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培訓學習心得(通用3篇)
小學科學培訓學習心得 篇1
20xx年5月18日,我帶著對教好小學科學這門課程的渴望,滿懷激動的參加了山東省小學科學“十二五”課題培訓學習。首先我要感謝姜老師和校領導給了我這樣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在這次培訓過程中每一天都要面對不同風格的教師,都能聽到不同類型的講座,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收獲。下面我將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從可取之處和不足之處兩方面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一、學習之處:形式多樣化,課堂更精彩。
目前全方位的新課程改革很多時候讓我無所適從,特別對于像“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這些難度較大的課更是讓我束手無策,而這次培訓學習猶如為我打開了一扇窗,特別是以下幾節課使我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學會了如何去選用合理的手段、方法去上好這樣的有難度的課。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抓住學生的心理,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
在講《骨骼》一課的內容時,齊河縣實驗小學的莊震老師,在保持他原有幽默、風趣課堂風格上又加入了童趣、活波的游戲活動,讓學生通過雙手的觸摸,去感知骨骼結構和作用,再通過游戲“我來說你來指”“快速拼拼圖”看哪個小組拼的又快又準的活動,緊緊抓住學生好奇、好動、好強的性格特點和心理,通過以上兩個活動,讓本身比較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形象起來。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既加深了對人體骨骼組成的認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積極性和相互合作的意識。
又如:煙臺海陽市新元小學的修俊麗老師在講授《密切聯系的生物界》一課時,緊緊抓住學生愛看動畫片的心理,首先通過播放動畫片“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以形象生動視頻向學生展示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再通過尋找我們周圍的生物間存在的食物關系,讓學生感知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讓學生在玩中發現科學,找到科學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中最大的亮點是以《獅子和鹿的故事》引發的辯證會,在這個活動中,修老師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持,以支持方與反對方進行辯證大膽分析故事中主人公的做法是否正確,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積極發言大膽猜測,雙方的辯論十分的激烈,這個環節的設計培養了學生能對事物作出自己的判斷,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辨證中去體會我們不能以人為的意識去破壞這種平衡,認識到生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最后修老師把課上學生存在不同的觀點,用虛線標出留到課下繼續研究,讓這個小小的問題輕輕一點,一石激起千層浪,把課上的知識拓展延續到了課下。
2、多媒體應用到位,幫助學生渡難關。
“遺傳和變異”雖然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但相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是較為抽象一些,要想讓學生在40分鐘里自己發現并總結出這一部分的內容有很大的難度。濟寧市霍家街小學的焦彤老師在講授《我像誰》一課時,多媒體的使用恰到好處地幫助了學生渡過難關。首先焦老師出示了一些明星及其父母的照片,通過“為這些明星找父母”這樣一個小活動,讓學生通過對比外形上的相同之處,初步接觸與遺傳有關的相關內容。接著再出示圖表,讓學生拿出自家的“全家福”對照全家福,找出自己與父母的相同于不同之處,讓學生從自身出發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個環節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然后是焦老師這節課最大的亮點之處。伴隨著優美的音樂,一張張各種各樣可愛的小動物與父母的圖片和不同顏色的植物花草的對比圖片的出現,讓學生在美得欣賞的過程中認識到生物界中遺傳和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當然還有《航海家的發現》、《生物的啟示》等很多這樣的好課,在這些優秀的課中,每位教師都在盡可能的使出渾身解數向科學探究靠攏。通過講故事、做游戲、辯證會、動手做手工等不斷變化的教學策略,始終讓學生對新學習的內容存在新鮮感。在維護著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活動水平“由易入難”,讓學生在快樂、愉悅的課堂中,不知不覺的完成學習探究知識的過程。
二、不足之處:
1、環節繁瑣,重點不突出
一節好的科學課,一定要符合、突出科學的教學規律。我們的科學課不是為了帶領學生解決了多少問題,而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動腦的探究的能力。繁瑣的環節讓學生認識不到本節課的重點是要做什么,不如讓我們的課堂環節大一點、少一點,內容深一點,老師講得少一點,學生說的做的多一點,要比眉毛胡子一起抓、一問一答牽著學生往前走好得多。例如在《太陽家族》一課的設計就較為繁瑣,本課設計了:認識恒星、認識行星、認識衛星、完善太陽系四個大環節。在前三個環節都是以:提出問題——總結概念——談談認識——知識拓展這種步驟進行的,讓人感覺這節課非常的單調、呆板,你不用去想就知道他的下一步會做什么,就像一杯平淡的白開水品不出它的味道,只有單調。為什么不把前三個環節合成一個大環節呢,讓學生在恒星、行星、衛星的對比中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總結出概念,既能鍛煉了學生觀察、總結能力,又減少了繁瑣零碎的回答,這樣效果不會更好些嗎?
2、對學生的問題和發言沒有做出及時的回答及評價
提出問題、對問題作出判斷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學生匯報的自己的觀點,我們老師要給以處理的和做出及時的評價。在《生物的啟示》一課中,有的同學曾說出這樣的觀點:人類是地球的統治者。對于學生出現這樣的思想,這位執教老師卻表現出置之不理的態度。還有一些教師在課堂中學生作出的回答和提出的問題沒有給以明確的評價。孩子是單純的,他們想得到老師的肯定,沒有評價的答案只會導致兩種后果:一是學生認為自己的觀點是錯的,不再敢回答問題或說出自己的想法,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另一種就是他的小手始終會高高舉起,等待你的回答。面對這樣的現象我們應該怎么辦?
也許學生提出的'提出的這個問題并不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究的重點,所匯報的觀點和認知并不科學、合理,甚至已經超出了我們老師所了解的知識范圍,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對它置之不理。我們可以選擇性的選取問題,對于本課不需處理的問題,我們應給予學生不處理原因的說明。你可以告訴學生:我們以后在哪一課或哪一冊會遇到這些問題;或者告訴學生因為條件有限我們的儀器不全,所以你所提出的問題我們無法完成,但你的想法是值得鼓勵的;你也可以告訴學生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或觀點太深奧了,老師也拿不準我們課下一起探究這個問題好嗎……這樣做并不有失我們教師的尊嚴,反而讓學生在你身上學到了謙虛。對于學生不正確的觀點,我們要委婉的告訴他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我們應該怎樣去做。這樣即對他給予了認同又保持了他們善于發現提出問題的好奇心,同時也促使學生課下自主的去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開拓學生的知識面。
全國小學特級科學教師應飛老師,把學生與老師比做了一只蛋與溫度的關系。學生好比一只受精的雞蛋,老師就是那42℃適宜的孵化溫度。如果雞蛋沒受精,溫度在適宜,也不會孵出小雞;同樣雞蛋受精了,但老師這個溫度不適宜低于42℃,同樣也孵化不出小雞來。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的外因刺激到位了,學生的主體才會發生變化,同樣如果學生不發揮自己的作用,教師再引導也沒有用,所以說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是相互的。因此我們要想上好一節課必須要注意教師自身的素質與修養,不斷學習、發現、創新自己的教學手段,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同時也要摸透學生的心理與愛好,掌握如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他們對科學的新鮮度。只要做到這兩點我們的科學課堂才會真正快樂起來。
小學科學培訓學習心得 篇2
局組織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smile項目夏令營”小學科學學科游戲化教學的培訓活動,通過這次活動,改變了以往自己對學科教學的一些偏見,讓我對科學學科教學方式又有了新的認識,活動更重視學科知識的學習。本次活動使我受益匪淺,對自己在今后工作中認真上好科學學科知識,不斷充實自己,發現自己,完善自我,爭做一名優秀的科學老師有著深刻的意義。
通過這次培訓,我感到收獲很大,下面我就此匯報一下我本次培訓學習的感受:
一、聽講座,明目的。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尚俊杰博士作了《游戲進課堂》的專題講座培訓,講座中,尚老師具體講述了學科知識中如何設計游戲、組織學生進行游戲,如何處理“教與學”的有關問題。聽了講座后,我明白了科學課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以及“以學生為主體,探究活動為核心”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做到:“學中玩,玩中學”,讓學生在有規范的玩中學習科學知識,感覺科學學習的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作為科學課的重點是科學實驗,科學實驗是研究自然現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科學課的這些探索性實驗,除了堂上的科學實驗,還應延伸到課外的小制作,科學老師應注意指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結果,不僅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更有利于學生深入領會課本的.理論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學得主動,而且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豐富了學生的課堂、課余生活。
二、 游戲中,見效果。
在具體的游戲培訓和指導學生游戲中,深深感受到學生對游戲的癡迷和喜愛,在游戲中,學生都積極參與:積極思考、積極配合他人、積極動手、積極分享成果。在游戲中不知不覺,下課鈴響了。
三、悟精髓,化奇跡。
白天,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學生帶領學生通過游戲,不論是快速把自己介紹給本小組其他成員,并在30分鐘內把其他成員名字熟記于心,還是在一個中午組織學生完成一個節目的編排。都讓參訓老師開了眼界。晚上,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參與晚間活動:動手玩轉紙質卡片游戲、電腦上玩過關游戲、觀看動漫電影。都是學生喜愛的東西。90分過去了,學生還沉浸在游戲之中,大有不愿離開游戲室的舉動。總之,通過這次培訓活動,我收獲很多,得到了很大的啟發和學到些許具體操作的經驗。今后,我要不斷地學習,以便適應時代的要求,爭做一名學科知識教學方式多樣的教師。讓學生真正得到“學中玩、玩中學”。
小學科學培訓學習心得 篇3
學校發展貴在教師,教師發展重在培訓。我們學校一直重視對教師的培訓工作,每年暑期都要根據聽課調研進行一次學科教師培訓,按需施培,查漏補缺,為學校教學保駕護航。8月13日,在我精心的準備和參培教師的積極配合下,小學科學學科培訓圓滿結束了。
在培訓過程中,由于場地的限制,我們無法在實驗室進行實際的動手操作培訓,我只好選擇基礎理論和操作演示交替進行。本次培訓一共分五大版塊:小學科學常見儀器、小學科學常見儀器使用方法、小學科學實驗基本操作、實驗儀器安全使用措施、小學使用藥品和儀器的要求。其中第二、三板塊是這次學習的重點,需要參培教師熟練規范地掌握。
每一種常見儀器,我都結合實物或者圖片介紹其用途,然后讓參培教師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互相交流研討,總結使用儀器過程的注意事項及正確使用方法。需要演示的,找老師到前面進行演示,提示其他老師注意觀察,然后結合演示教師的操作過程,找出其不規范甚至錯誤的地方進行補充說明。大多數教師都能夠積極參與,動腦動手,通力合作,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和優越性,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形成了非常的互動及討論氛圍。使參培教師從中認識到了自己在平時實驗操作教學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實驗操作技能更熟練更規范。這次培訓一定能夠對今后的教學和對學生實驗操作的規范性起到示范作用,也一定會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促進我縣小學科學實驗儀器設備的有效應用。
但是在培訓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需要丞待解決的問題:
1、學習態度不認真
在培訓過程中,我拋出問題,不是為了考住誰,也不是非得要正確答案。我只是希望老師學會小組合作探究,學會傾聽,學會思考,促進學習。可是有個別老師投機取巧,耍小聰明,利用手機上網查詢答案,直接回答問題。違背了我設計問題的初衷。而且還有個別教師不認真聽講,積極參與,在下面玩手機,浪費了培訓學習的機會。
2、教師專業性知識匱乏
此次培訓我采取互動的形式進行, 我確定問題,教師討論,補充,質疑,糾錯,只要想回答隨時都可以站起來。可是,有一個現象特別突出,回答問題的大多數都是老教師,年輕教師本來就不多,回答問題更是鳳毛麟角。可見專業知識很缺乏。希望這些年輕教師能夠珍惜學習機會,加強專業學習,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在科學教學上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3、分組教學不合作
此次培訓我采取分組教學,實行小組競爭機制。希望老師和科學課堂中的學生一樣,小組合作探究,互相交流與研討 ,從中發現我們平時教學中小組合作的問題,以進行改進。可是還是有個別小組成員之間缺乏有效溝通與研討,個人主義意識嚴重,無法發揮小組合作的優越性。可見平時教學中很多老師對于小組合作重視不夠,只是流于形式,甚至出現偽合作,假合作現象,不能真正體現小組教學的有效性。
培訓是送給教師的最好福利。我作為教研員也一直秉承著按需施培的原則,努力做得更好。也希望各位老師能夠珍惜每一次培訓學習的機會,努力提升自身專業素質和文化業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