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論專著學習心得體會(精選7篇)
教育理論專著學習心得體會 篇1
趁著寒假的空閑,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1.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但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況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同。教材內容是死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于動腦,善于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干、善干,敢于動手,善于動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于觀察、善于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說、善說,敢于提問、善于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局限在狹小的課堂里,也不局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后的今天,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說:"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著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當前我校實施的高效課堂。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自學自己掌握知識,并通過生教生,讓學生去獨立學習,提高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育理論專著學習心得體會 篇2
終于抱著滿腔的熱情踏上了講臺,滿以為課前仔細備課,上課把嗓門放大,課后認真批改作業,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換來的卻未必是滿意的結果,有時甚至是學生不耐煩的表情,不得不思考什么教育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抱著這樣的疑問看完了《愛的教育》,頗有感觸。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系,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讓人感動不已。這本書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是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流淌著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
師愛,究竟是什么?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的教育》翻譯者夏丐尊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的教育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感到,愛是心的呼喚,是人間的春風,師愛更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愛得越深,奉獻得越多,正如一首歌所唱“有愛的世界生命之花處處開放,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教師獻給學生的是自己的知識、智慧、時間、精力,我們所期盼的只是學生早日成長、成才,這種愛是高尚的,純正的。師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朋友們,讓我們帶著一顆圣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會發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為人師的同行們,讓我們帶著一顆圣潔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讓我們教育著并愛著學生們!
教育理論專著學習心得體會 篇3
這本書沒有那種高深的理論,而是關注現實,在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教育科學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對比綜合上,從課堂教學、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閱讀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讓我的頭腦經歷了一番洗禮。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時期的教師,需要以一種怎樣的姿態迎接這一轉變呢?我個人認為應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養性,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的良好人格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是形成學生人格的重要條件。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人格對于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的人格。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熱愛學生,做到對學生尊重與寬容
“教育是人學”。教師勞動的對象是有著豐富情感和人格尊嚴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具體的人。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應成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邏輯起點。
(一)教師應尊重學生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學生主動活潑的呈獻。
(二)教師還要學會寬容學生
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施與這種美德會對受與者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寬容并不是放縱。
寬容是一種修養,能使教師遇到突發事件仍保持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寬容是一種胸襟,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廣闊的心胸;寬容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它能使教師不厭其煩地對學生堅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給學生以自我反思、認識、改正錯誤的機會。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對犯錯誤的學生,常常讓他們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寫一份心理活動說明書,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時,做好事后心靈深處的舊我和新我是怎樣論戰的,這種做法,既能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師真誠的愛。
三、要做伯樂,具有一雙發現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許多有特殊天賦的人、有著異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開始通常不會被人理解,反而被稱為愚蠢或傻瓜。我們的學生中其實也不乏這樣與眾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為老師的我們是不是只盯著那些分數指揮棒下的“優等生”,而錯把美麗的天鵝當成了可憐的丑小鴨了呢?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需要教師關注個性差異,允許每個學生自由地發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我們對待學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去培養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與鼓勵作為給學生們的禮物,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有天才出現。“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主體,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位,以學生的創造性發展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參與新課改的實踐中,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熱情,確立行動目標,迎接教育的挑戰。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人精神財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從這本書中,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此書給了我很多的啟迪,也讓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這本書,作為人,你是幸福的,作為教師,你是快樂的,作為你的學生,他們的生命也會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幾點感想,其實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賦注于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教育理論專著學習心得體會 篇4
學習了當前教育發展觀,我認為作為學校需要對傳統的管理模式,對不科學、不合理、不利于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做法要進行大膽的改革和改進。創造出一整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符合國情的基礎教育管理模式。
1、作為學校需要首先關注開足開齊各門學科,學校內部各學科的學科帶頭人,要充分利用那些骨干教師,認真聽取并采納他們對學校管理、教學改革的建議,各門學科定期相互交流經驗,觀摩學習。相關學科要相互通氣,取長補短,保證少年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接受全面的教育和發展。
2、注重培養少年兒童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良好習慣,這就需要我們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各種有益活動。應打破班級界限,按學生的不同興趣,分別組成各種學習小組,相互接觸、磋商、探討。通過自己動手,動口,動腦,積極主動地探尋各種未知的知識領域。我們可以向學生敞開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讓他們打開眼界,開闊視野,認識到未知世界是不可窮盡的。讓他們真正的成為未來的主人。
3、在基礎教育階段更要注重素質教育的培養,少年兒童的思想品德、體育、行為規范及文明禮貌的教育。直接影響到為國家培養合格的跨世紀的棟梁之材,因此,基礎教育改革的關鍵在于要求教育行政部門培養出有素質的未來的祖國建設者。
教育理論專著學習心得體會 篇5
時間真是快啊轉眼間這學期又要結束了,在這學期中我們在教學中用生本教育的理念備課,課堂效率明顯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也明顯提高,但是還有很多地方做的不足做的不細。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的總結。本學期我們備課組繼續深化學習生本教育理論。
我開始嘗試用生本教育的理念進行教學,反思授課情況,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學生課前的前置性作業做得不好。生本教育突出的特點是以生為本,不但高度尊重學生,而且充分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出來。如果課前沒有做好深入研究,課堂上就很難對知識點進行準確理解,更不用說拓展延伸了。
(2)討論過程中多數學生參與意識差。生本教育的課堂中“討論”是常規,學習的過程主要是以學生的討論為主,學習中的諸多問題是讓學生在討論、合作、探究中解決的。
少數學生顯得非常活躍和積極,而多數學生似乎是一個旁觀者、聽眾,他們極少發表個人見解,甚至不發表任何意見。
(3)我們的教育理念認為,學生在交流、爭執和論證中得到提高。然而,在班級討論中,一些學生可能不太自信,不愿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作為老師,我們清楚地知道這些學生的想法很好,但他們卻不愿意說出來。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和支持這些學生,鼓勵他們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和思考能力呢?
(4)作為一名老師,我常常被教學進度所束縛。盡管正在進行生物教育教學,但我的心中仍然有著一份計劃,安排每個課時的學習活動和任務。畢竟,我想給我的學生們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學習體驗。
在我實踐生本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問題。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教學對策來盡快與生本教育接軌:
(1)認真備課,并設計好前置性作業。在備課時,我詳細研究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前置性作業。每個小問題都簡單明了,只要結合生活實際并有所發現、有所收獲,并能說出原因,我都給予肯定和表揚。這樣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自己還可以做到,從而愿意去做。
(2)關注所有學生的參與情況。在學生小組討論時,我經常走到不愛發言的學生身邊,鼓勵他們勇敢地發言。
(3)及時鼓勵,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在全班性學習交流中,我更注重那些不發表獨到見解的學生的參與情況。如果哪個小組中的這些學生發言了,無論對錯,我都讓全班同學用熱情的、鼓勵的掌聲激勵他們,使他們體會到被關注的快樂。
(4)設立小組內代表。為了使學生更積極地發言,我設立了小組內代表制度,讓學生自行選出代表,代表可以幫助小組其他成員提問和回答問題,這樣可以提高小組整體的學習效率。
積極,我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采取評選優秀節目主持人的方式。每次上課,學生們可以獲得一分的機會,只要他們能夠在課堂上積極地發言。同時,我也鼓勵學生們多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因為多發言就有更多的機會獲得評分。每周對學生進行評估,累計分數高的同學將被授予“小先生”榮譽稱號。這樣,學生們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夠獲得認可和鼓勵。
教育理論專著學習心得體會 篇6
下午的自由活動時間到了,有的孩子在玩跳繩。有的孩子在拍球。有的孩子在看植物園里的花,草。有的孩子在看飼養角里的小雞,突然振鵬大喊:“王老師,了不得了,坤坤把小雞捏死了”。我和孩子們都跑過來了,我看到坤坤很高興。很了不起的樣子。
看到坤坤這樣的表情,我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對孩子們說:“孩子們,今天早上的時候我們剛剛給小雞喂了米。喝了水,它在高高興興的玩,不一會兒小雞卻死了”孩子們看到我難受的樣子,都紛紛指責坤坤“都是坤坤的事,讓老師這么傷心”“坤坤太壞了,把小雞捏死了……”剛才還很高興地坤坤現在變得不安起來了。借此機會,我對孩子們講雖然小雞不會說話,但是它和我們一樣是有生命的,我們要保護他們,你們明白了嗎?緊接著我讓孩子們和我一起把小雞埋掉了。這時候,坤坤說:“老師,對不起我做錯了,以后我不做這樣的事情了”。
中午放學的時間到了,我和坤坤的媽媽說了這件事情,坤坤媽媽說這個孩子太壞了,在家我不知打過他多少次,他太調皮了,我拿他真是沒辦法,在家里坤坤做錯了是,我就狠狠的打……聽了坤坤媽媽的話,我覺得很不好受,我向坤坤媽媽說了幾點教育孩子的方法,首先孩子做了錯事,我們不能打罵,這樣是起反作用的,你打了他之后,他就用破壞性的行為來發泄心中的不快,我們要從正面的教育孩子,說服孩子。聽了我說得話,坤坤的媽媽表示以后要改變教育的方式。
這件事過去一段時間了,我也隨時關注著坤坤的行動,在班上我開展培養同情心的活動,慢慢地坤坤再也沒有捏死過小動物。
教育理論專著學習心得體會 篇7
在這個假期中,我有幸拜讀了這一本書,本書的內容通俗易懂,在闡述教育理念的同時配以生動的實例,深深地吸引了我。所講的內容能夠真切地反映出日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說明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人深思。我邊讀邊想,也逐漸明白我在教育教學中的一些不足之處。接下來,我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幾點談談我的理解。
本書一開始就從課堂教學入手,深入淺出的點出了課堂教學時教育改革的起點,也點出了我要討論的重點——素質教育。這樣一種現象出現在我國絕大多數的課堂上:剛上小學的孩子爭先恐后地舉手表達自己的想法,年級越高舉手的學生越少,到了高中基本上沒人舉手回答問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學生覺得不答不會錯,萬一答錯了可能會被批評,這反映了教師在反饋方法上的不當,另一方面,在我們傳統教育模式下,老師提出問題并不是引起學生的思考,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或者說求同存異,只是為了得到一個標準答案。這使得學生聽到問題時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而是揣測教師提問的意圖,來回答教師心中的答案,那這樣學生的思考范圍就逐漸囿于教師教的內容里,沒有發散性思維,沒有創造能力。所以說我們現在常態的教學模式是接受性教學,它追求標準的答案,追求升學率,是非常功利性的。
在今天,教師要逐漸清醒,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是圓滿的教授規定的教學任務,追求升學率、優秀率這些數字,更應該保護好學生的問題意識,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問題,能思考,學生才會創新,才敢創新,才能完成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