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一體化學習心得(通用3篇)
教學一體化學習心得 篇1
20__年10月14日,在楊老師的帶領下,有幸和鄉村培育站的小伙伴們一起前往蘇州工業園區星洋學校,現場觀摩了蘇州市教育學會組織的“20__年云端一體化課堂有效教學研討活動”。以下是本人的對“云端一體化課堂”教學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教學覆蓋面更廣
本次觀摩令我印象是兩位老師的課堂教學覆蓋面很廣,都是課前、課中、課后全時空覆蓋,形成了教學閉環。以王軍老師的《小數加減法》一課為例,老師以通過“曉黑板app”做了前測,并在課始做了反饋,牢牢抓住“一位小數加減法豎式計算要注意什么”這一問題,為教學做好準備。課中,師生通過一體機及平板進行交互式的課堂教學,教師及現場觀摩老師可以在屏幕上實時看到學生的解題情況,準確做出反饋。課后教師則對學生進行線下的拓展,如此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令教學效果更佳良好。
二、學習達成度更高
反應課堂目標的達成度,重點應把握知識教學的結構化以及精準化。教學不應該是ppt播放教學設計中的預設,而應該是結構化的教學,既體現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又體現知識和思維的內在邏輯與結構。以夏老師的《平移和旋轉》一課為例,夏老師通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情境引入本課(如國旗的上下運動、抽屜的運動,電風扇的運動等等)。而在教學旋轉的環節又滲透了“順時針”“逆時針”的知識,后面還滲透了向……平移……格的知識,充分體現了結構化的教學。而在平移書本的環節,為了讓學生體會直直的平移,老師運用的直尺,體現了數學的嚴謹以及精準。
三、教師素養更高
雖然教授的知識是沒有改變的,但未來教室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與傳統課堂下的教學有很大的差別,這就需要老師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以及學科素養,從課前準備到課中教學,教師都應該跳出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結合信息化環境和現有教學資源重新對教學進行設計。從而呈現出精彩的課堂。
通過這兩節課,其實我們只窺見了“云端一體化”課堂教學研討模式的冰山一角,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更應該努力學習,把所學知識運用到課堂中去。
教學一體化學習心得 篇2
化學用語教學是化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化學學習的基礎。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化學用語教學需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化學用語教學需要注重基礎概念的理解。在學習化學用語之前,學生需要先掌握化學基礎概念,如原子、分子、離子等。只有理解了這些基礎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化學用語的含義和用法。因此,在化學用語教學中,我會先通過實驗或示意圖等方式,讓學生理解這些基礎概念,再引入相關的'化學用語。
其次,化學用語教學需要注重實際應用的講解。化學用語是化學學習的基礎,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實際應用緊密相關的。因此,在化學用語教學中,我會結合實際應用,講解化學用語的具體含義和用法。例如,在講解化學反應時,我會通過實驗或示意圖等方式,讓學生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和過程,然后引入相關的化學用語,如反應物、生成物、化學方程式等。
第三,化學用語教學需要注重學生的參與和互動。化學用語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和記憶。因此,在化學用語教學中,我會采用多種方式,如小組討論、游戲等,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動,加深對化學用語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在講解化學元素時,我會讓學生分組,通過比賽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化學元素的符號和名稱,加深對化學元素的理解和記憶。
最后,化學用語教學需要注重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化學用語是化學學習的基礎,但它并不是學習化學的全部。因此,在化學用語教學中,我會結合實際應用,讓學生鞏固和拓展化學知識。例如,在講解化學反應時,我會引導學生思考化學反應的應用,如制備化合物、分離混合物等,讓學生掌握化學反應的實際應用。
總之,化學用語教學需要注重基礎概念的理解、實際應用的講解、學生的參與和互動,以及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只有注重這些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對化學用語的理解和記憶,更好地促進化學學習的發展。
教學一體化學習心得 篇3
今天通過學習《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科學”。因此,本人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備課: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語言應簡明扼要、準確、生動等),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范、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如板書編寫有序、圖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復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上課:變“走教案”為“生成性課堂”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如果我們的課堂還是師道尊嚴,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馬上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大打折扣,
三、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
四、變“教師說”為“學生多說”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科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系,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于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滿足于學生說出是與非,或是多少,至于說話是否完整,說話的順序如何,教師不太注意。這樣無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科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發表見解,并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并讓盡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好科學課應該盡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寓教學于游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其它教材也可以這樣做。我們不能把科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科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并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于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科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科學、理解科學和發展科學,讓學生享受“快樂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