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黨的精神學習心得(精選3篇)
高校教師黨的精神學習心得 篇1
黨的剛剛結束,全國各地掀起了學習報告精神的,高校自然是學習的主陣地,培訓期間,有幸凝聽了一場出色的解讀,代表,南開大學黨委書記薛進文教授為學員與南京大學百余名師生作了一場生動的講座。
報告從包括“同道們”開始計算,一直到最后的“美好未來”,不含空格,一共28761字,觸及各個方面,我實在不想像寫論文一樣一條條去抄,更不像新聞聯播一樣一點點去報,每個人對報告的體會不同,關注點也不同,我沒有高屋建瓴的理論基礎,也沒有遠矚的眼光思路,結合講座僅從本身的體會談一點想法,就是教育。
報告第七節關于民生的諸多題目中第一段就提到教育。“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進步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完善畢生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增進教育公平,公道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進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同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鼓勵引導社會氣力創辦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進步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這段精辟的論斷中最少傳遞出五個信息,首先夸大了教育的重要性,正向《少年中國說》中里說到“少年強則國強。”教育是民生之本,是國家復興的基礎,知識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一樣,一群有知識的人可以改變國家的命運。古老的中國有四大發明,曾幾甚么時候中國事多么的強大,但因外晚清政府不思進取,落后的教育制度培養出一批沒有使命感和創新精神的庸才,導致了屈辱的近代史,在日益發展的今天,知識越發凸顯出重要性,還記得《天下無賊》里黎叔最經典的一句臺詞,“21世紀甚么最貴?人才。”的確,現在的生活無不聯系科技,現代化的養殖,現代化的種田,現代化的生產,現代化的生活,大家可以聯想下從BB機、大哥大時代到功能手機現在發展到智能手機,有多少年的時間?六十年的時間,我們的祖國從一無所有發展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三十年的時間,我們的經濟從計劃經濟發展到市場經濟;十年時間,我們的生活進入了數字化時代,沒有知辨認說建設祖國了,最少的生活都會碰到障礙,所以說教育是進步的基石。
其次,人才的培養要全面化。老師經常告知我們,做學問首先要學會先做人。同道改革開放的時候說面向四個現代化,號召青年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在智前,說明人的品質是重要的,高知犯法是現在社會不斷發展出現的一個新詬病,我們在一味夸大知識補充的同時確忽視了人品德的培養,有很多東西是不過期的,“五講四美三酷愛”永久是時代的旋律,同時,教師本身師德的建設更為重要,一位先輩告知我,社會的是多方面的,假如你一旦選擇了教育和管理,你就要接受自己是中產階級者的身份,由于教育事業是漫長的,是不可能讓你暴富的,教育考驗你的不單單是耐心,更是韌性。貫徹黨的方陣,培養出一批有責任心,有使命感,德智體美勞的*人是教育的主旨。
再說素質教育,作甚素質教育?專家學者年年研究,各種文件里年年提倡,實在到現在,我還沒完全體會到素質教育帶來的變化,由于中國的國情和高考制度不改革,素質教育就很難完全進行,我以為素質教育首先應當教會學生有社會公德,其次才是學習成績。一個成績好的學生,沒有好的品德,就不是一個有素質的人,相反一個人成績平平,而道德觀念強的人,社會可能更會選擇后者。18歲的薛梟,在汶川地震的廢墟中被埋了80個小時,因獲救時說的第一句話“我要喝可樂”逗樂了悲哀中的國人,在聯系不上家人的情況下,他平靜地為自己的截肢手術簽字,堅強樂觀。如今,薛梟已經是上海財經大學的大一新生,謝絕了家人陪讀,從頭開始學習用左手生活,還忙乎著參加各種大學活動。我們的素質要更多的培養出心理健康,陽光開朗,堅韌不拔的孩子們。
去年我在甘肅掛職,走訪了很多鄉村學校,不論是辦學條件,還是師資氣力,都沒法和城市相比,乃至都不如縣城的學校,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嚴重制約著我國的發展,身邊的同事們為了孩子能進一個所謂的好學校,絞盡腦汁,為了買套學區房,動輒二三百萬的投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影響了70后,80后,幼兒園的墻上清楚的印刷著三句話“為了一切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所以,只要是為了孩子能接遭到更好的教育,所有家長都以為付出是值得的。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反映出的不單單是教育的不公平,更是社會的不公平,武漢大學四大名嘴之一,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副教授尚重生稱,“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首先,高考的題目對農村的孩子不利,比如考試中出現的一些網絡語言,農村的孩子可能沒接觸過;其次,“寒門學子”大多信息面狹隘;再次,寒門學子社會關系匱乏,不利于他們的發展。尚重生提出了耽憂:未來“貧二代”越來越多,社會斷裂,貧富矛盾增多,不利于社會安定。良好的教育確切需要大量金錢,胎教要錢,早教班要錢,各種愛好班要錢,未來的十年,希望良好的教育能讓更多的人受益。
最后說教育的擔當者,教師。韓愈作《師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中國自古就是尊師重教的國家,老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俗語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主要是從教師的技術層面去說,作為一位教師,首先是品德的修養和情操的高尚 束縛自己的行為作風檢點,束縛自己的品德以制止道德敗壞,束縛自己的生活作風正直,可以立于講臺的品德修養之人,才可以成為教師,這個才是教師的師德。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范跑跑”是個例,虐童、猥褻者更是教師隊伍中的敗類,我們更要去看那些最美的教師,20xx年“最美鄉村教師”感動全中國;汶川地震,譚千秋、張米亞、翟萬容、劉寧、周汝蘭等等,他們在最危難的一刻,用自己的無私向眾人展現他們的知己,展現他們作為人民教師的高尚情操,他們用獻血乃至生命維護了教師的尊嚴,鑄就了師魂。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向所有優秀的人民教師致敬。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要完全領會報告里的精神還需要更多的實踐,努力吧,不單單由于自己是名黨員,也不由于自己是名教師,更不是聽完報告后的激動,真正讓自己靜下心來思考的動力來自于對未來的向往。
高校教師黨的精神學習心得 篇2
5月12日,我院召開了“解放思想、趕超跨越”大討論動員大會。學院黨委書記黃永蓬作了動員講話。圍繞這一主題,我們要深入剖析自己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作風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進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創造性地謀劃工作。
一、充分認識和體會到這次活動的意義和實質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改革開放以來我黨始終堅持的思想路線,是我們認識新事物,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的根本思想武器。多年來我們改革和發展的歷程就是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指導下,堅持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而不斷探索創新,從而不斷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歷程,如果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可能有就不可有今天這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好局面。
只有開放的思想才能有效地指導我們各項工作正常有序的開展。無數實踐,解放思想就能打破思想禁錮,激發工作活力。通過學習我認識到,解放思想就是要統一思想,就是要把我們全體人員的思想統一到和諧發展這個大局上來。通過解放思想來認識大局、把握大局、服從和服務于大局。
二、突出重點,強化落實,推動工作的順利開展
解放思想最終是要落實到行動上、落實到工作的開展上。因此,我們要始終堅持以解放思想貫穿工作全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學發展促趕超”這一主題,進一步轉變觀念,轉變作風,創新思路,創新方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更好的完成我們的日常工作任務,保證我系實訓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
在解放思想上尋求新突破。進一步加大自身思想解放的力度。繼續深入學習黃書記在大討論動員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樹立敢于突破,敢擔風險,敢于負責的態度,打破慣性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實現新跨越。在系部統一做領導下,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積極參加有關的座談會、討論會,通過不同方式,深入學習,認真查找存在的差距和問題,制定相應的整改和措施,切實整改提高,做好我系實訓中心各項管理工作,以保證我系實訓教學工作更好的、有效的開展,保證高質量的配合專業教師完成我系實訓教學工作任務。
高校教師黨的精神學習心得 篇3
黨的剛剛結束,全國各地掀起了學習報告精神的熱潮,高校自然是學習的主陣地,培訓期間,有幸聆聽了一場精彩的解讀,代表,南開大學黨委書記薛進文教授為學員與南大百余名師生作了一場生動的講座。
報告從包括“同志們”開始計算,一直到最后的“美好未來”,不含空格,一共28761字,涉及方方面面,我并不想像寫論文一樣一條條去抄,更不像新聞聯播一樣一點點去報,每個人對報告的體會不同,關注點也不同,我沒有高屋建瓴的理論基礎,也沒有高瞻遠矚的目光思路,結合講座僅從自身的體會談一點想法,就是教育。
報告第七節關于民生的諸多問題中第一段就提到教育。“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這段精辟的論斷中至少傳遞出五個信息,首先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正向《少年中國說》中里說到“少年強則國強。”教育是民生之本,是國家復興的基礎,知識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同樣,一群有知識的人可以改變國家的命運。古老的中國有四大發明,曾幾何時中國是多么的強大,但因外腐敗的晚清政府不思進取,落后的教育制度培養出一批沒有使命感和創新精神的庸才,導致了屈辱的近代史,在日益發展的今天,知識越發凸顯出重要性,還記得《天下無賊》里黎叔最經典的一句臺詞,“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的確,現在的生活無不聯系科技,現代化的養殖,現代化的種田,現代化的生產,現代化的生活,大家可以聯想下從bb機、大哥大時代到功能手機現在發展到智能手機,有多少年的時間?六十年的時間,我們的祖國從一窮二白發展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三十年的時間,我們的經濟從計劃經濟發展到市場經濟;十年時間,我們的生活進入了數字化時代,沒有知識別說建設祖國了,起碼的生活都會遇到障礙,所以說教育是進步的基石。
其次,人才的培養要全面化。老師經常告訴我們,做學問首先要學會先做人。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的時候說面向四個現代化,號召青年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在智前,說明人的品質是首要的,高知犯罪是現在社會不斷發展出現的一個新詬病,我們在一味強調知識補充的同時確忽略了人品德的培養,有很多東西是不過時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永遠是時代的旋律,同時,教師自身師德的建設更為重要,一位前輩告訴我,社會的誘惑是多方面的,如果你一旦選擇了教育和管理,你就要接受自己是中產階級者的身份,因為教育事業是漫長的,是不可能讓你暴富的,教育考驗你的不僅僅是耐心,更是韌性。貫徹黨的方陣,培養出一批有責任心,有使命感,德智體美勞的接班人是教育的主旨。
再說素質教育,何為素質教育?專家學者年年研究,各種文件里年年提倡,其實到現在,我還沒完全體會到素質教育帶來的變化,因為中國的國情和高考制度不改革,素質教育就很難徹底進行,我認為素質教育首先應該教會學生有社會公德,其次才是學習成績。一個成績好的學生,沒有好的品德,就不是一個有素質的人,相反一個人成績平平,而道德觀念強的人,社會可能更會選擇后者。18歲的薛梟,在汶川地震的廢墟中被埋了80個小時,因獲救時說的第一句話“我要喝可樂”逗樂了悲慟中的國人,在聯系不上家人的情況下,他平靜地為自己的截肢手術簽字,堅強樂觀。如今,薛梟已是上海財經大學的大一新生,拒絕了家人陪讀,從頭開始學習用左手生活,還忙乎著參加各種大學活動。我們的素質要更多的培養出心理健康,陽光開朗,堅韌不拔的孩子們。
去年我在甘肅掛職,走訪了很多鄉村學校,無論是辦學條件,還是師資力量,都無法和城市相比,甚至都不如縣城的學校,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嚴重制約著我國的發展,身邊的同事們為了孩子能進一個所謂的好學校,絞盡腦汁,為了買套學區房,動輒二三百萬的投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影響了70后,80后,幼兒園的墻上清楚的印刷著三句話“為了一切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所以,只要是為了孩子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所有家長都認為付出是值得的。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反映出的不僅僅是教育的不公平,更是社會的不公平,武漢大學四大名嘴之一,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副教授尚重生稱,“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首先,高考的題目對于農村的孩子不利,比如考試中出現的一些網絡語言,農村的孩子可能沒接觸過;其次,“寒門學子”大多信息面狹隘;再次,寒門學子社會關系匱乏,不利于他們的發展。尚重生提出了擔憂:未來“貧二代”越來越多,社會斷裂,貧富矛盾增多,不利于社會安定。良好的教育確實需要大量金錢,胎教要錢,早教班要錢,各種興趣班要錢,未來的十年,希望良好的教育能讓更多的人受益。
最后說教育的擔當者,教師。韓愈作《師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中國自古就是尊師重教的國家,老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主要是從教師的技術層面去說,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是品德的修養和情操的高尚 約束自己的行為作風檢點,約束自己的品德以禁止道德敗壞,約束自己的生活作風正派,可以立于講臺的品德修養之人,才可以成為教師,這個才是教師的師德。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范跑跑”是個例,虐童、猥褻者更是教師隊伍中的敗類,我們更要去看那些最美的教師,XX年“最美鄉村教師”感動全中國;汶川地震,譚千秋、張米亞、翟萬容、劉寧、周汝蘭等等,他們在最危難的一刻,用自己的無私向世人展示他們的良知,展示他們作為人民教師的高尚情操,他們用獻血甚至生命維護了教師的尊嚴,鑄就了師魂。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向所有優秀的人民教師致敬。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要完全領會報告里的精神還需要更多的實踐,努力吧,不僅僅因為自己是名黨員,也不因為自己是名教師,更不是聽完報告后的激動,真正讓自己靜下心來思考的動力來自于對未來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