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醫德醫風心得體會總結(通用3篇)
2025年醫德醫風心得體會總結 篇1
醫德醫風是調整醫務人員與病人、醫務人員之間、醫務人員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思想意識和行為作風的總和。當今社會在人的價值和尊嚴日益被看重的背景下,能否給病人以更多的人文關愛已成為一種形象。這一形象展示得好,信譽度就高,就會增進親和感和認同感,提升醫院的競爭力。要實現上述目標就要建立健全各類規章制度和各崗位工作職責,形成制度文化體系,做到有章可循。在對醫院的管理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醫院尤其需要建立和加強基礎醫療、護理質量的管理制度,主要是加強醫療全過程(即每個醫療環節)的質量管理,如查房、會診、病歷討論、交接班、查對制度、各種技術操作常規、醫技科室的質量控制、醫療欠缺的總結處理等。在每個醫療活動的環節上必須加強管理,加強考核,確保醫療質量,減少醫療糾紛、杜絕醫療事故的發生。
我們前面講到加強醫德醫風教育,通過教育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醫務人員的行為,但這種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正確的導向,使醫務人員的道德水平得到提升。為此,各醫院應制定具有人性化、規范化的《員工手冊》,其中對醫德醫風作了詳細的規定,每一個員工在進入醫院的時候都要反復學習《員工手冊》,并同意執行手冊中的全部規定。在該手冊中,強調員工必須認真落實“以民為本”的宗旨和“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服務認真、造福人民”的醫院精神。同時,認真貫徹執行上級有關部門關于醫德醫風建設的有關文件、政策和規定,并經常利用職工大會、科務會等,大力宣傳醫德醫風建設的重要性,對醫德醫風建設的任務、管理、評價進行了明確規定,并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在此基礎上,醫院領導發揮表率作用,特別是院長以身作則、廉潔自律,為員工們樹立了楷模。
2025年醫德醫風心得體會總結 篇2
20__年已經過去,醫德醫風個人總結就是從自身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健康服務是社會主義醫德醫風的根本宗旨。
第一點:以誠人為本,做好醫生的思想教育。
一是抓好理想信念的教育。這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也是醫德醫風建設的核心。要教育職工正確對待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困難、利益調整及一些問題,堅定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決心,為醫院的生存和發展貢獻力量。
二是對職工進行三觀教育。即對職工進行新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通過教育使職工正確看待物質利益,正確對待個人、集體與國家的關系,把個人利益融入集體利益之中;教育醫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把治好病人,減輕病人痛苦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最高目標。
三是對職工進行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教育。教育職工樹立起病人是醫院的客戶,病人是醫院職工的衣食父母的理念,正確認識醫務工作者和病人的關系,教育職工經常進行換位思考,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二點:以信為本,切實履行對服務對象的承諾。
要把醫德醫風建設同各項制度結合起來。要制定和完善醫德醫風規范,使醫德醫風同職工的利益緊密掛鉤,嚴格考核落實,建立競爭機制,優勝劣汰,全面提高醫護人員的服務水平,提高其醫德醫風水準,讓病人滿意。總的來說,其實構建和諧的醫護關系式整個醫療活動安全有效進行的基礎。全國各地的病人紛至沓來,五湖四海的繼續教育人員絡繹不絕,在臨床工作中顧全大局,團結協作,一切由臨床出發,一切為了病人醫生護士同心協力,促進醫療水平的提升。
1、受利益驅動,醫德出現失衡。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傳統醫德發生了變化,受利益驅動,部分醫生的是非觀、利弊觀、尊卑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本來,醫院的服務宗旨是減少疾病、救死扶傷,不能單純以營利為目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醫院是以自主經營的醫療衛生服務為主體,既求社會效益,又要講求經濟效益,二者處理不當,就導致了有些單位和醫生見利忘義,醫德失衡現象的發生。具體為亂檢查、亂收費、亂用藥、收紅包、從事第二職業搞“創收”等,由此擾亂醫療秩序,敗壞了醫德醫風。
2、價值背向,導致醫德失去規范。
國家對醫院實行差額補貼的同時又使醫院物資市場化,價格的漲跌使市場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受市場經濟體系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個別醫生在遇到通過正當途徑而利益得不到實現時,就可能尋求非道德補償。更有甚者認為,為病人看病、做檢查、做手術、受病人吃請、收病人紅包和禮品是等價交換,合情合理。這反映了市場經濟所引發的市場價格和價值的距離,導致了醫德失去規范。
3、效益碰撞導致醫德失調。
在國家補償不足的情況下,為謀求發展,醫院在考慮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必須重視經濟效益,由此在重視醫療服務的同時也十分重視醫療服務效益。但是,醫療服務的價值無法用金錢來直接衡量。面對患者,醫院有擇優治病救人和救死扶傷的道義,同時又有維持醫院勞動力再生產的責任,在具體實施中難免使二者產生碰撞,導致醫德失調。
綜上所訴,醫德醫風心得體會還是很重要的,希望廣大醫生能更好的認識醫德醫風。
2025年醫德醫風心得體會總結 篇3
8月5日我們聆聽了新陽光心理教育研究所首席心理咨詢師和培訓師劉希良老師關于醫德醫風的培訓。劉老師以詼諧幽默的語言,生動典型的事例,從社會、醫院、患者、家屬等多角度、多層面闡述了當今社會最受關注的醫患關系問題,以及他對醫院醫德醫風建設和人生價值的獨到見解,告誡廣大醫護人員要以“做事先做人,律人先律己,愛崗敬業,視病人如親人”的醫德作風嚴格要求自己,激勵大家要講修養,守紀律,常反省,勤學習,多溝通,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救死扶傷,治病救人。通過學習使我受益非淺,我有幾點體會:
第一加強自身修養,追求理想完善的人格。
醫德是醫之根本,在傳統思維方式中,醫生的職責是看“病”,醫生只需關注患者生的什么病、用什么藥、如何治療,至于治療態度是否生硬、治療動作是否粗暴、是否有不尊重病人或是漠視傷者傷痛之嫌,是其次于“病”的問題。如病人在醫生面前必恭必敬,醫生語氣粗暴地命令患者“站著、躺下去、衣服掀起來”等現象早就見怪不怪。在臨床醫療中,醫者淡漠人性的表現還有諸如只注重軀體癥狀,忽視患者心理需求;注重生物學手段的治療,放棄諸如心理治療等其他手段;拒絕對患者作必要的溝通等。這暴露出醫界人文精神非常缺乏!
醫術固然重要,然而古往今來,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大醫如果缺乏醫德的支持是難以成就的。也就是說醫術到達一定程度,唯有醫德才能使其繼續得以提升。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的醫學道德理念,都把救死扶傷視為醫生的修身之術。翻開中華民族的醫學史,“醫本仁術”的理念世代相傳。從古至今,醫學對所有從醫者都有著嚴格的醫德要求,“醫非仁愛不可托,非廉潔不可信也”。醫學需要醫德,有如人需要空氣和魚需要水一樣。
醫德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醫療質量的優劣。首先醫德是提高醫療質量的必備條件,醫務人員要實現自己的神圣責任,必須深知自己對患者、對社會擔負的責任;必須在工作中對病人親切、同情、耐心、和藹,不論職務高低、貧富、美丑、男女老幼一律同等對待。其次,醫德是提高醫療質量的動力。醫生在工作中如主動與病人接觸,服務及時,親切溫暖都會增加病人的信心和力量,使病人減少顧慮,減輕煩惱,這對病人的治療和康復會起到醫療技術和藥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由此可見,醫生的醫德是與醫療技術,與醫療質量密切相關的,是醫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