能夠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這種依靠低價競爭的企業,終將被掌握核心技術的所淘汰。正如紀錄片中所講的那般,玻璃的厚度從20__年的2毫米不斷進行輕薄化創新,在20__年即突破0.15毫米的極限。每一次的創新,每一毫米的突破,都意味對止步不前者的一次次淘汰。
對我市企業來說,與先進地區和先進企業相比,我市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投入還遠遠不夠,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精準發力加以提升:一是政策扶持,建立良好創新環境。制定如《科技新政三十條》等專門的技術創新扶持政策,在機器換人、技術改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最大限度的讓企業享受政策紅利,激發企業的技術創新熱情。二是提高素質,培育企業家創新精神。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帶企業家去國外先進地區和企業考察新興制造技術,同時引入先進的智能制造模式、協同制造等先進模式加以推廣,引導企業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三是多方參與,促進創新平臺搭建。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校、溫嶺籍專家教授的深度合作,建立如浙工大溫嶺研究院等產學研合作平臺,幫助企業攻克生產中的實際技術問題,同時提高創新成果轉化率,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帷幕拉開之際,唯有創新,才能在在競爭中立于不敗。相信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企業創新力必將上一個新的的臺階。
紀錄片《創新中國》學習心得體會 篇4
這次的主題是物流,也是貼近我們生活的一個職業。中國快遞物流行業的高效眾所周知,基本能夠做到了“今天下單,明天送到”的中國速度。原本以為快遞只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而《創意中國》里告訴我們,不光是人力,在物流技術上,我們也是世界第一。
我們一般認為的快遞員文化水平不需要太高,影片中快遞小哥看到無人機操作面試手冊的時候就感覺“要求太高了”“我們這種非專業人士根本搞不來”。而有的人會說“我不這么認為”,“我的優勢就是工作在第一線”,“我看到這個機會,一定會去爭取”。說這番話的快遞小哥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敏銳的洞察到了無人機對于快遞行業的顛覆性意義,他知道自己的優勢就是在工作在最前線,江西贛州獨特的地貌也成為了他施展才能的天地,他成為了操控物流無人機的第一批人。
努力準備,然后天時地利人和迎接成功,這就是中國夢的內涵。我們一代一代的勞動者不畏懼西方世界全方位的科技壟斷,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通過自己的拼搏奮斗“直道超車”去改變世界。《創新中國》里用一個個鮮活的中國人形象去描述了一個宏大的愿景,隨著一個個人物命運的變化,我們看到是中國人的腳步在慢慢前進,中國科技技術正在前行,正在打破一個又一個西方的壟斷。“中國速度”將更令人自豪,變革在改變中國,也在改變我們每一個人。
影片中的第二段介紹了無人駕駛技術,憑借著大數據的威力,一臺臺工程樣車已經處于實驗階段。試想一下,目前我國走在前列的量子計算機如果能實際應用到各類前段科技產品的話,整個產業又將迎來一次新的技術革命。節目里也說了“未知激發了創新者的熱情”,“做無中生有之事就是我們的樂趣”。看完后由衷地覺得科學是一個偉大而又充滿無限可能的事業。在中國的創新之路上,不僅有很多前沿科技產品,更可貴的是有一大批年輕的科技創新人才,有了他們,創新中國才能真正實現。中國正在前行,我們看在眼里。時代在變,中國也一直在跟著時代的步伐。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世界科技創新的強國。
紀錄片《創新中國》學習心得體會 篇5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內在引擎。縱觀世界強國的發展史,強國的興衰往往由歷次工業革命的結果。二戰后,美國為何能在經濟、軍事、文化領域獨領風騷,與其科技能力、創新能力戚戚相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科技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然不可否認,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雖奮起直追,卻還須更多的時間來檢驗。比如,如果戰爭爆發,則無所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結局只是勝利或者失敗。因此軍事裝備實力是最能平等體現科技水平的領域,我們無法直接檢驗與美國的差距,但我們仍不停地向技術停留在上世紀水平的俄羅斯進口武器,其實從側面反映出科技能力的差距。
通過此次觀看《創新中國》這一記錄片,讓我看到了我們國家尖端科技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看到了中國人、中華民族擁有的底蘊與力量,看到了中國在當今世界舞臺的崛起所帶來的影響,看到了那些學成歸來,不忘祖國的科學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后的企業家們。一批批科學家,一批批工匠,一批批企業家,在各自領域里煥發著光輝。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集生命中關于奚志勇教授和登革熱的介紹。對于登革熱,在我的印象中是以蚊子為媒介的一種傳染病,街道在部署這項工作時,強調再強調的是把前門屋后的瓦罐翻過來,積水容易產生蚊子。蚊子太多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都很大,更何況對傳染病的防治,我們也都期望生活在沒有蚊子的世界里。我小時候還幻想過,等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是否有可能采用某種頻率的脈沖波,能一勞永逸地消滅蚊子。但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技術,而且即使技術上能達到,也因為生態的問題不可能實施。讓我驚訝的是,奚志勇通過異想天開的方式,竟能和常人做夢時的想法能如此接近。盡管國際也有人在研究設想通過改變蚊子來達到減少蚊子的目的。但是蚊子數量龐大,如何能通過一個蚊子來改變一種蚊子,而又能使之絕育,這個命題讓很多科學家退步。奚志勇和他的團隊沒有氣餒,通過顯微鏡用極細的針頭把沃爾巴克氏體注入到蚊子中,通過以十萬次計算的失敗換來一次成功。盡管擁有技術專長,完成這一工作也并非是容易之事。奚志勇研究小組將沃爾巴克氏體通過顯微注射到了近500個蚊子胚胎中,最終只有6個孵化了。4只蚊子存活到成年,只有1只感染雌蚊將細菌傳遞給了后代,生成了一種數代遺傳的穩定的感染蚊品系。這項技術的成功并沒有讓奚志勇停下腳步,團隊的用研部門開始研究將沃爾巴克氏體植入桔小實蠅和稻飛虱體內。這兩者都是中國最臭名昭著的農業害蟲,實驗要是取得成功將造福無數農民。
《創新中國》這部片子看得我非常感動,讓我明白什么叫做默默堅守,什么叫做創新精神,什么叫做工匠精神。都說中國人的智慧是無窮的,然而中國人的創新精神不足一直為人所詬病。我想,并不是說我們中國人天生缺乏創新,而我們以前太習慣于模仿,習慣拿來主義,缺乏的是創新的動力。改革開放初期,只要膽子大就行成為“萬元戶”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在國際競爭中需要更多的是核心競爭力
紀錄片《創新中國》學習心得體會 篇6
最近看了這一部《創新中國》,感覺現在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了。而作為泱泱大國中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曾幾何時,仿佛中國的產品被稱作山寨的代名詞,而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越來越多的高端技術、自主品牌、以及專利技術,都步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從民用的超薄玻璃制造、無人機物流開發、到高鐵高速發展并走出國門,再到尖端的航空航天、核動力等,一項項技術和發明創新讓人看的心血澎湃,激動不已。
就像在第三集《制造》里的,中國人自己制造的大飛機C919,對于電傳飛行控制律,我們自行設計,對于買不到的“瘋狂”材料,我們自主研發,克服種.種困難,終于實現了我們中國人的大飛機夢,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在驕傲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其中的三個百分比數,即10%,60%和100%,這是大飛機的國產化率。C919項目啟動之初,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內部保守估計,C919的國產化率大于10%即可;交付下線后,這架一出生就能與波音、空客兩大名牌客機相媲美的中國大飛機,實現了近60%的國產化率,并拿到570架的訂單,這是令人驚喜的成果,但C919最終是要實現100%國產化的。那么在這60%到100%之間,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據我所知C919的發動機為LEAP-X1C發動機,而LEAP-X1C型發動機是由國際公司美國通用電氣與法國SNECMA各以50%資金比例合資建立的大型客機發動機生產商CFM國際公司研制的大型噴氣客機發動機,也就是說作為大飛機心臟的發動機它是進口的。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水平和中國航空整體水平相比還是比較低的,這是影響我國整個航空工業實力的一個短板,也是需要我們要繼續攻克的一個難題。
《創新中國》作為最新的一部記錄片,他和《厲害了我的國》類似,節目基調明確,是一個正統的主旋律節目。整部記錄片共六集,分別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不但畫面感強,故事性也強,科技混合著人情味,緩緩講述了中國人的創新道路。如果沒有中興事件的梗,我想我會抱著一種無比驕傲的心境看完,然后熱血沸騰地感嘆一下:啊,我們的祖國,擁有了很多的世界第一,已經成為了世界的領航者。很可惜,中興在前,觀影在后,所以在整個過程中,除了感慨還會很自然地帶了更多的問題和思考。
作為國人,我覺得對于自己的祖國認識也要全面客觀的去看待,即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做到制度自信,發展自信,但同時也要承認我們和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并奮起直追,經濟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厲害了我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